论马克思哲学的黑格尔阐释的地位

2016-12-20 16:10李佳曦
青春岁月 2016年21期
关键词:意义

李佳曦

【摘要】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便有许多流派对其进行阐释,较有影响力的包括恩格斯主义的阐释方法和黑格尔主义的阐释方法,其中代表后一阐释路向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柯尔施等人认为“马克思直接衔接着黑格尔”。虽然这种阐释路向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一研究范式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因为它未能清楚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核心的决定论和能动论的关系问题,导致这种结果是由于黑格尔哲学自身的理论局限性,因而超越黑格尔主义的这种阐释方式是一种理论发展的需要,是对马克思主义解读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黑格尔阐释路向;意义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法国社会革命和德国古典哲学不可分割,尤其是和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今学界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最初源于黑格尔哲学,中间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转而向黑格尔唯心主义进行批判,最后基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思考从而形成了自己全新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暂且不论这一观点的正确与否,但是它却为我们明晰了一条解读马克思的路径,即以马克思哲学的来源之一 ——黑格尔哲学为出发点,以不同方式援引黑格尔的思想来作为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前提。所以,对马克思哲学阐释的黑格尔哲学的地位和意义也就成为了一种理论研究范式变化的向导,从一个并非不重要的方面标示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研究范式中的基本特征。

一、何为马克思哲学的黑格尔阐释

自马克思哲学诞生以来,便开始有了对它的阐释,其中比较主要的两个阐释路向分别是:恩格斯主义路向和黑格尔主义路向。

恩格斯主义的阐释路向显然是恩格斯本人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我们一般认为,除了马克思早期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之外,马克思并没有专门撰写过论述其哲学思想的理论著作,他的哲学思想散落于各种文本之间,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中写道,马克思在世时,一般被看作是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很少有人视其为哲学家。与马克思不同,恩格斯晚年写下一系列哲学著作,也在书信中多次提到马克思和他自己的哲学思想。因此,马克思逝世后,人们可以通过恩格斯去理解并阐释马克思的哲学观。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出路》中留下的一段注:“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时期,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永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尽管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创始人,恩格斯无疑是给马克思哲学进行阐释定位的最有权威性的人物,但由于恩格斯本人深受黑格尔和倡导实证主义的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影响,其本人的这一权威性受到了削弱,国内以俞吾金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对恩格斯的阐释这一路向发出质疑。

黑格尔主义阐释路向,是由卢卡奇、柯尔施等人所开创的,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这一阐释路向的典范性著作。在这一著作中,卢卡奇的核心观点是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最重要的哲学遗产——总体统一的观点,即把存在本身理解为在历史过程中自我实现的同一性主客体。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使思维和存在辩证地统一起来,反对二元分裂的历史辩证法,它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哲学的本质。如果我们按照黑格尔哲学的逻辑结构一一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就更容易理解《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理论逻辑。该书中提及到的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无疑是“历史”与“阶级意识”,如果在此把“历史”看作是黑格尔哲学中“实体”概念的同类物,把“阶级意识”理解为历史的主体——客体,“无产阶级意识”便是一种类似于“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的意识,即无产阶级对于自己历史使命的自觉性,那么,我们就能够清楚地把握住《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逻辑结构。然而黑格尔主义的阐释路向也颇受研究者诟病,卢卡奇的观点被称为“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他过于强调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所产生的影响,以至于最终无法超越黑格尔的界限以接近马克思哲学。同时,他的侧重点是通过黑格尔的视角去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本质,对于黑格尔本身的解释以及黑格尔晦涩思辨的文本并没有详细地深入。不过这一路向最根源的困境还是源于黑格尔自身唯心主义的局限性,在抽象的基础上建立主体与客体、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二、黑格尔阐释路向是否具有合理性

对于探讨用黑格尔主义阐释马克思哲学是否具有合理性,应该从其产生的影响入手。

一方面,黑格尔主义不仅在突破法国唯物主义思想障碍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同时还为马克思哲学完成全新的转变创造可能,以上述两个视角我们可以说黑格尔阐释路向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例如,法国唯物主义的阐释方式因其历史决定论而完全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造成这一派无法解释社会主义没有在西方发达国家成功反而在落后的俄国获得胜利。当时普遍认为,是革命意识的有无决定了革命是否成功,而卢卡奇却借黑格尔“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的思想表明了无产阶级的思想自觉性,瓦解了旧唯物主义机械论的思维,将人的主体地位凸现出来。克朗纳曾经说过:“理解黑格尔就是要了解黑格尔是不可再被超越的。”黑格尔之所以无法被超越,或许就是因为他打破了康德关于思维与存在、先验统觉中的自我与事物自身二元对立之局面,提出摧毁物自体,恢复理性干预现实的能力,以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终结了近代西方哲学以主体性为最高原则的内在化发展路向。再者,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就是黑格尔主义,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改造,不断吸收黑格尔哲学中的积极因素,它自身才得以成立。所以黑格尔哲学预见性地为马克思的部分批判性思想指明道路,以下将通过两处事例加以佐证:一是批判的辩证法,就是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解释道,辩证法最重要的内容是作为对“内在超越”的否定:一方面,既定的物体因为自身内部存在矛盾而否定自己;另一方面,否定的同时也是对事物的肯定,否定本来也是事物的组成部分。照此观点,辩证法的动力源于矛盾自身,源于一种批判的信念,即是对事物本身推翻之后才能获得真理,“理性与现实的任何和解都被否定性的中介力量决定着它们的内容和运动形式,”这一否定辩证法的思想后来影响着马克思哲学的方法论建设。二是马克思提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论断直接源自于黑格尔主义。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反对把解决主客体内容的“空场”转向“应当存在”,继而提出如下著名论断:“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应该就是马克思的论断的思想原型,马克思将其与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萌发共产主义不是一种确定不变的状态,而是改变世界的现实的运动的观点。

另一方面,在合理性的背后也暗含着不合理的因素,而它正是通过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改造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改造并非简单的颠倒,而是根本上的置换。关于对哲学主体的认识,黑格尔认为是绝对精神,马克思却把主体理解为现实的人,不同的理解决定了主体能动性的限度。在黑格尔看来,基于绝对精神的无限性终将导致主体与客体之间矛盾的绝对解决,而马克思则认为,由于人的有限性和外部自然的优先性,矛盾无时无刻不在,只有在有限的条件下矛盾才能被有限的解决。以《资本论》中关于“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论述为例,马克思认为“必然王国”是人受制于物的支配的一种社会状态,而作为人自由自在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只能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尽管人类可以完成对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对立的扬弃以把自己能力的发展作为目的本身,但两个王国绝不可能达到黑格尔式的绝对统一。就卢卡奇自身而言,他以无产阶级作为“人类历史的同一的主体——客体”,好像超越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主体,寻找到了现实的主体,但是如果卢卡奇把无产阶级视为“创世的‘我们”,那么他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了。

三、对黑格尔阐释路向的超越

由于黑格尔哲学内容庞杂,下文仅以辩证法一个角度来分析康德、黑格尔之间的关系。黑格尔哲学力图通过揭示知性概念的内在矛盾、通过概念的矛盾推动概念实现超越以达到终极知识,由于它依然是采用理论理性的范式,所以无法摆脱“有限”的束缚去理解“无限”的实践,这样就产生了“幻想的逻辑”,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又使得回到了问题的原点——康德的立场——从理论理性向实践理性的嬗变。既然黑格尔、卢卡奇等人的黑格尔主义路向未能成功的解决问题,就要重新审视康德主义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了。

王南湜教授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近康德阐释”就是试图为超越黑格尔阐释路向所做的一种努力,他认为:“马克思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特别是对黑格尔哲学之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批判与唯物主义改造,不仅包含着对康德哲学的继承,而且还在某种意义上离开了柏拉图——黑格尔传统,而接近了亚里士多德——康德传统,即更多地接近了这一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并将理想与现实界分的传统”近康德阐释中的“近”字是使马克思离开黑格尔远一点,距离康德近一点,以便消解马克思哲学机体上存留的黑格尔主义的不良影响。

一般而言,马克思辩证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的历史主义辩证法,加之实践理性的确立,历史运动就不会达到一种终极理想状态。至少与黑格尔哲学把历史视为一种消解全部对立过程的隐蔽的历史目的论不同,他认为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对立是永存的,两者之间总会存在着距离,至多是一种走向统一的运动过程,但绝对不会实现完全合一。而就黑格尔自认为对康德哲学在辩证法的超越,其实更是一种对康德哲学的误读。康德强调理性把握“无条件总体”会陷入矛盾,正是为了限制思辨理论理性的适用范围,与黑格尔对“绝对知识”的看法不同,康德认为“自以为能解决一切问题且能解答一切疑问,这是不知羞耻的自夸,说明他将由于过度自高自大而立刻失去一切信赖”,因而康德对知识有一种敬畏之情,是一个“知识有限论者”。反观黑格尔,一味地强调理性力量的无限性和精神力量的绝对性,实现理性对世界的统治,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更加接近康德哲学。在马克思哲学观念中,存在着两个层面,一个是直接实在的实践世界,这是由实践主体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马克思所说的“实在主体”,另一个则是由思维主体的理论活动所构成的理论世界即“思维具体”。而这便意味着,与黑格尔把“思维过程”视为“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截然相反,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只限于理论世界范围内的,只是对于那一“实在主体”的观念把握。显然,这样一种辩证法便只能是理论思维把握“实在主体”之辩证方法,因而是一种近于康德之二元论哲学的辩证法,而与黑格尔的作为现实事物创造主的辩证法是“截然不同”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人民出版社, 1995,4(06).

[2] 张  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M].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0(01).

[3] 王南湜.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界分[J].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5).

猜你喜欢
意义
有无冠词 意义大不同
有意义的一天
意义的猎手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0的苦恼
留学的意义
诗里有你
Confucius:Life with Many Meanings
HOW TO SPEND SUMMER VACATION 如何欢度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