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7-01-03 10:03庞志华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正方体数学知识情境

庞志华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加入生活元素,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认识和应用数学知识。本文就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论述,提出了三点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活元素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40-02

一直以来,数学给人们的印象都是单调、枯燥、复杂的,特别是基于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多数学生认为数学难学,认为概念太抽象,原理太复杂,性质不易懂,自然不喜欢学习数学,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其实数学知识很多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教师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加入生活元素,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消除学生与数学之间的隔阂,促进学生认识和应用数学知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实现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构建生活情境,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大纲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没有重视学生的身心特征、认知规律以及数学基础,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学习无兴趣,不想学或者想学学不好的情况时有发生。假如教师能够在课外细心收集生活实例,在应用生活元素创设教学情境时挖掘学生的兴趣所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尽量把教学知识点融入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中去,营造具备浓郁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进而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有助于学生消除畏难情绪,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最终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

以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常见的“超市购物”现象入手,让学生对人民币产生感性认识,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购物情境,来加深学生对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关系的掌握等。学生参与这类活动的热情高涨,认为这样的课堂与现实生活相近,这样的知识在生活中非常有用,自然愿学、爱学。教师在构建生活情境时,如果选择的生活元素尽管在生活中存在但是比较少见,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教学时就很容易出现“冷场”的局面,不但未能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而且还容易出现逆反情绪,导致学生不想学习,不愿学习。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生活元素的选择,要认真思考、用心设计,保证生活元素与教学内容有直接关联,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并具备较大的教学价值。

二、运用生活实践,提升学生的理解水平

由于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有时会存在障碍,导致知识掌握不全面或理解错误。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其在数学领域的成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把抽象、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进而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在教学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性质时,教师可以采取“看、做、摸、算”四个步骤,让学生通过亲自制作立体图形,加深对立体图形性质的理解。以制作正方体为例,一是“看”,教师拿出一个正方体教具,让学生仔细观察其形状,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一个整体印象;二是“做”,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棒和橡皮泥制作正方体(小棒作为正方体的边,橡皮泥作为连接小棒的顶点);三是“摸”,当学生做完正方体后,教师要求学生指出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位置和具体数量,并且正确说出1个顶点有几条棱相交;四是“算”,在学生了解正方体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计算正方体的总面积、总棱长等。通过以上“看、做、摸、算”四个步骤,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正方体的基本性质以及相关的计算技巧。其他立体图形也可以参照上述步骤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实践来攻克教学难点、重点,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必须要把握“两度”:一是内容的“度”,并非所有的数学内容都要以生活实践为依托,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适当引入生活元素,如果没有必要千万不要强加,以免出现“画蛇添足”的局面;二是时间的“度”,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生活实践环节,把数学课上成完完全全的“实践课”,而是要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安排适当的时间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并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控制,这样才能够实现时间效用的最大化。

三、开展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还要让学生能够“使用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际操作而非课堂模拟,促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学以致用。当数学回归现实生活时,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才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拥有记忆深刻的学习体验。

在教学《年、月、日》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4人为一组)一次“谁的年历最全面”的制作比赛,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制作1份独特的年历,最后通过投票确定比赛名次。多数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年历制作中,并且每个小组制作出来的年历都各有特点:有的小组把1年里所有的中国传统节日都一一标明在年历上,并且依据国务院和自治区的放假规定对放假日期做了显著标识;有的小组把全班同学的生日都标识在年历中,并且统计出每个月份本班同学的出生人数等。在制作年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年、月、日”相关知识再次进行复习,而且还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处理方法(如搜集数据、整理数据以及汇总统计等),促进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当然,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数学生活体验时,必须要控制好活动的难易程度。如果活动太简单,学生根本就提不起精神来参加,就算参加了效果也平平;如果活动太复杂,学生经过多次思考、摸索,甚至是寻求帮助后也无法完成,学生就会知难而退,活动预期效果无法达成,并且这种挫败感还有可能影响到下次活动,无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设计活动的难易程度要在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这一层次上,学生经过努力获得成功,会使其产生学习自豪感,学生再次面对困难时就不会手足无措,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而是能够依据上次成功经验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攻克难关。

正所谓“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无处不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调生活元素的应用,教师除了要重视“以生活情境来诱发学生探究心理”“以生活实践来提升学生的理解水平”和“以生活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三大环节,还要做好以下相应的教学辅助工作:一是注重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多媒体设备能够帮助教师更为形象立体地展示生活现象,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保持较长的学习关注力。二是注重教学语言的使用。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也要注意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生活化语言,如果教师使用理论化的语言进行授课,学生听不懂就容易走神,那么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同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多使用鼓励语言,在恰当时机给予表扬,对犯错学生不能“吹胡子瞪眼”,要耐心和学生讲道理,指出其错误根源,只有“有的放矢”,才能够“对症下药”,也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正方体数学知识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给正方体涂色
多少个小正方体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数小正方体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拼正方体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