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走出跨文化交际的误区

2016-12-28 13:26李博旭保定市第三中学
大陆桥视野 2016年16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英美文化背景

李博旭/保定市第三中学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走出跨文化交际的误区

李博旭/保定市第三中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时就可能陷入误区,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要注重中西文化差异,克服交际障碍,以实现积极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交际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该语言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畅通而有效地进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 ”

一、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国家、民族在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宗教、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的差异,而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往往都会体现在语言之中,在跨文化交际时应注意这些文化差异,以免陷入交际误区。

(一) 、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西方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存在很大的差异,造成各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方面的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在语言中随处可见。例如,中国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所以中国的河流一般由西北流向东南,所以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的说法,而在英国及欧洲多数国家,多数河流是由东南向西北流人大海,自然不会有我们这样的说法;美国人常用from sea to sea来表示“全国上下”的意思,这是因为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from sea to sea意味着横跨了整个国家;中国山多地广,陷入困境时是“进退维谷”,而西方岛国人们则常说“be on the rocks”等等。

(二) 、历史背景的差异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有令人骄傲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战乱纷纷,在生活中留下了许多军事用语,如“烽火连天”、“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等;中国人民长期处于封建统治和剥削之下,有“苛政猛于虎”、“八字衙门两边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民谚。英国历史上长期受教皇和国王统治和压迫,所以有“The king and pope,the lion and the wolf”和“Kings go mad,and the people suffer from it”的说法;拿破仑在Waterloo惨败被囚荒岛,英语中便有“to meet one’s Waterloo”来比喻遭遇失败等。

(三) 、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西方,宗教是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它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感到惊讶时常说“Jesus!”,遇到困难、危险时会说“God save me”,而中国许多人受佛教影响较深,习惯说“菩萨保佑”等;《圣经》在西方影响深远,英语中有许多出自《圣经》的习语典故,如the forbidden fruit,Juda’s kiss,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等。儒教、道教、佛教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长期共存,共同对中国文化起作用,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影响也自然反映到语言之中,如“临时抱佛脚”,“苦海无边”,“报应”,“许愿”等是佛经里的用语,而“施舍”则是伊斯兰用语等。

(四) 、价值观念的差异 无论哪个国家的语言在感情上都有爱憎褒贬之分,但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所以对同一客观事物所反映出的认知和价值观念也会不同。比如“龙 ”在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方面是一个典型。“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被赋予神圣、至尊、吉祥等各种褒义。汉语中也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都是褒义,诸如“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卧虎藏龙”等。然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对龙并没有好感,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dragon”是一种能喷吐烟火、凶残可怕的动物,不仅无端吞食人类和动物,而且制造水火灾害,危及人类生存。它常常代表邪恶,令人感到恐怖。英语中说一个人有点儿像“dragon ”,表示此人飞扬跋扈、令人讨厌。由此看来,熟悉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二、了解文化差异,走出跨文化交际的误区

(一)、打招呼

在中国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的常用问候语是:“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语直译成英语则是: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 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 ,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 如果问对方 :"Have you eaten yet?" 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在发出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 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 所以对方的反应极有可能是: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这不关你的事。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How are you ? (您好!)""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很高兴)" "How are you doing? (你最近好吗? )。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等。

(二)、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 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 。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 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 加Mr. Mrs或Miss。比如:Mr Smith、Mrs Brown、Miss Green等。在汉语里, 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 而在英语中却不能, 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g(张老师),Engineer Wu(吴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 与姓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 “李叔叔”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而在英语中一般直接称呼名字。

(三)、赞扬与祝贺

当别人向我们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 (你英语说得很流利) 。"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beautiful today (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Where(哪里,哪里)。" 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 (到处)。"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s! " "Thank you for saying so."

(四)、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 门口或楼下大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 等等。这些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Go slowly,Walk slowly. Come again. 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 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 you later (回头见)、Take care(保重)就可以了。

(五)、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的特性,但这类比喻往往因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语中dog 一词没有贬义,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因此在英语中有这样的比喻:You are a lucky dog (你可真是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在汉语里狗比喻人时则多带贬意,如“走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另外,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例如:blue pictures(黄色电影)、to be green-eyed(眼红、嫉妒)、green hand( 没有经验的人)、in the black(盈利、有盈余)、 grey mare (母老虎)、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等。在跨文化交际时要注意这些差异,避免出现交际障碍和文化冲击。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其与我们的母语文化进行对比,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增强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免误入跨文化交际的误区。

[1]郭孝田.浅析导致中西交际文化差异的原因[J].新乡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王志刚.跨文化交际中词语的理解与翻译[M].中国文化与世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3]陈东成.文化差异与翻译[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0;

[4]温秋生.略论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英美文化背景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张英美:授人以渔共同致富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