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教

2017-01-05 12:44辛丽春姜倩玉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边缘人边缘评价

辛丽春+++姜倩玉

摘 要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游离于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未被教师和同伴接受或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学生个体或群体。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可分为形式性“边缘人”与实质性“边缘人”、自决“边缘人”与他决“边缘人”以及积极“边缘人”与消极“边缘人”。积极应对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现象,需要从教师教育理念、教学环境和方法、学校办学理念、教学评价机制以及家校合作机制等六个方面来对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 进行科学转化。

课堂教学 边缘人 形成原因 教育对策

教育是一个公共领域,它负载着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人们在日益关注起点公平,即关注起跑线上的公平的同时,同样应该关注教育过程公平,即跑道上的公平[1]。课堂教学作为教育过程的主战场, 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并得到良好的进步和发展的课堂。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却并非如此,有些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旁观者”的姿态观望着课堂,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的存在是教育不公平现象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与折射。教育公平视阈下,教师需要避免其课堂教学存在“某种机制使得家庭背景、个性特征等差异转化为个体在班级中的成功与失败”[2],进而产生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

一、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的类型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被边缘化的原因是较为错综复杂的,按边缘程度,可将其分为形式性“边缘人”和实质性“边缘人”;按照存在的前提与意图,可将其分为自决“边缘人”和他决“边缘人”;按边缘效用,可将其分为积极“边缘人”和消极“边缘人”。针对这三种类型的边缘人,对他们在课堂上的处境分别进行探讨。

1.形式性“边缘人”和实质性“边缘人”

形式性“边缘人”主要是指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定的边缘行为的学生。这种类型的“边缘人”在课堂教学中较容易觉察和发现,其行为表现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实质性“边缘人”则具有较强的伪装性,主要表现为较遵守课堂纪律,能够主动回答教师所提问题并参与课堂讨论。但深入观察会发现,该部分学生只是在努力营造一种“在场”的状态,其身心并没有完全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他们在课堂上只是随声附和,并没有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他们时刻面临着注意力涣散的状况。这种实质性的边缘状态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发展更具危害性。因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细致观察,从而甄别形式性“边缘人”和“实质性”边缘人,促成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问题的有效解决。

2.自决“边缘人”和他决“边缘人”

自决“边缘人”就是指在课堂上主动将自己边缘化,自愿沦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的学生。该部分学生有的是因为个体认知能力的限制,无法在课堂上紧跟教师教学思路,因产生挫败感而逐渐放弃自己并沦为边缘学生;有的是因为性格较为内向,不愿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从而逐渐淡出课堂教学的中心。他决“边缘人”则是在课堂上受外力的影响而转变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的学生。这种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参与讨论,不愿做课堂上的“局外人”,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与限制,导致教师和其他学生忽视他们,由此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采取措施尽力摆脱这种状况,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逐渐默认自己在课堂上的状态,从而向自决“边缘人”的方向转变。

3.积极“边缘人”和消极“边缘人”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并非都是消极的存在。有些学生的边缘状态会产生积极影响,这类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愿与他人进行过多交流,不愿在课堂活动中表现自己,倾向于独立思考和自学,常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世界”中,这种学生便是所谓的“积极‘边缘人”,他们的边缘状态使他们获得了较多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但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消极“边缘人”的存在往往更加普遍。他们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但都是消极的,比如受到教师冷落和排斥、害怕受到他人关注而产生退缩、对课堂教学反感等。总之,积极“边缘人”和消极“边缘人”是同时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

二、课堂教学中 “边缘人”的转化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的个体或群体。为实现教育公平,发挥课堂教学应有的作用,我们应根据其形成原因从各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

1.教学理念的改变

(1)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育平等意识

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问题,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并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所有学生应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个人主观因素而对学生产生偏爱或厌烦等态度;应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争取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要勤于关心学生、善于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应努力摒弃传统教育理念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以成熟、健康的心态面对本职工作,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公平公正[3]。

(2)增进师生关系,实现平等关怀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要学会走近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对其加以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充分信任教师。此外,教师还应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并学会倾听学生对教学和班级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培养学生参与课堂、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当面对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要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积极、温和的态度来处理学生所犯的错误,以此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只有树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可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与教师进行交流,以此减少课堂教学中“边缘人”形成的可能。

2.教学环境的优化

(1)促进课堂教学资源合理分配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其实正是课堂上没有公平享受到教学资源的那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识到课堂教学资源是为所有学生服务的,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平等的教学资源。此外,还要注意对教师光线和温度等方面的控制,努力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合理控制班级规模

班级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师生互动次数的多少,也影响着课堂教学中“边缘人”形成概率的高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穿插大班教学、小组合作探究以及个别辅导相结合等方式,尽力弥补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努力关注和照顾到每位学生,以减少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现象的发生。

(3)创新座位编排方式

座位编排方式也是影响课堂教学中“边缘人”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的座位编排方式大都采用“秧田式”, 教师的关注点往往是前排和中间的学生,那些长期得不到教师关注的学生会慢慢转化为边缘学生。为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对班级中的座位进行定时的调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进行座位编排,努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生之间互助合作带来的益处。同时,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将座位编排成马蹄形、扇形、圆形等,这样可促进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空间上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产生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3.教学方法的提升

(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前提。为此,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是边缘学生的意愿和情绪,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和鼓励,使其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民主和平等。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对边缘学生多加关怀与鼓励,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实现真正民主的课堂氛围。

(2)实施“分层教学”

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做到在教学目标的指定、教学内容的设计、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评价以及课堂练习等方面都实现“分层”,在课堂上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成就感,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4]。

(3)进行多元教学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状态,进而也影响着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形成。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使用评价性语言对待边缘学生,要善于采用积极的评价语言对其进行鼓励,以正面评价代替负面评价,使其感受到来自于课堂的关怀和温暖,从而逐渐增强自信心,增强其在课堂活动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4.学校办学理念的重塑

当前,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造成一部分学生无法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为此,学校必须遵循“新课改”的理念,要努力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具体人”意识。学校在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要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社会人,一个学会学习、生活、做人的幸福人[5]。学校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使他们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5.校内外教学评价机制的改进

我国现在绝大多数中小学仍采用传统教学评价机制,把学生的成绩看作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以至于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得到教师充分的关注,从而逐渐转变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首先,学校应改变学生评价标准,促使教学评价标准多样化,尊重每位学生自身的价值,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对此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的评价。此外,教育部门要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摒弃陈旧的教师评价体系,只有给教师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减轻教师背负的学生学业水平的压力,才有可能使教师焕发工作热情,充分发挥自身教书育人的能力,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6.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其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互不相同,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需要做到:第一,教师在家访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环境,就教育学生的问题与其家长达成共识;第二,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届时班主任负责将每位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告知家长,争取家长的配合;第三,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定期访校,为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学习以及其他情况提供便利;第四,学校可以开办家长学校,并成立家长委员会,以此监督学校管理,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洪高,辛丽春.教育的正义性[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

[2] 哈里楠.教育社会学手册[M].傅松涛,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李中国,黎兴成.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状况分析——基于2005-2015年CNKI文献的共词分析[J].教育研究,2015(12)

[4] 张扬.问题与对策:课堂教学公平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5] 李萌.课堂教学公平深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边缘人边缘评价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高中英语课堂小组“边缘人”的表现及矫治策略
智能时代的“边缘人”:中老年人如何融入智能时代
浅析跨文化交际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在边缘寻找自我
走在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