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文本解读

2017-01-03 10:20黄少芬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石榴

黄少芬

【摘要】《石榴》这篇散文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类文章。如果按照一般上散文阅读课的方法循序渐进,会令学生产生乏味感。教师从形、色、味等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舌尖上”的文本解读,写景状物的文章也可以讲得满堂生彩。

【关键词】石榴 文本解读

课堂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69-01

郭沫若笔下的《石榴》(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宛如一盘精致华美的大菜,可谓是形、色、味兼具,给人以无限遐想与回味。教师如何解读文本,才能给学生传递丰富的阅读信息,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感知呢?笔者认为,既然这篇文章就是一盘美味大餐,教师不妨从形、色、味等角度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品析,促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文本阅读中,并形成丰富的个性体验与认知。

一、观其形,在反复对比中见精神

《石榴》字数不多,却能够对石榴的树干、枝叶、花朵、果实等进行传神的描绘。作者观察细致,刻画准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石榴的枝干、叶片描写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笔者让学生从对比中感受形象描写,以提高学生语言感知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找出描写石榴树外形的语句,体会其描写效果,学生很快找到“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一句。笔者接着引导:“第一段中作者说石榴树是最可爱的一种。从这段描写中,能够体察出作者对石榴有怎样的情怀?”学生思考后回答:“作者没有直接写外形特征,而是用对比的方法,将石榴树与梅树、杨柳进行对比。有梅树的奇崛,却避免了其枯瘠;有杨柳的清新,却避免了杨柳的柔媚。给人的感觉是精神、挺拔、独特。”笔者进行总结:“是的,这一段对比描写有创意,有个性,让人遐想,给人启迪。石榴的可爱溢于言表,石榴的精神跃然纸上。”

二、察其色,从独特比喻中看品质

《石榴》中的色彩描写非常奇特,表示颜色的字眼比较少,却连连用经典的比喻,时时给人以色彩体验,让人遐想联翩。“深红色”的石榴花直接点出颜色,“夏季的心脏”,这个比喻非常经典,有形有色。“红玛瑙”“青铜器的各种锈彩”,还有形容石榴花朵的“金盅”“破口大笑”“露出皓齿”,这些地方都没有采用太鲜明的表示颜色的词语,但都让人联想到红、白等色彩。

笔者引导学生欣赏石榴的颜色时,突出其独特性:“作者说最可爱的是它的花,其可爱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回答:“石榴花不怕太阳的直射,深红色的石榴花,就是夏季的心脏。”笔者说:“这个比喻真是太经典了。石榴花的可爱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呢?”学生有的回答:“茄子形骨朵是一种奇迹,它逐渐翻红,裂为四瓣,那般匀称,用刀无法劈出,花心伸出,活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有的回答:“单瓣的花像金罍、像锈彩,这样的描写更为奇特。虽然我们还不是很清楚这些东西的样子,但比喻够特别,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比喻运用的角度赏析石榴的颜色,顺利接轨学生学习思维。比喻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修辞手法,颜色也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师从这里展开欣赏突破,很容易引发学生共鸣。找出比喻句,体会比喻中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可以体会作者设喻的精妙。

三、品其味,在醉心回味中生情愫

石榴的味道如何,作者没有刻意去描绘,只是在结尾提及。“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在阅读文本时,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隐约感受到石榴的清香、酸甜味道,给人垂涎的感觉,想一饱口福。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可从嗅觉这一角度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让学生的情感徜徉于文本阅读之中。

教师引导学生品析作者笔下石榴的味道,学生找到结尾相关语句。单纯从这里品味描写的妙处,显然有些单薄了。笔者这样设计:“作者说石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由此可见,作者吃过很多石榴,对石榴味道有深刻体验。从哪些地方还能看出这一点呢?”学生阅读文本,找到“它会笑你呢”“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透明光嫩的皓齿,你的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等语句,回答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吃过石榴,两次提到“皓齿”,说石榴子粒“透明光嫩”,不品尝当然是得不到这样的结论的。笔者肯定:“说得不错。其实,在前面已经两次用‘可爱这个词语了,石榴的可爱不只是好看,当然也包括味道了。”

在教学《石榴》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舌尖上”的文本解读,教学方式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学生饶有兴致地解读文本,通过多种感官获取文本信息,进而获得立体阅读体会。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石榴
五月石榴红似火
石榴红了
石榴籽
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
愤怒的“石榴”
石榴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