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基于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思考

2017-01-09 07:54晶,李
关键词:曲江新区西安

滕 晶,李 敏

(1.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基于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思考

滕 晶1,李 敏2

(1.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更大的发展空间。基于对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路径分析与经验总结,提出政策引导、打造特色、形成合力以及尊重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西部文化产业发展建设路径。

一带一路;西部文化产业;曲江新区;建设路径

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这一战略部署下,文化部提出以文化先行方式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通过文化经贸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在影视创作、演艺娱乐、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推广等多领域展开合作交流,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各地之间互利共赢的发展态势。“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中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王海运(2013)[1]将“一带一路”战略定位为我国新时期大周边外交的重要战略布局。李红(2014)[2]指出“一带一路”是我国向西开放战略的重要平台。周明伟(2014)[3]认为这一重大战略具有带动经济发展、维护和平稳定、沟通东西文化、促进民心相通等多重功能。曹荣(2015)[4]指出民族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着历史文化渊源、资源富集和区位靠近等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有利于应对国际文化贸易新形势,迅速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从而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惠及民众。2014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显示[5],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驱动力指数排名前十的省市中,有将近一半出自中西部地区。可见,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成效显著。熊正贤等(2013)[6]研究表明,近些年,虽然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面对国外大型文化企业的攻城掠地以及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要素资源面临净流失的威胁。李兵(2015)[7]以宁夏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例,提出宁夏要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经贸文化和文化经贸。王秀伟等(2015)[8]认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当前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依托,可以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将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文化资本。赖春等(2015)[9]预测,“一带一路”将会给西部地区带来资金、政策和人才等有利因素,对沿线的经济要素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当地群众将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受益。花建(2015)[10]强调,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把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性机遇,构建新的空间战略布局。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后,学者们纷纷从某个地区或某一方面来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措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但从全局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属于较大区域层级的规划,现有的研究地区特色和区域合作体现的尚不够充分,建设路径和经验总结研究基本没有涉及。 本文拟以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例,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西部文化产业的建设路径。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文化产业发展

在当前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带一路”战略是区域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文化作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桥梁,文化产业也必将成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文化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桥梁

“一带一路”战略是沿线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共同发展的理念和倡议,经济合作共赢是目的,文化互通是灵魂。文化促进沿线国家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2015年3月,国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而“民心相通”要靠“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来实现,其核心是文化的交流。文化的影响力跨越时空,超越国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挥文化的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从而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文化促进构建广泛利益共同体。当前,亚欧国家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文化日益成为区域合作的纽带。通过举办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高层交往密切,民间互动频繁,逐步开拓了文化以外的经济合作。文化认同是走出去战略的媒介,中国文化通过“一带一路”传承和发扬,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的前景对接起来,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二)文化产业是“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中国目前经济状况,做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以往不合理的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已造成我国生产产品的大量剩余和资源环境的日益恶化,在经济社会的许多方面已经达到了承载的极限状态。“一带一路”是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程中被提出来的,文化产业是这一战略重要的转型基础与融合性产业。“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需求,文化产业以其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市场潜力大等特点,成为顺应经济发展形势,缓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丝绸之路沿线西北五省文化资源分布

文化产业发展是消费结构快速转型的必然趋势。随着国内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居民消费扩大,文化产业发展潜力也十分巨大。按照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 GDP 达到3 000美元以上时,是社会大众文化消费大幅提升的阶段,超过5 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9年就达到了25 963元(约3 000美元),2012年为39 544元(约5 000美元),2014年达到46 652元(约7 000美元),文化消费将成为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的历史趋势和必然选择,文化产业必将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柱产业。

二、西安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经验

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国内最早探索的文化产业示范区之一,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对外交流、文化宣传等方面的探索卓有成效,使“曲江模式”成为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

(一)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发展历程

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的西安,因地理位置特殊,先后有13个王朝建都,由于都城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此文物古迹数量大、种类多,内容涉及面广,堪称全国之最。曲江新区位于西安市城区东南部,在4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曲江池、大慈恩寺、大雁塔、唐城墙、大唐芙蓉园和杜陵等众多历史遗迹,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2007年,西安曲江新区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西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09-2020)》,把曲江新区定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西部文化资源整合中心、西安旅游生态度假区和绿色文化新城。曲江新区规划建设区域包括曲江核心区及大明宫国家遗址保护区、西安城墙景区、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楼观道文化展示区等辐射区,总规划面积约126平方公里。规划建设出版传媒、会展、国际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娱乐、国际文化体育休闲、影视娱乐、艺术家村落等文化产业园区,着手打造文化产业门类齐全、规模大、效能优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据西安曲江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上半年财务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85亿元[11]。

(二)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路径

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区域总体规划的指导引领下,曲江新区以彰显特色、区域整合、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并重为其基本建设理念,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园区的改造升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曲江新区成功建设的关键是政府启动并积极推进。文化产业自2002年起就被西安市政府列为五大主导产业之一,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在基本建设、征地补偿、生态配套工程、当地居民就业培训等方面,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将政府服务和市场培育有机结合。作为西安曲江新区的决策者,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其带头人大多身兼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双重身份,西安曲江新区同时兼具政府、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三种组织属性[12]。2009年,曲江管委会在曲江文化产业聚集区设立曲江文化产业创业服务管理办公室,为文化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免收办理各类证件和其它手续的服务费用,免费用为企业培训各类人才。有人将曲江政府称为GNPO(Government Non-Profit Organization),即“政府非营利性组织”模式,是驱动文化市场繁荣的“第一推动力”[13]。

2.突出城市文化特色,整合区域文化资源

曲江新区分布着诸多珍贵物质文化遗产,流传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挖掘本地深厚的文化资源,形成以唐文化为主导,融于现代城市文化特色的传承型建设路径。依托传统文化资源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重点整合历史古迹、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传统文化项目和产品,整合范围在西安市区及其周边、陕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坚持实施“文化基金+贷款担保+风险投资+财税补贴+房租减免+专项奖励+小额贷款”七位一体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践行成片开发路径,实现了覆盖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休闲、文化传媒、文化演艺等门类齐全的文化产业链,吸引了一大批知名骨干文化企业进入园区发展,有力带动了西安及其周边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西安曲江新区的开发模式,赋予了西安这个古老的城市以历史文化的特质和颇具活力的区域发展动力。

3.提升土地价值,筹集文化产业建设资金

曲江新区树立城市经营理念,通过举债,建设基础设施和大雁塔北广场,优化投资环境,形成建筑地段的级差地租 ,提升了土地价值。挖掘区域文化遗产主题,定位区域功能、制定区域规划,通过招商引资,精心建设不可复制的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等文化品牌项目,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建筑地段的垄断地租,提升了土地价值。设立教育、医疗机构,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创造建筑地段地租,提升了土地价值。通过高价位出让土地,获得巨额建设资金,追加投资建设高标准基础设施;吸引实力雄厚的知名品牌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打造高品位住宅小区,形成建筑地段的级差地租Ⅱ,提升了土地价值。西安曲江新区的土地价格由2003年每亩30-50万元,增长到2013年每亩300-600万元,足以体现西安曲江新区在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创造建筑地段地租,实现土地增值,筹措建设资金的城市建设路径。

4.构建“多元化”、“复合型”的文化产业体系

2009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发布了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20条工作方针。依据20条工作方针,曲江新区逐步从“单一型”旅游业向“多元化”、“复合型”文化产业体系转变。西安曲江新区的定位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西部文化资源整合中心、西安旅游生态度假区、绿色文化新城。西安曲江新区内规划布局了文化娱乐产业、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国际文化体育休闲产业、出版传媒产业、影视娱乐产业、动漫游戏产业、会展产业、艺术家村落等文化产业园区。由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投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曲江文化产业集团,从单一的文化项目投资向多元化文化产业的控股、参股投资转变。截至2015年12月底,曲江新区文化企业达4 600家,几乎涵盖文化产业的所有门类,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和发展活力的文化产业园区之一。

(三)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经验总结

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抢抓“一带一路”新机遇,丝绸之路建设为西安启动了发展的新引擎,经过多年文化产业的探索,曲江新区文化产业园区走出了一条相对成功的路子。

1.文化遗产保护升级

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曲江新区将大雁塔、大明宫、城墙南门区、楼观台等文化遗产跨区域打包整合,推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项目,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文物、传承了中华文明、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更将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建设相融合,促使文化遗产保护升级。西安南门城墙景区多次接待国内外领导人,受到外宾的认可和赞许,被誉为“中华文化之门”、“中国礼仪国门”。2014年6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向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提交了“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该项目成功申遗,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等西安5处遗产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2.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据统计,2015年度曲江新区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60.84亿元,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加50%到70%,区内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总数7 400余户,同比增长22.29%,注册资本181.24亿元,同比增长25.13%[14]。第十九届西洽会暨丝博会上,曲江新区36个项目成功签约,签约总额达210亿元,涉及丝绸之路文化合作、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创意、金融资本合作等多个领域。实施以“老城改造、新城建设、城乡统筹和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三城两业”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产业巨擘,助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实现新跨越。

3.文化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西安曲江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聚集区(QCIC),涵盖出版传媒等六大产业门类,未来定位定位是国内首个全媒文化产业园,目前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华商传媒产业园区已投入使用,市民文娱中心、基础教育设施、遗址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正推进有序,医疗教育圈、商业服务圈、居民生活圈的“三圈”格局已逐步显现。曲江新区还推出丝绸之路合作区、“一带一路”文化金融区(CCBD)重大文化项目,目的是集中展示丝绸之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丝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彰显丝绸之路下的国际金融商务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良好态势。

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设路径

由于特殊的地缘地位,我国西部地区在建设“一带一路”进程中有着特殊的地理、历史和人文优势。通过对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功经验的分析,结合西部地区的文化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抓住“一带一路”历史机遇,西部地区必将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建设路径。

(一)加强政策引导,合理定位政府职能

“一带一路”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代表中国近期的发展方向之一。中国西部地区大都纳入到“一带一路”战略当中,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加强战略部署。由于西部地区特殊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依赖政府的规划和扶持。首先,政府要重视对文化产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实施宏观调控,保证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鉴于西部地区资金普遍短缺和文化产业收益的长期性、高风险性等特点,政府在文化产业资金保障方面,应做好前期资金的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中小企业的扶持等工作,逐步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企业为投入主体,以市场融资为主力的文化产业资金来源体系。第三,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相关规章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意识,为促进文化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营造公平公正的文化产业发展市场氛围提供保障。

(二)保护与利用并举,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应高度重视本地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发扬,通过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保持原有文化特质,延续历史脉络、人文特质。第二,对西部文化资源进行高水平的专家调研,从而做好文化资源开发的科学、合理规划。对西部地区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进行科学定位,从大视野、大角度开发文化资源,打造品牌产品。第三,突破“就保护谈保护,就利用谈利用”的思维框架,强调“保护与开发并举”、“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以文化产业收益反哺文化资源保护,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价值体系,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相携相长的良性互动模式。

(三)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形成区域建设合力

加快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集聚,提高文化资源转化和资源利用率,是打造西部优质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一方面,促进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规模化的文化生产,使文化产品遵循价值规律,具体包括文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以及投融资、营销等环节。将文化资源通过规模化的手段,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经过市场化运作,构建成熟的文化产业;另一方面,运用市场机制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和重组,启动科技含量高、高文化附加值的项目,构建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空间化聚集和产业化整和, 实现文化资源的流通交换、优化整合和优势扩张。

(四)尊重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处于成熟发达的跃升阶段。目前美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的比重达到43%,欧盟为34%,日本为10%,而我国作为文化资源大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的比重尚不足4%[15]。发达国家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利用文化产业的传播特性,推广本国政府推崇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价值理念,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文化产业后发展国家,不仅文化市场被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挤占,社会大众主流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通过文化产业来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竞争,更是意识形态的保卫战。

[1] 王海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中国能源外交运筹[J].中国石油经济,2013(12):18-20.

[2] 李红.青海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探析[J].攀登,2014(4):1-7.

[3] 周明伟.丝绸之路经济带正焕发巨大的生机与活力[J].对外传播,2014(7):6-7.

[4] 曹荣.民族地区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以内蒙古为例[J].开放导报,2015(6):95-98.

[5] 2014年文化产业指数发布,中西部地区潜力大[EB/OL].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culture/gd/201412/13/t20141213_4115130.shtml,2014-12-13.

[6] 熊正贤,吴黎围.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竞合问题研究——博弈论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3(6):46-50.

[7] 李兵.探索先进文化发生发展的规律,科学地推进宁夏文化产业发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185-188.

[8] 王秀伟,汤书昆.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转化——产业融合视角下的艺术授权思路[J].民族艺术研究,2015(6):152-156.

[9] 赖春,赵燕.“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探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16):71-72.

[10] 花建.“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新布局[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104-110.

[11] 曲江文旅:2015年半年度报告[EB/OL].[2015-08-25].http://app.finance.ifeng.com/data/stock/ggzw/600706/15178014.

[12] 锁言涛.西安曲江模式——4: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236.

[13] 糯糯.双面曲江的GNPO解码[J].建筑与文化,2011(8):52-57.

[14] 曲江新区2015年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47.11%[EB/OL].[2016-01-21].http://www.qujiang.com.cn/info/egovinfo/xxgk/xxgk_content/H1625731-4-30/2016-0121001.htm.

[15] 王冉冉.银行业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J].国际金融,2013(5):65-70.

(责任编辑:司国安)

The Developing Path of Chinese Western Cultural Industry Based 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Retrospection of Qujiang Cultural Industry Demonstration Park, New District of Xi′an

TENG Jing1, LI Min2

(1.School of Marxism,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2.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Xi Jinping put forward th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us,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having a rar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and space for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Qujiang New District of Xi′an as a penetration point, combi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cultural industry park, aiming at investigating a developing path of Chinese western cultural industry, under th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inese Western Cultural industry; Qujiang New District; developing path

2016-03-06

滕晶(1980- ),女,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G114

A

1008-245X(2016)04-0052-05

猜你喜欢
曲江新区西安
那拉提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西安2021
Oh 西安
曲江春晓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曲江花生分段收获试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