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后“书”,悟文中“道”

2017-01-11 13:19林冬秀
学周刊·中旬刊 2017年2期

林冬秀

摘 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但要授业、解惑,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传道,教给学生书后面的“书”,知识后面的“知识”,悟本求真,领略文章蕴藏的“真善美”,引导学生学文悟道,做个德智双收的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以文“悟道”;读思结合;悟本求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04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5.029

武侠故事中,武师教授徒弟,坚持“武以德立”“武以德先”,这是因为练习了武术以后,人的攻击和破坏能力大大加强,如果一个道德败坏之辈掌握了高超的武技,那他的社会危害性可想而知。“做人德为重,做事德为先”,人离开了德,就失去了做人、做事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用人标准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在教育中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领悟课文中的“德”,达到以文悟“道”,进而读懂书背后的“书”,课文里蕴含的“真善美”呢?

一、读思结合,感悟文中的“真善美”

一篇好的课文往往饱含着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也必然包含内在的“真善美”,学生的情感活动能否和作者以及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获得和谐共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达到以读促思的目的,让学生在“读”与“思”中“悟”出文中“真善美”的高尚品质。

下面这个教学片段,取自人教版第二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第二自然段,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教师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主人公雄日的内心活动,并通过一个个层层深入、步步提升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把雄日诚实的品德鲜活地摆在了学生的面前,也引起了学生心灵的共鸣,一定要像雄日一样,做个诚实的人。

案例: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第二自然段

师:雄日捧的是什么?

生:空花盆。

师:雄日为什么会捧个空花盆呢?是因为他不用心培育花种吗?

生:不是。

师:那他是怎样培育花种的呢?

(抓住“十分”一词,理解词义,指导朗读,体会雄日的用心。)

师:是啊!雄日也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十分想成为国王的继承人,所以他也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结果怎样呢?

生:十天过去了,半个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却不见发芽。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体会雄日的着急。)

师:这时雄日看着空空的花盆,他有没有想过要换一盆花呢?

生:没有。

师:那他是怎么做的?

生:雄日又给种子浇了些水,施了些肥。

师:浇了些水,施了些肥,有用吗?(没有)这时雄日看着这空空的花盆有想过要换过一盆花吗?(没有)对,还是没有,而是怎么做呢?

生:他天天看啊,看啊,种子就是不发芽。

(抓住两个看“啊”指导学生朗读,体会雄日焦急又迫切希望种子发芽的心情。)

师: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雄日的花盆还是空空的,看着这空空的花盆,雄日的心情怎样?

生:会伤心,会难过,会恨自己。

师:此时的雄日是多么伤心啊,因为他深深地记住了国王宣布的话——(生齐读)。

师:现在摆在雄日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选择捧着空花盆去见国王;另一种是像其他孩子一样去换一盆美丽的花。雄日的心里明白,只有手捧美丽的鲜花,才有可能成为国王的继承人,选择了空花盆就什么也得不到。那么,最后雄日选择了什么?

生:空花盆。

师:尽管雄日是多么地希望自己能成为国王的继承人,可他最后还是选择了空花盆。这就是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他宁愿不做继承人,也要做个诚实的人。

二、创设情境,感悟故事中的“真善美”

低年级课堂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通过创设课文中的情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主人公的喜怒衷乐,感悟故事背后蕴含的“真善美”。

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一文,在教学猫头鹰当万兽之王这一段时,我制作了森林小动物们的面具,抓住“议论纷纷”和“叫苦连天”这两个词语,让学生扮成森林中的动物模仿文中内容进行情体验。

师:你们是森林里的一只小动物,当你们听到“白天休息,晚上做事”这道命令时,会有怎样的反应?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自己三天、四天都没睡好觉,你们会怎样?

师:一个星期过去了,动物们会说些什么?

师:当袋鼠让大家都要跳着走路时,你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师:当听到猴子宣布动物们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时,经历了整整两个星期折磨的动物们又会怎样欢呼?

随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情境感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课文情境当中,他们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渐进入角色,悲动物们所悲,乐动物们所乐,自然而然地懂得了猴子可以当上“万兽之王”是因为它懂得尊重他人。至此,学生便能得到感悟:只有学会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更大的尊重。

三、悟本求真,感悟人性中的“真善美”

在课文中,作者往往会通过设置一些情节,通过深入的阅读和理解,来领悟人性的真善美。比如有些课文中的情节,作者会设置叙事矛盾、情节冲突、情节悬念……所有这些情节设置最终都会有一个指向目标,就是让学生在深入的学习、阅读中去感悟人性的“真善美”。

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文中第一自然段就设置了一个“叙事矛盾”:课文用“马上”“目不转睛”“兴奋的光芒”等词语描述了小兵对小汽车的喜爱之情,但是最后小兵却“只看看,不要妈妈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文章需要让学生领悟的是怎样一种情感?在这里,我和学生展开一场对话,通过对话,让学生领悟了小兵浓浓的感恩及对妈妈的关爱、体贴之情。

师:从你们的眼神中,从你们的声音里,老师感受到了小兵是多么地喜欢小汽车啊!小兵想买小汽车吗?

生:想。

师:那小兵买小汽车了吗?

生:没有。

师: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小男孩抢着说。

师:小男孩抢在谁的前面说?

生:妈妈。

师:小男孩为什么要抢着说,他担心说晚了会怎样?

生:说晚了妈妈就把小汽车买下来了。

师:真搞不明白了,小兵明明那么喜欢小汽车,为什么又坚决不买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8—11自然段,找出小兵不买的原因。

这个环节,我抓住了小兵明明非常喜欢小汽车又坚决不买这一矛盾点,为学生打开了阅读兴趣之门的钥匙,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了小兵的懂事,懂得体贴妈妈,心疼妈妈,同时也让学生有了深一层感悟: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以哭闹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要像小兵一样,懂得关爱父母,关爱他人。

四、结语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随着社会发展,德育已成为整个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基础,更是衡量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更要教知识后面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做一个德智双收的人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