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麦田的“心理守望者”

2016-12-22 08:05曹玉凤
江苏教育 2016年64期
关键词:小杰家长心理

曹玉凤

做教育麦田的“心理守望者”

曹玉凤

社会现实问题让整个教育环境紧张而尖锐,这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严峻的考验。作为教师,要学会运用心理科学知识来对学生、家长和自我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和干预。守望学生,助孩子健康成长;守望家长,促家校和谐共进;守望自我,护教师身心健康。

守望学生;守望家长;守望自我

如今,学业负担的加重让学生倍感压力,过高期望和子女现状间的矛盾让家长茫然焦虑,社会对教育要求的日益提高让教师心力交瘁……这些问题使整个教育环境变得紧张而尖锐,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严峻的考验。面对这些问题,作为教师,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更急迫的是做一名教育麦田的“心理守望者”,了解把握学生、家长以及自己的真实心理状态,及时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和干预,保证心理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培育身心健康的祖国未来。

一、守望学生:助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承载着接受教育的责任和义务。面对家长和社会的要求,他们的心理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要敏锐观察,仔细倾听,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谨慎地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必要的心理引导和干预。

1.寻找语言“关键点”,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

作为一名教师,你能听懂学生的话吗?儿童的语言表达有着很大的模糊性和掩饰性,如果听不懂他们的弦外之音,可能会忽略甚至误解他们的真实想法,错过走进学生内心的时机,甚至让师生关系变得紧张。寻找语言“关键点”是一种了解学生内心真实想法的心理小技巧。

小磊和同学打架,问其原因,他愤怒地说:“我就是打他们,谁叫他们都不肯和我一组踢球。”作为教师,你可能会批评小磊的野蛮和以自我为中心。其实,认真倾听会发现他的语言关键点是 “他们都不肯”。这是一个多么孤独的孩子,对于一个最需要友谊和肯定的十三岁少年,他被同伴排除在圈子之外。“没人愿意和他踢球”是愤怒的诱因,真正的原因是他不被同伴承认和接纳。比批评更重要的是让他的愤怒平息下来,待他平静下来,我与他细细分析他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一起寻找获得友谊的方法。这样,小磊获得的不仅是友谊,还有性格的完善和心理的健全。

班干部落选了,有同学说:“我才不在乎呢!”语言关键点是“不在乎”,这是爱面子的他在掩饰自己的失意;去给数学老师代课,学生们高兴地说:“噢,不上数学课。”别沾沾自喜,以为他们是在欢迎你,语言关键点是“不上”,他们只是在庆祝今天少了“数学”这座“大山”……

听懂学生的话语,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是教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

2.阳性强化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儿童期是个体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这时期的敏感而脆弱。环境的改变、周围人的评价、学业负担的增加都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强烈的冲击,让他们感到焦虑和紧张,滋生出种种 “心理细菌”。很多的不良习惯,是这些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

一年级新生鹏鹏有个坏习惯,经常课上要去小便,有时一节课去两三次,去医院检查身体没有发现问题。

身体没有问题,导致“课堂尿频”是心理原因?我悄悄展开了调查,终于摸清原因:生理上,鹏鹏是班内小龄儿童,自理能力不强;心理上,鹏鹏对小学的新环境不太适应,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之中。有个同学上课时将小便尿在身上被他人嘲笑,这让鹏鹏更加紧张害怕。儿童的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弱,当受到惊吓或精神紧张时,容易诱发尿频现象,属于功能性遗尿。了解原因后,我决定重点采用“阳性强化法”帮助鹏鹏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阳性强化法就是及时奖励目标行为,忽视或淡化异常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重在对良性行为的正面强化,对矫正功能性遗尿有较好的疗效。

我和鹏鹏商定,如果课后按时小便,课堂上完整听完一节课,他将获得老师一个大大的拥抱,这对鹏鹏是很大的诱惑。同时我告诉其他老师,如果鹏鹏课上要去小便,要想办法转移其注意力,如果还是不行,就让他去,不阻拦,不训斥。最后,我提醒家长,不要频繁地询问鹏鹏:今天课堂上去小便了吗?这是一种消极的暗示,会让他更加紧张和焦虑。

经过几个星期的密切关注和行为矫正,鹏鹏的校内作息时间开始正常化。良好习惯养成的背后,反映出儿童焦虑心理的消除和对新环境的适应。

3.积极关注,安全度过心理危机。

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比成人,敏感而脆弱。在面对生活变故,比如父母离异、亲人去世等情况的时候,他们的正常生活被打乱,心理失去平衡,感到痛苦和不安。在这些非常时刻,教师更应该积极关注,进行心理引导和干预,帮助他们安全渡过心理危机的“暗流”。

爱心呵护,尊重隐私。心灵的伤害要用爱来抚平,面对发生家庭变故的学生,教师要能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他们的心理。班上一个女孩子是如如的邻居,她告诉我,如如的爸爸妈妈离婚了。父母的离异对孩子的伤害很大,我立刻提醒这个女生,不可以在班级里传播消息,因为这属于如如的隐私。同时,我尽可能地找机会与如如交流,不好奇,不打听,只是和她聊聊最近的学习和生活,肯定她最近的进步,推荐她参加校合唱团的训练,让她在忙碌中体验到生活的充实。

积极鼓励,接纳现实。小伟的父亲不幸车祸身亡,一周后小伟回到学校,我明显感觉到这个平时开朗乐观的男孩变得沉默寡言、孤僻冷漠。当重大灾难发生时,人的心理都会有从“拒绝相信”到“消极接受”的过程,不能让小伟在“消极接受”中沉沦,得想办法让他积极起来。于是,我在班级中举办“向前走,我能行!”主题中队活动,提议小伟做主持人,带领大家学习“生活强者”的故事,感受他们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接下来的日子,小伟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后来,小伟妈妈告诉我,孩子还经常鼓励她要努力生活。

肯定进步,增强自信。遭受家庭变故的孩子大多都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可能会有“没人喜欢我”“我真没用”等想法。此时,同情和怜悯都是苍白的,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并以手机短信、表扬信等方式告知家人,促进孩子自信心的增长,让他们以昂扬的姿态勇敢地走过危机。

二、守望家长:促家校和谐共进

学生教育的成功,是家长和教师合力的结果。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状态。作为一名教师,在和他们接触时,要尽量感知、接纳他们,利用自己学到的心理学知识,走进家长内心,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1.倾听,走进家长内心。

倾听,是我与家长交流时运用最多的一项交流技巧,这对于走进家长内心起决定性的作用,它要求教师要真正接纳家长,认真、主动地去听。

“留守儿童”小杰经常不做家庭作业,家访时,我刚说明来意,小杰爷爷就开始大声地抱怨起来。我感受到老人的强烈情绪,此时,倾听是和他交流最好的方法。于是,我认真地倾听他的抱怨,尽量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以点头或微笑让他感受到我在认真听。只有当话题离孩子远了时,我才用一两个问题让抱怨继续回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来,因为这样,倾听才会更有意义。

在倾听的同时,积极关注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提醒我们:“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积极关注对方话语中值得肯定、积极向上的地方,既可以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肯定,又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比如,当小杰爷爷说到尽自己努力照顾好小杰的生活时,我及时肯定:“有你这样的好爷爷,小杰真是幸福!”当他说到小杰在家能主动做家务时,我及时夸赞:“小杰真懂事!”渐渐地,小杰爷爷的情绪平静下来,从抱怨慢慢地转为反省,自责忽略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这不正是我来家访的目的吗?

倾听能促进家校交流,帮助教师了解家长的心理,感知对方的心理需求,共同解决孩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2.辩论,建立合理信念。

有些家长的认知观念不合理,如“绝对化”要求孩子:小孩子就必须听大人的话;以偏概全评价孩子:学习不好的孩子长大了没出息等等。作为教师,应该适时地去引领、启发他们发现自己不合理的观点,触动他们反思。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从不合理的信念进行推论,发现自我观点中的谬误之处,然后进行反复的修通,直至形成合理的信念。

小恩的妈妈是个较为强势的母亲,经常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情绪烦躁,导致母女关系非常紧张。有次她来和我倾诉自己的烦恼,说到激动处泣不成声。我耐心倾听着,没有作过多评价。待她平静下来后,我先是用共情的方法,表达自己作为一位母亲对她的理解,而后微笑着和她展开了辩论:“按你说,小孩子就必须听大人的话?”“所有有成就的人小时候肯定都是听大人的话?”这样几番迂回下来,小恩妈妈终于发现了自己的矛盾之处:既要求孩子事事听从自己的意见,又希望她长大后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觉得自己不应该以自我意愿为中心,过分绝对化地要求孩子。不过,使用这种辩论方法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好情境的适时和语气的适度,否则会让家长觉得受到了心理侵犯,产生对立情绪。

三、守望自我:护教师身心健康

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但是,如果连自身的心理健康都无法保障,又怎么用“灿烂的阳光”去点亮学生的心灵。一个教师,没有健康的心理,就没有健康的生活;没有健康的心理,更不可能有健康的教学。守望自我的心理健康,是对教师最首要和最基本的要求。

首先,提倡认真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人。”有知识的浇灌,你的“心理的花园”肯定充满活力,生机盎然。

其次,推荐几种小方法,让你给“心理花园”拔拔草、剪剪枝:

1.学会放松,保持良好心境。

生活在现代社会,压力像呼吸一样不可避免。课间休息疲惫不堪时、情绪激动焦躁不安时、职业倦怠心情低落时,不妨做做放松训练。

肌肉放松法。将手表、衣领等让你觉得不舒服的东西松开,找个舒服的姿势靠在椅背上,四肢尽可能放松,当然,如果有条件能躺下来更好。然后,闭起眼睛,放慢呼吸,从面部开始放松,直到肩膀、腰、四肢。什么都不要想,体会这种完全放松的感觉。全身肌肉的放松,会带来心理的放松。

想像放松法。深呼吸,闭起眼睛,回忆一个自己经历过的或者有过美好感觉的场景,风平浪静的海边或是春天一望无际的麦田,然后放松心情,利用多个感官通道来回忆体会,全身心地沉浸于那种情境。

放松训练能有效地舒缓情绪,让心境变得平和。经常练习,能增加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2.合理自我分析。

现实生活中,真正影响我们情绪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认知。当情绪糟糕时,不妨试试“合理自我分析”的方法,重新审视剖析自我。这是一种认知性的自我分析法,具体步骤如表1:

表1 自我合理分析步骤表

这样的自我分析是一种与自我的辩论,它能让人更客观清醒地认识自我、指导自我、接受自我,增强心理免疫力,保持心理的健康。

G446

A

1005-6009(2016)59-0047-03

曹玉凤,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郭村镇塘头小学(江苏扬州,225238)教师,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小杰家长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心理感受
约定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他鼓励了我(二)
偷梁换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