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国家玻璃艺术中心看印刷玻璃的发展与现状

2016-12-21 02:45吴欧红
关键词:丝网印刷玻璃

吴欧红

从英国国家玻璃艺术中心看印刷玻璃的发展与现状

吴欧红

本文简要介绍了英国国家玻璃艺术中心,阐述了丝网印刷技术的由来和发展历史,以及在英国国家玻璃艺术中心的现状,重点分析了英国国家玻璃艺术中心艺术家的作品和笔者的一系列作品,强调了印刷玻璃艺术中温度控制的重要性,本文还特别寄托了对丝网印刷玻璃发展方向的期许和展望。

英国国家玻璃艺术中心 印刷玻璃 发展 现状

一、英国国家玻璃艺术中心及其印刷玻璃简况

玻璃制造是英国桑德兰市的主要产业之一,与当时的煤炭开采和造船业并驾齐驱。桑德兰成为平板玻璃、玻璃瓶和餐具的生产中心已经有了1000年的历史,在工业革命时达到顶峰。公元前本尼德克特从欧洲西部的高卢带来了彩色窗玻璃镶嵌的工匠,在桑德兰的两个教堂开始了创作,由此玻璃艺术开始传播开来,后来工厂的建立采用了煤炭加热烧制玻璃,加速了玻璃产业的发展,到了1863年哈特利工厂有了700名男员工,他们生产的玻璃器皿相当于全英国消耗总量的三分之一,到了19世纪70年代全英大多数的玻璃器皿都是桑德兰市所造。20世纪60年代后期桑德兰理工学院开始培养玻璃艺术创作人才,1982年桑德兰理工学院授予了英国第一个玻璃艺术专业的学位,如今桑德兰大学拥有设在英国国家玻璃艺术中心的全欧洲最大的玻璃和陶瓷专业。1997年哈特利为了搬入新的国家玻璃艺术中心停止生产,为了防止古老的玻璃生产技术丢失而开始招募新人,但不幸的是,到2000年还是停业了。1998年国家玻璃艺术中心由查尔斯亲王殿下揭牌正式成立,此中心致力于促进玻璃艺术在各方面的发展,比如展览、教育和参观玻璃生产。2000年桑德兰大学的玻璃和陶瓷专业移入国家玻璃艺术中心这个大型的“工厂”。2007年康宁工厂关闭并将生产线移至法国,标志着商用玻璃制造业在桑德兰国家玻璃艺术中心的终结。

现如今的国家玻璃艺术中心是集教育、展览、参观、销售为一体的综合体,它的教育依托于桑德兰大学,教育有本科预科、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国家玻璃艺术中心一共有两层,第一层主要分教学区和部分参观区域,和教学区相连的是餐饮和销售区。教学区分得非常细,热加工区的吹制工作室是和外部的参观区域相连,可供游客透过落地玻璃窗进行参观,吹制玻璃工作室有两间,其中一间是为指定时间为游客现场演示,另一侧是教学区间,吹制工作室同时配置了四台退火的窑炉,热加工除了吹制工作室还有专门的窑炉热加工区域,另外还有卧室立式大小窑炉共十五台。印刷工作室有曝光机器,烘干机,印刷的丝网以及定位的设备,同时也配置了相应的二小二大共四台卧室窑。在印刷工作室的对面是冷加工工作室,有大型和小型的粗磨细磨的磨盘,当然也有抛光机,喷砂机。在冷加工工作室的旁边就是电脑工作室和供学生休息的区域,用于电脑软件的教学。除了这些工作区还有建筑玻璃工作室、水刀切割工作室、翻模工作区、学生展示和学习空间,当然也有陶瓷翻模间和窑制加工空间。(图1)

丝网印刷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印刷玻璃的发展历史才200多年。18世纪第一次出现印刷玻璃,当时英国的转印法已闻名于世,这种转印法与用在玻璃上的方法非常接近。印刷玻璃的精确描述没有详细的记载,在18世纪的中期,爱尔兰的雕刻师约翰 · 布克斯撰写了关于印刷玻璃的专利请愿书,这可能也是最早关于印刷在玻璃上使用的仅存的证据,但是他仅仅是理论上的研究而没有付诸实践,作为一个雕刻家对于耐高温的油墨研究不够透彻,他没有足够的关于油墨与玻璃结合的知识,所以在实践上他没有研究出耐得住高温的窑炉温度,以及能使烧制完成后的图片永不褪色的油墨。

19世纪有了有关装饰玻璃的专利,特别是铜版转印的方法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发展。这种方法的先进性在于各种油墨的使用。例如,在1805年,伦敦的一位陶瓷上釉的工匠塞缪尔,他改良了釉色的成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釉料的发展,与陶瓷釉相比这种釉料可以低温烧到玻璃上。正如他所说的:“我们的目标、目的和用途是颜色的合成,除了他们的相关的着色之外,在于使玻璃釉色在热熔后熔于或者附于玻璃表面,而不损坏原来玻璃本身。”

1907年获得丝网印刷的专利,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约翰逊玛格丽特公司发展了玻璃丝网印刷技术。首先把图片印到纸上,然后转印到器皿上再进行烧制,形成永久的黏合。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丝网印刷对于玻璃装饰变得相对重要。它的先进性在于丝网印刷能实现艺术化和更加复杂的图片印刷,21世纪是数字化的时代,可以用耐高温油墨的三维打印技术,用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处理,从而更加推动了丝网印刷技术的发展。如今,丝网印刷在商业上的装饰运用非常广泛,比如广告和标志、啤酒玻璃和香水瓶。用计算机的快速设计满足市场的对彩色装饰的不同需求。

英国国家玻璃艺术中心是全欧洲最大的玻璃艺术中心,不仅在师资、教学、硬件设备上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尤其是印刷玻璃艺术,而且是欧洲唯一一所拥有丝网印刷工艺的玻璃工作室,导师凯文和杰弗瑞教授是印刷玻璃艺术方面的专家,杰弗瑞是印刷玻璃课程方向的负责人,201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也有他的作品。所以在教学上,英国国家玻璃艺术中心的印刷玻璃艺术具有国际尖端的教学设备和团队。(图2)

二、英国国家玻璃艺术中心的印刷玻璃工艺

这里主要介绍和国家玻璃艺术中心相关的艺术家以及学生的印刷玻璃艺术作品,分别从转印法、丝网印刷、印刷与绘画的结合等工艺形式进行介绍,从而展示出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印刷玻璃作品。

(一)转印法

转印法是印刷玻璃技术的一种,通过中间媒介将油墨转印到玻璃上。这种技术是英国国家玻璃艺术中心的教授凯文·皮特最擅长的,这位玻璃艺术家平时酷爱写生,他许多作品的来源都是即兴写生包括人物和风景。他近期的作品主要把写生的小稿通过3D打印技术做成样品,当然这里打印的纸张也是特殊的纸张英文名Fotocal fc,油墨需要耐高温,然后如图所示复制于作品的表面,然后再通过二次熔合完成技术过程。展示的效果是把写生的许多小稿拼接起来的。(图3)

早期凯文的作品是这样的,这件类似水晶面具形式的作品,名《航程》,它的灵感来自船,隐喻人的一生的航行。运用传输打印,镜面和混凝土底座直径30厘米。在作品的内部有一张朦胧的脸,像人的记忆。脸部的绘画通过黑色的彩釉传输到纸上打印出来,等纸张干后,在印刷上白色,然后再等白色干后,再在白色上面印上黑色,就像三明治一样把印刷的颜色夹杂两片平板玻璃中间烧制,然后再熔合软化。在完成的作品上我们可以通过玻璃观赏到两张脸。印刷的釉可以用来作为玻璃釉使用,但是承受的温度在800度左右,这件作品在软化的时候有成型的磨具进行软化,充于磨具的表面,可以看到脸部的很多细节。这也是他早期把印刷做成立体的尝试。(图4)

作品图像匹配,玻璃窑铸,转印,镜子和混凝土,尺寸30cm。展示的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采用了彩色如金黄色和蓝色的彩釉,通过绘画的印刷成形,或者形成方块玻璃。和之前一样利用三明治的形式夹在两层玻璃中间,再模具成形,熔合软化。(图5)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使用转印法,色彩相对比较丰富,创作随性而鲜有限制,对于技法的掌握程度要求不是很高,但是对于创作者的个人素质要求很高,对于整件作品要有高度的把握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这种方法易于实现,而且给创作者的自由度高。

(二)丝网印刷技术

丝网印刷技术是当今印刷玻璃中最常利用的技术,这种技术存在很多便利性,给了艺术家更多发挥的空间和平台,这种技术接近于在玻璃上绘画的概念。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英国国家玻璃副主任杰弗瑞,利物浦地图是杰弗瑞近年来的代表性作品,现在收藏于在利物浦图书馆。他使用印刷工艺在真实的利物浦的地图上标识了一些特定的明显的符号,某些符号代表某个重要的地方,再通过日记类型的文字加以阐述:我们去过哪些地方,该怎么去。形成了一件具有功能性和创造力并且还具有现代感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主要的技术是低温玻璃釉的丝网印刷,这件作品有很多玻璃层组成,其中水刀切割技术是理想的绘制与形成正负空间的有效手段。就像拼图玩具,把内部的一些形状进行切割,另外的部分有序的置入,用线把两者连接起来,线和丰富的色彩主要通过彩釉印刷,再通过多层叠加。他能把艺术的概念通过多种技术手法展现出来,这再次说明了创造力的重要性。(图6)

杰弗瑞的另外一件代表性作品《蛇》,作品的创意来源就是一条盘旋的蛇,通过丝网印刷完成之后,进行玻璃切割再熔合,我们可以看到其正面、侧面形成的不同效果,通过图7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动态的在爬行的蛇,通过这样的工艺形式,在视觉上做文章,从而实现平面作品到3D的效果。

玻璃艺术中心去年毕业的研究生的两件作品,主要工艺是丝网印刷。一件作品是缇娜的《墓》,她用图片进行丝网印刷,然后用木板把它衔接起来,缇娜说这是她理想的墓地装饰,她希望她死后有这样的墓地,因为她是一位快70岁的老年人。另外一件作品是通过玻璃印刷然后切割,冷粘贴,这样的处理使原来印刷的图片层次感增加,我个人觉得如果把作品的背面进行冷加工抛光,把视角带到背面,这样神秘感增强,又能体现玻璃透明的特性,效果会比较理想些,虽然这样的处理工艺看似复杂,呈现的效果和直接的印刷没有太多的区别。(图8)

是一位本科二年级学生在学期末完成的作品,主题是关于性别的探讨,作品由陶瓷和玻璃组成,用不同的术语代表不同的性别特征,中间用立体的丝网印刷玻璃使整件装置作品有立体的空间效果,玻璃的材质与人性有相通的地方,人性在很多状态下是不分性别存在的。

丝网印刷的技术现在被更多的艺术家所采用,其便利性是众多艺术家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设计图案,对于规则图案可以重复的利用,可复制性强,而且图像由于通过计算机处理,虽有机械的痕迹,但是图像非常细腻规整,所以在现代的产品中很多都是采用丝网印刷的技术,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平面的图案都可以利用丝网印刷技术来实现。

(三)印刷与绘画的结合

最前沿的艺术家正在尝试在玻璃上作画的艺术实验。这里需要提到艺术家米希尔,他将印刷与绘画结合。他是一位美国人,是英国国家玻璃艺术中心的访问教授。他早前从事绘画艺术,其玻璃作品还是脱离不了绘画的语言,工艺形式除了传统的丝网印刷之外,还有利用玻璃粉在玻璃表面绘画。如图10所示的作品共有五层,每层都做了很好的处理,作品的空间关系表现得很得当,造就了一件能够体现艺术家个性的作品。

印刷与绘画的结合,可以通过在玻璃上绘画弥补印刷玻璃的缺陷,比如利用可以复制的图形图像,加入艺术家自由绘画设计的成分,以增强整件作品画面的空间感。

三、研究成果及实验性的作品

在访学期间,我做了大量的有关主题结合技术的实验,下面我主要介绍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完成的有关主题的一系列的实验作品。每一系列之间都是递进的关系,试图在形式上和技术上都有突破。

(1)蜻蜓眼系列——釉

蜻蜓眼系列——釉是对于玻璃釉的尝试。玻璃釉有两种,一种是耐高温的陶瓷釉,烧制温度在1000-1200摄氏度,会呈现绚丽的色彩;另一种是低温玻璃釉,烧成温度在600-650摄氏度,颜色通常不会失真。在完成这个系列之前我做过很多的尝试,比如温度、色彩,因为在不同的温度下所呈现的色彩的真实性不同,所以玻璃釉的使用效果和温度的控制关系密切相关。(图11)

(2)蜻蜓眼系列——粉1

在玻璃釉尝试完后,我试图通过玻璃粉印刷表面磨砂的效果,很有怀旧的感觉,而且我在形式上也做了变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处理,丝网分层印刷完成,温度的控制也非常重要,如果温度超过800度,那么玻璃粉就会和玻璃完全熔合,所以要结合自己想要的效果设定相应的温度。(图12)

(3)蜻蜓眼系列——甲骨文

采用玻璃粉丝网印刷,这一系列作品以蜻蜓眼为主题进行解构重组,加上甲骨文手抄的字体变化,分为五层印刷,追求每一层的色彩多样性和协调性,此系列作品表现不一,温度在700度左右表面的玻璃粉的肌理还在,字体可以清晰可见,而温度较高的作品,玻璃粉熔于玻璃中,字体模糊。(图13)

(4)蜻蜓眼系列——解构

这个系列是我在形式上的又一突破,这也是玻璃釉的印刷,一共分三层,每层印刷烧制完成后,通过错位的形式进行二次熔合。(图14)

(5)蜻蜓眼系列——阴阳

在这组作品中我把丝网印刷技术、水刀切割技术和热玻璃技术几个技术结合,当然完成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实验,包括温度、颜色和技术实现的可能性。(图15)

(6)中国水墨I

主要是利用了玻璃粉和玻璃的结合,首先通过大面积的印刷形式玻璃粉在玻璃表面形成肌理,然后再自由流动偶发成形。(图16)

(7)中国水墨II

也是通过玻璃粉与玻璃的结合,这里流动的幅度较小,是对细微流动变化的尝试。(图17)

四、印刷玻璃艺术的发展趋势

在印刷玻璃的创作中,我尝试把二维平面的印刷形式通过二次的熔合与软化变成具有立体感的效果,我也在尝试把二维平面的作品通过热工艺吹制成三维立体的作品,或是把印刷完成的作品通过二次加工粘合为立体的具有空间感的作品,这些需要不断的努力,需要其他工艺的介入。目前我主要还是专注于二维的表现,三维形式的表现须通过后期冷加工的形式完成,还需要结合其他玻璃技术,比如窑制、热玻璃、水刀切割等等,而通过技术手段直接完成三维空间的作品,则不需要在后期加工。平面的作品的表现力较弱,在视觉上不如三维作品给人的感觉强烈,因此印刷玻璃艺术要寻求合适的途径把这门艺术的表现力发挥到最大。国内的工作室玻璃艺术,可以大胆引进和推广这样的在欧洲已经发展成熟的技术,结合我们本民族的特点,加入我们自己的艺术文化元素,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印刷玻璃艺术,我们有理由相信印刷玻璃艺术会在中国开花结果。

(吴欧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丝网印刷玻璃
《最后一抹红》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见证·壹》
玻璃中的自然之美
玻璃是怎样炼成的
在这样的地方使用丝网印刷——走进日常生活的村上
基于PLC的丝网印刷机控制系统的研究
《出版与印刷》2016年总目次
我不是玻璃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