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县白茶生产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7-01-09 02:22陈有来杨礼华杨东娟厉志玫
新农村(浙江) 2016年2期
关键词:茶苗树冠茶树

陈有来 杨礼华 杨东娟 厉志玫

磐安县白茶生产中的问题与对策

陈有来 杨礼华 杨东娟 厉志玫

浙江省磐安县地处浙江中部山区,境内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森林覆盖率达80.1%,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茶产业已成为磐安农业支柱产业,2001年磐安县被列入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区,2002年被命名为“中国磐安生态龙井茶之乡”,2010年跻身于“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特色产茶县”行列,2012年又获得“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桃石尖茶场,种植白茶面积700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位于磐安县双溪乡,海拔831米,年平均气温10~20℃,地理环境独特,十分适宜白茶生产。2004年由磐安桃石尖茶叶有限公司投资建场,2005年,桃石尖茶场被列为“联合国白茶生产基地”。2010年被全球中小企业联盟特别选定为“2010全球中小企业合作大会官方指定用茶”, 2011年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该茶场所产白茶,外形俊秀,清香持久,滋味甜爽,品质良好,很受消费者的欢迎,为享誉省内外的茶产品。

然而,桃石尖茶场从2004年茶苗种植至今按一般的茶园都应进入盛产期,而它却成园与投产缓慢,亩产值仅3 000元,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

1.桃石尖茶场生产中的问题

(1)冷害与冻害 2008年全国受到严重大雪冻害,磐安是雨雪冻害的重灾区,绝大多数茶树冻害严重。种下不久的海拔800米高的茶园小茶苗,受冻害更为严重,除少部分处于避风位置的茶园外,大部分茶树枝叶干枯、整株死亡,雪后虽经修剪培土,但仍有50%以上的茶苗枯死,未枯死的也落叶严重,后经修剪勉强返活,但此后生长缓慢。2009年春,受灾茶园重新补种,但常因春季的倒春寒,造成枝叶发红或冻枯,需要深修剪,虽然不至冻死,但严重影响茶树的生长和成园,延缓了投产。

(2)管理水平不高 桃石尖茶场自筹建以来,因地处偏远,劳力和有机肥缺乏,茶园基本上无防护林保护,高山台地茶园保水困难,夏季易受旱害侵袭,灌溉技术措施不足甚至根本缺乏灌溉,其他如病虫害防治、茶树修剪等也未跟上,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茶树尽快成园和效益的发挥。

2.应对措施

(1)应对自然灾害 ①抗旱保苗。茶苗出土和移栽后,必须保证成活,成活率高,成园就快,园相也好,产量和效益也就提高。抗旱保苗措施有:浇水抗旱。移栽茶苗根系损伤大,移栽后必须及时浇水,以后每隔3~5天浇1次水,浇到成活为止。遮荫防晒。茶树是喜湿、耐阴作物,可用新鲜的松枝、杉枝和稻草、麦秆等扎成束,插在茶苗的西南方向,挡住10—15时的阳光,待高温干旱季节过后,及时拔除遮荫物。根系覆盖。在茶苗根颈两旁根系分布区,覆盖宽20~30厘米、厚5~10厘米的稻草、麦秆、玉米杆等覆盖物,上面再压碎土。②防止茶树冻害。及时清除茶树冠上的积雪,防止因积雪过厚压伤茶树。覆盖防冻:融雪过程中气温降低会加剧茶树的冻害,可在茶树冠上覆盖稻草、草帘等防冻。③冻害后及时补救。对于已受冻的茶树要及时补救。一是剪除受冻枝叶。茶树受冻后,部分枝叶失去活力,必须剪去死枝,使之重发新枝。修剪时间应在气温回升不会再遭受严重冻害时进行,修剪深度根据受冻轻重而异,以剪口比冻死部位下1~2厘米为宜。对于受冻较轻如只有叶片边缘受冻的茶树则不必修剪。二是加强肥水管理。受冻茶树修剪后加强肥水管理,使其迅速恢复生机,重建树冠。气温回升进行修剪后,及时补充速效肥料,如硫酸铵、尿素等,并配施一定量的磷钾肥,施肥应少量多次。具体施肥量是在2月底前施普通复合肥(氮磷钾养分总量25%)50千克/亩,4月初施尿素15~20千克/亩,开沟施,沟深10厘米。同时加强灌溉与排水,首先是融雪后,对有积水的茶园及时开沟排水,防止湿害;若遇干旱,加强灌溉,防止旱害。三是多留养春夏新叶。茶树受冻后,大量叶片脱落,要加强新叶的留养。对于深修剪的茶树春茶后期留一叶采,夏茶也应适当多留叶;而对于受冻严重进行重修剪的茶园,应留养春梢,夏梢打顶采,以尽快恢复茶树树冠。

(2)加强茶园管理 幼龄茶园管理。施肥:新栽的茶树不能使用高浓度复合肥,待茶树长出新根后,在茶行两边开沟施用尿素、过磷酸钙和有机肥等。

定型修剪:5月份对新栽的茶树实施定型修剪,剪去离地 20厘米以上主干部分,侧枝不剪;第二年5月份剪去离地30厘米以上部分,侧枝适当修剪;第三年5月份、10月份在上一个剪口提高10厘米左右,剪去以上枝条;直到树高达到50~60厘米可适当采摘,待茶树高达70~80厘米时实行轻修剪培养树冠。

开沟排湿:及时理沟排除田间湿害。

防治病虫草:应注意茶园中不能使用除草剂,茶行周围的草只能用刀割;茶园中不能乱用农药,要根据发病情况,做好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蚜虫等病虫害防治。

夏季茶园管理。茶树经过连续采摘,体内的大量营养物质被消耗,夏季高温,土壤板结,杂草丛生,地力下降。因此,夏季茶园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恢复茶树生机。

修剪树冠:投产茶园,通常在春茶采完后进行深修剪,一般剪去地上部细弱枝和老叶,并整齐蓬面和桩头,即在离地45~50厘米处用茶园修剪机等工具剪割。通过修剪可使茶树保持良好的生长势头,形成整齐的采摘蓬面,芽多而壮,有利于茶园保持优质高产。

松土及肥水管理:一是浅耕除草。茶园经过春茶期不停的采摘践踏,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因此,必须结合施夏肥进行浅耕除草,疏松表面土层,改良土壤结构;同时,将土中虫卵、虫蛹翻到表面暴晒而亡,减少虫害发生。浅耕除草在春茶采摘结束后的阴天或晴天进行,耕锄深度为10~12厘米。二是追肥。茶树经过一个春季的采摘,必须及时补充营养,否则茶树萌发缓慢,芽叶瘦小或对夹叶偏多,影响产量和质量。施肥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结合深耕进行,具体方法:在滴水线处开10~12厘米深的沟追施,施后盖土。施肥量因茶园树龄而异。三是水分管理。 夏季高温干旱天气严重威胁茶树生长,影响产量和质量。因此,茶园要铺草和灌溉等。铺草厚度以8~10厘米为宜,茶园灌溉采用喷灌或浇灌,喷灌每次耗水量为300~450立方米/公顷。

病虫害防治:夏季茶园重点是防治茶饼病和茶芽枯病,虫害的重点是茶毛虫和茶尺蠖。防治时可用0.2%~0.5%硫酸铜溶液喷雾,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茶芽枯病造成的病叶扭曲,呈不规则形,枯焦状,病斑黑色或黑褐色,一般在夏茶的嫩叶上发生。每亩可用70%甲基托布津75~100克,兑水50千克喷雾,每隔7天喷1次。茶毛虫、茶尺蠖等的幼虫蛀食嫩叶、嫩芽,严重时可将全部叶片食光,可每亩用90%可湿性敌百虫粉剂100~150克,兑水45千克喷雾,每5~7天喷1次。

冬季茶园管理。进入秋冬季节,茶树地上部分将逐渐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但是茶树的地下部分恰恰相反,逐渐活跃,并进入全年根系活动的高峰期。这时的茶园管理尤为重要。冬季茶园管理应从土肥管理、树冠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三个方面进行。

土肥管理:首先是对茶园进行合理的翻耕。翻耕有利于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状态、土壤性质和土壤肥力状况,有利于提高根系的呼吸作用和生长活力,有利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促进茶树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还可以起到杀虫灭菌的作用,把地表的害虫卵、蛹、有害的病菌翻到土壤下层,使之窒息而死,或者把下层土壤中的卵、蛹、病菌翻到土表上被日光晒死或冻死。翻耕的深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封园的茶园翻耕10月份地上部逐渐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后宜早不宜迟。

每年在茶树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后施给的肥料为基肥。基肥的作用在于保证入冬时根系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同时为第二年春茶萌发提供养分。施肥时间取决于地上部停止生长的时间,宜早不宜迟,一般在10月中旬左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如人粪尿、堆厩肥、饼肥等,并配施一部分化肥如磷肥、钾肥。有机肥体积大,分解慢,应开深沟翻入土中。翻耕的深度根据茶树长势和根系分布不同分别进行,一般成龄采摘茶园20~30厘米,一二年生茶树15~20厘米,三四年生茶树20~25厘米。

树冠管理:主要是采摘茶园的轻修剪。修剪程度视秋梢生长高度而定,一般剪去秋梢的1/3或1/2。

病虫害防治:茶园的病虫害防治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封园后的轻修剪与边缘修剪能起到一定的防病灭虫作用。病虫害防治应做好3方面。一是清理茶园的杂草和枯枝烂叶,这些是害虫寄生和越冬的场所,封园后应及时将梯地壁的杂草、茶树根部的枯枝清除,并将其集中烧毁。轻修剪应抢在清园前完成,以便在清园时将剪下的残枝病叶一起处理。二是要做到秋季深翻。茶园土壤经深翻后,土中的虫蛹暴露于土层表面,经日晒雨淋和霜冻,会失去生命力。三是药剂防治。桃石尖茶园害虫主要有茶小绿叶蝉、茶蚜、茶毛虫、茶尺蠖等,防治方法包括农业措施、生物防治和冬季封园。农业措施,加强茶园管理,清除茶园杂草,剪除萌枝弱枝,可减少虫卵并恶化营养条件,减轻为害;另外还使用频振式杀虫灯、粘虫黄板诱杀害虫。生物防治,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等防治。喷治时先喷茶园四周,从外到内进行喷治。冬季封园,秋末搞好茶园药剂封园,减轻来年的病虫危害,尤其是茶叶螨类。封园的药剂用自制的石硫合剂,不仅对螨类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粉虱蚧类也均有好的防治效果。

3.几点建议

一是培育一支技术精湛、应用能力强的技术团队。

二是改善茶园生态环境,营造茶园防护林和园内覆荫树。

三是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四是充分利用夏秋茶鲜叶,提高资源利用率,种植有特色的茶树新品种,增加产品种类。

五是转变观念,把重点转向加工和销售适合大众销售的白茶产品,以增加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茶苗树冠茶树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徐纪英:呼之欲出的“茶树花挂面”
树冠羞避是什么原理?
榕树
贵州省福泉市:抢抓时节育茶苗
树冠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新建无性系茶园“三改”快速成园技术
转录组学技术及其在茶树研究中的应用
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