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新媒体,传播“中国梦”

2016-12-22 22:19黄学明
人民论坛 2016年29期
关键词:中国梦新媒体

黄学明

【摘要】“中国梦”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中国梦”所具备的强烈感召力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高校的思政工作带来了机遇,使得思政教育走近学生,不再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新媒体所具有的多面性,也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 中国梦 高等院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并作出详尽阐述。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想,是整个民族的梦想。如果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坚持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弘扬“中国梦”的精神,通过“中国梦”将我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梦”的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的互动性特征,让学生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授课模式。随着新媒体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和同学直接取得交流和沟通;相应的,老师通过搜集和听取有关教学内容和学习等方面的反馈意见,使自身教学能力得以提升,同时也大大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新媒体教学,高校思政教育就更加成为学生需要学习的意识范畴,而不是将高校思政教育孤立,从而使得思政教育成为亲民性的学习。然而新媒体具有多面性,它给“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弱化了教育者的权威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都以自己传授知识为重点,让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学观点、被动接收信息,学生不能破坏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新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一样是新媒体成员,在交流中具有平等的地位,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只通过“教师授课”这一条路径,他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需要及时更新知识库,跟上时代的步伐。例如,有些网络新词汇、学科领域的新信息就是学生先发现应用的,老师也要进行相应的学习。

影响三观的形成。大学阶段,学生在思维意识方面还不成熟,仍处于变动、塑造阶段,对周围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辨别力,需要正确的引导。新媒体包含了丰富、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当学生频繁接触消极信息后,就会受到不良影响,极易形成不健康的三观,影响学生在社会中的个人行为。

“中国梦”号召全国人民一起为之努力奋斗,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对学生“三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利用新媒体将“中国梦”融入思政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面对的时代课题。具体说来,将“中国梦”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提高媒介素养,正确理解并宣传“中国梦”

正确宣传“中国梦”,需要宣传方法正确,这就要求宣传者具有较高的思想操守和较高的媒介素养。通过正确的宣传方式,引导和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通过媒介素养的培育,引导人们正确地使用媒介,教会人们如何用媒介传递信息,拥有对媒介信息基本的辨别能力。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但同时又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因此,媒介素养普遍较低。他们利用新媒体虽然能获取丰富的信息,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积极的和消极的、真实的和虚假的都混杂在一起,而学生没有警惕心理,也不能对其进行是非判断,价值尺度衡量的缺失,造成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因此,青年学生必须学习并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同时,作为校方,应在思政课程中加入媒介素养课题,将媒介素养形成系统化的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判断力,使得学生对大众传媒有深刻的认识,知道如何正确运用新媒体,从而提高信息辨别力。引导学生对新媒体中传播的正确信息进行学习吸收,将“中国梦”真正学习到位,树立科学的三观。此外,思政教师要对新媒体信息进行严格把关,用批判性的眼光接收与解析传播中的信息,正确引领舆论导向,为完成“中国梦”充当好学生的掌舵人。

利用新媒体,将“中国梦”的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我国长期的教育教学是以课堂为主,而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也同样如此。“中国梦”是一段时期内中华民族的时代课题,高校有必要将其写进高校思政理论教材中,让“中国梦”走进正常教学课堂。在“中国梦”理论中,教师应对中国的奋斗史、民族发展史进行诠释,让学生理解“中国梦”的文化底蕴与内涵,通过解读“中国梦”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互联网、移动网络普及后,学生思考问题有了新的思维模式,在生活、学习习惯方面有了巨大转变。现阶段,学生习惯了新媒体的使用,甚至过度依赖新媒体,而这严重冲击着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为了更好地宣传与解读“中国梦”,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更新教学方式,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彻底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思维,转变“填鸭式”教育方式,结合新媒体创新教学形式。新媒体教学比较亲切,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处在平等、和谐的互动关系中,在教学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有利于“中国梦”教育的发展,也能够将“中国梦”内化于学生思维中,提高教育教学的反馈与交流效果。

新媒体具有信息传递的快速性和互动交流的高效性,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个人课堂教学。通过新媒体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参与到课题互动中来,和更多的新媒体使用者进行交流学习。在“中国梦”的新媒体教育中,老师可以围绕“中国梦”进行教学设计,利用新媒体提出讨论课题,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实现“中国梦”的信心。通过新媒体教学实现与学生的平等互动,可以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寻求帮助打开新途径。在课堂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QQ、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发布信息,将“中国梦”趣味性的解读发布到网络中,让学生提高对“中国梦”的学习和领会的兴趣。

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开展“中国梦”的实践活动

高校思政教育以理论课堂为主,很少开展实践活动。为了普及高校“中国梦”的教育梦想,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应针对“中国梦”的课题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行动。例如,对学生了解“中国梦”的内容进行课题调研,可将“中国梦”形象化,调研方向可以设计为对追梦事迹的介绍与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实践调研,内化“中国梦”在学生心中的作用,同时加强学生对国情的深层次了解,从而在调研过程中让学生懂得“中国梦”的深刻价值。在活动过程中,要对学生提出实现“中国梦”的观点和看法,为实现民族梦建言献策。还可以让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实践学习,让校园生活与校外生活联结起来,通过参与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精神和品质,为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打好基础。通过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实实在在地践行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与团结精神。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们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带领学生们重温民族奋斗的历程,感受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建设成果,让学生看到党和国家的进步事业,使学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梦”有着深刻的内涵底蕴,需要通过切实的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因此,应鼓励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毅力与恒心,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学会承担社会责任,担负起民族使命,让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民族梦做好思想、精神方面的准备。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①张金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略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21期。

责编/周晓燕 刘芋艺(见习)

美编/ 王梦雅(见习)

猜你喜欢
中国梦新媒体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