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2017-01-06 19:26张宁辉刘宁芳
职教论坛 2016年26期
关键词:主题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张宁辉+刘宁芳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产业升级和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为众多教育学者所熟知,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主题教学;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作者简介:张宁辉(1988-),女,山东泰安人,广东省德庆县香山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就业指导;刘宁芳(1961-),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与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校本课程‘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探究”(编号:JXJG-14-10-18),主持人:刘宁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6-0067-05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要去何方?”这是西方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在心理学中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形象阐述。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个体对自己内在的主观感觉与外部环境的自我整合,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这种同一性在大学阶段就表现为对“我是谁?我喜欢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我能将什么做好?”的困惑,而在这一困惑与整合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对外部环境也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可以对自己有正确定位,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及潜在优势,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而怎样才能化解这一同一性危机,这就需要完善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在高等院校受到广泛重视,各级各类高校也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课程作为必修课,而如何完善这一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所有职业指导人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和参与性极强的课程,对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具有很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填鸭式”的教授法,老师教,学生听,说的少,做的少,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只是教师一味地在讲台上教授理论知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几乎为零,完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不高,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这就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教学要改变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但职业生涯规划课又是一门系统性和连续性以及操作性极强的应用型课程,所以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由教师制定课堂主题,保证课程的连贯性和课堂秩序,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自我,了解自己的职业优势、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并能充分发掘自身潜能,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使自己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可以达到“人职匹配”,最大发挥自己的价值。我国一些高校也逐渐认识到改革教学模式的紧迫性,在职业生涯指导课上引入这种模式,并对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起到促进作用,本文就“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在J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试做探讨,旨在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效果,对其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实施

(一)理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最早萌芽于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这一理论将老师比作助产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而这一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思想中也能体现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提倡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由教师引导课程按照一个个主题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以保证课堂的有序进行,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合理组合,保证了和课程的计划和系统性[2]。

(二)设计原则

1.教学内容要紧扣主题。职业生涯规划课包含很多内容,教师要制定每一节课的主题,打破教材的束缚,重新解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体系,整理出相应主题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充分发挥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职责,使课程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教学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不能一味地教授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真正从“做中学”。

3.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段,辅之以各种测评工具和游戏,使之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自我探索的兴趣,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实效性。

(三)具体实施

1.课堂设计。高等院校一般都会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公共课程开设,所以人数较多,这就会导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流于形式,学生的参与性不高,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课程缺乏针对性和持久性。J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都是小班授课,人数在20-30人,一学期共20个课时,每周安排一次课,时间是三节课连上,以便有大块时间进行情景测评和游戏、小组互动等来教学。

教师在第一节课前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分为不同主题,包括对自我的探索、对职业的探索、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初步规划、了解职业目标对自我的素质要求、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及就业流程、认清国家的就业形势几个部分[3],再根据学生专业分成不同小组,由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根据内容顺序依次进行小组演示。在小组演示前教师会在分析教学内容和任务的基础上对成员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在小组演示后,教师会根据表现及课堂反应情况进行反馈和讲解,已达到主题目标。

2.课程流程。课前准备首先是在学生选课结束后,指导教师的第一个准备工作就是熟悉所有学生的情况,包括年级、专业、性别等,因为是面向全校开设的选修课,所以学生的年级和专业构成较为分散,指导教师要提前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倾向和就业形势以及学生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全面分析如何让课程主题与学生的现状和需求有效结合。然后是确定主题。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主题,这是特别关键的一步,主题设置要突破教材限制,整合各种渠道的资源,并依托学生的专业特点设置主题目标、目标问题衔接起来,主题的设置还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具有趣味性、逻辑性等,还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让学生不明所以,无从下手,设计难度不宜过大,使得学生通过探索可以完成,又要兼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第三是巧妙分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生参与性越高,其影响和效果也就越好,所以为了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师在首次课上进行巧妙分组,使得原本跨专业跨年级的学生能够真正相互协作,J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都是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选修组成的班级,巧妙的分组可以使得相互之间不熟悉甚至陌生的学生分到一起,确保在后期的学习和讨论游戏环节既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又可以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但要注意的是,分组后,不能随意调动,组内成员要讨论选出负责人,并明确分工,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分组的作用[4]。第四是课堂实训。课堂实训是一种集备课、上课、讨论、总结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方式,由于J校是一所师范类学校,所以培养目标具有“师范性”,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技能,让学生在自己备课、搜索资料、组织语言、查找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是教师布置教学主题,小组在接到教学任务后分派职责,分别负责搜索资料,整理成课堂报告,制作PPT,推选一人上台演示讲解,教师适时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课堂调控,并保证学生不能脱离主题,引导台下学生与讲解小组进行互动,最后由教师总结。这种学生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行合一,在教师的精心设计指导下,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逐渐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高自信心,锻炼自己的能力。最后是课堂总结。在小组展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及总结,首先对学生的课堂主动性给予鼓励和表扬,由于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对课堂主题的疑点和难点问题上,要由指导老师进行补充教授和解答,将整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概括,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间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手段。

3.多种教学手段。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上课方式,还穿插了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情景演练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寓教于乐法、角色转换法等。

4.课程考核。J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考核方式与以往的传统考试的方式不同,分为两部分,出勤率及课堂表现情况占30%,另外70%则是完成两份表(《大学期间的生涯规划表》和《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表》),因为职业生涯规划课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而是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的对自己的性格爱好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有了客观清晰的认识,是否对职业环境和职业要求有了新的认识,有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是否对未来有了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5.课程评估。为检验“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效果,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课后反馈,第一份问卷主要针对学生是否接受和喜欢这种课程模式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喜欢程度和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感受和建议,93%的学生表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自己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记忆时间也更长,不再是一味的想要拿学分来上这堂课;第二份问卷则是检验学生的角色转换能力的自检表,有86%的学生角色转换能力为优秀,“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在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性不强,重视不足

一方面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在高校是作为公共课供学生选择,所以并不能引起所有学生的足够重视,甚至有些学生纯粹是为了拿到学分来上课,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参与性和积极性低,更有甚者直接逃课,他们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与其大学生活联系不大,并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课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学校教育一直以来沿袭的都是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学生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对这种主体性的转换一时难以适应,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都不足,学生的主体意识很差,缺乏主动性,也不愿主动思考,积极发言,课堂参与性不高[5]。

(二)学生的职业价值标准过于务实化,道路选择过于单一

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初步调查显示,学生的职业价值偏向务实主义,在对自己的择业标准上,更加趋向于职业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自身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对未来职业的期许不是从自身的理想出发而是受制于家庭希望或父母的期望,在对未来道路的选择上也过于单一,盲目追求大城市大企业高收入或机关单位,严重限制了自身的职业发展潜力,企图通过一次职业规划就能终身受益[6],并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受外部环境及自身能力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改进的动态过程。

(三)年级分布不一,课程无系统性

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懵懂到清晰,由自身到社会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不同年级有不同的需求和问题,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职业生涯规划课对学生指导的侧重点也不同,所以课程教学应该按不同年级分阶段指导,但是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作为全校公共课供选择,班里学生年级分布不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准备情况差异较大,这就导致教学内容没有系统性和连续性,在设置主题上没有考虑到各个年级的差异性,割裂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动态过程。

(四)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由过去课堂上教师的“独角戏”完全转变成学生的“独角戏”,并不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就轻松无事了,相反,对教师的丰富的课堂调控能力和指导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如课堂主题的设计、时间的分配、课堂气氛的调节、教学内容的展示方式等,在学生自学展示阶段,容易出现偏离课堂主题和教学目标,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干预和指导,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教师还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基本信息和现状,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增加交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鼓励每一个学生勇于展现自己,客观剖析自己,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的“同行者”。

(五)教学模式局限于课堂,实践性不强

俗语讲“纸上得来终觉浅”,因为职业生涯规划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只是停留在课堂实训上,对学生的生涯指导的意义也不大,目前,J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尚未形成系统化的体系,对学生的指导只能依靠课堂实训,学校并没有其他部门或社团来监管或配合,社会实践或就职体验少,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所以对自身的认识和职业的认识也只是一种表面的模糊的状态。

三、建议与思考

(一)分年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的过程,也是一个从自我认识到职业认识再到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的逐渐清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不同,所以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要分年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1.一年级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期,大学生初入校园对一切都比较懵懂,应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并结合专业及兴趣培养职业意识,初步制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2.二年级是职业生涯的发展期,这个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对所学专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将他们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进行职业兴趣及职业能力的测评,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素质,增强职业技能。

3.三年级是职业生涯的稳定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与技能,生涯规划课主要任务就是让他们充分学习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形势,了解今后从事职业的特点及所需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树立发展目标,确定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开展各种讲座及实践活动,如考研交流会、创业经验会等,让学生不断调整目标,对未来有个清晰的规划。

四年级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形成期,对于此阶段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开展讲座等对他们提供各种信息咨询并对各种道路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求职技巧,组织招聘会收集各个单位的信息,与外部企业联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促进他们的角色转换,为未来积累经验。

(二)创建精品课程,集合网络资源丰富课堂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资源上,还应向学生提供网络课程资源,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建成一门体系完整、指导有效、资源丰富的精品课程,该精品课程首先要符合学校的性质和学生特点,主要分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精品内容建设和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精品内容建设应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对自我认知的测评方法及检测工具,了解各类职业的要素,确定自己的职业类型;实践部分应包括组织学生进行校外企业基地参观、各种模拟校园招聘等,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网络共享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主要包括教学大纲,课堂作业、各种教学素材,还要有教师与学生交流讨论板块,而拓展资源则是对基本资源的补充,包括各种案例库、在线试题库等辅助软件,精品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高教学效果[7]。

(三)“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同于就业指导中心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应全面贯彻“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原则,所谓“引进来”就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应该与学校的有关部门合作,充分整合学校的资源,最大化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与各个院系的沟通,促进学生交叉学科的学习,增加与学校各个社团或招生就业处的联系,组织各种形式的职业主题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职业体验和自信,为学生提供岗位实践机会,提前进入角色转换。所谓“走出去”就是学校应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带学生走出校园,与企业进行零距离对接,参观企业和人才市场,把职业指导课程从课堂搬到校外企业,为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打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不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手段都不应该只是固定在一个程序,笔者认为,尽管J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不论是在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手段上都对其他高校有较高的借鉴意义,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要想真正改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现状,就应该集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力量,相互配合,最大化的优化职业规划课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择业竞争力从而真正达到“人职匹配”的和谐职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包映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高职教育探索,2008(11):21-23.

[2]王庆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2):181-182.

[3]李瑞,董鹏中,郭凤臣.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精品资源共享体系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12):111-112.

[4]袁南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7):38-39.

[5]董丽敏.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学模式[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4):82-83.

[6]邬易平.王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152-153.

[7]李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究[J].价值工程,2014(4):260-262.

责任编辑 时红兵

猜你喜欢
主题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的多媒体运用策略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探讨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服装专业“主题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