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角度下设施农业发展研究分析
——以河北省曹寺乡为例

2017-01-12 02:16徐珊珊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7年5期
关键词:全乡园区设施

徐珊珊

(河北省沧州市青县曹寺乡人民政府,河北青县 062650)

1 曹寺乡农业基本情况

曹寺乡位于青县最西部,辖58个行政村,现有人口45 702人,12 852户,其中农业人口44 298人,耕地面积9 483hm2。境内水资源丰富,河流纵横交错,黑龙港河东、中、西三支南北贯通,团结渠、跃进渠、青年渠、杨大干渠、共大干渠、反修渠六条渠东西排列。乡域内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青河西线东西方向贯穿而过。曹寺乡属于冀中低平原,潮土类土壤,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热量条件良好,年平均气温12.1℃,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海拔8米。

2 曹寺乡设施农业发展过程

2.1 试探性种植走向标准化管理

凭借气候、地形、土壤优势和政府引导,曹寺乡大棚蔬菜应运而生。1983年达子营村民孙凤潮建起了全乡第一个大棚,当时一亩地的年收入将近3 000元,不错的收益引得其他农民纷纷效仿。到2000年,全乡的设施蔬菜面积达到了2 333hm2。随着技术的引进和经验的积累,农民们摸索出一套标准的种植技术,育苗、接苗、通风、保温等等。与此同时,这场“白色革命”也使全乡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巨变,从单一的小麦玉米转变到设施菜为主、陆地菜为辅的发展阶段。品种上以黄瓜、西红柿为主。2003年齐营村引进的菜瓜搭架子生产方式试种成功,开启了以甜瓜、羊角脆、菜瓜为主,黄瓜、西红柿为次的生产局面。

2.2 农业合作社开创规模化生产格局

2010年以来,以合作社为载体,先后科学流转土地8 000余亩,建成张广王、齐营、罗庄、孙召庄、西艾、王庄子、胡店子、东李村、后洼等9个蔬菜生态园区。在提升种植效益的同时,也开创了蔬菜种植千亩园的新格局。全乡以设施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共有114家,其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63家,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4家,市级示范社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

2.3 市场需求催生产业化育苗

育苗需要极强的专业性,以前菜农们用传统的“土法”育苗,都是自己盖一个小温室,费时费力,稍有不慎,育出的苗不壮,就会影响一年的收入。2014年,根枝叶育苗合作社的成立,使全乡产业化育苗取得重大突破。育苗温室采用专业育苗设备和技术,严格控制棚内温度、湿度,育出的种苗具有苗齐、苗壮、成活率高等优点,降低了菜农自己育苗的成本和风险,同时,育苗基地也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子。

2.4 互联网+开启现代农业智能化篇章

2016年,随着张广王园区内荷兰文洛型智能玻璃温室的建成,曹寺乡进入智慧农业模式。该玻璃温室采用了荷兰技术建造,引进了以色列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软件控制系统,在通风、喷淋、施肥以及农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运用了物联网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灌溉、微喷溉等12项先进技术,各项水平均达到了世界领先、国内一流水平。这座智能大棚具有透光率高、屋顶通风好、供暖系统技术先进等优势,引领着青县乃至沧州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3 努力与成绩

3.1 历届政府付出的努力

34年来,从露天种植到冷棚温室,再到园区规模生产、智慧农业,曹寺历届乡党委、政府都为了做好蔬菜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一是历届乡领导都有过带队去京津跑市场的经历,通过34年的努力,一支遍布全国的销售队伍组建起来。二是保证在大棚蔬菜上的投入,2000年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仍聘请了农业专家进行了1年半技术指导。三是推广无公害种植,早在2003年就由乡政府出台并推行“五户联保”政策,即有一家用违规农药,其他四家同受惩罚,从而达到互相监督的效果。

3.2 曹寺乡设施农业取得的成绩

全乡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效益稳步提高,逐渐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成为全乡的支柱产业。目前,全乡蔬菜种植户数达到5 700多户,占全乡总户数的近一半。全乡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 067hm2,全年实现产值10亿元,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80%。全乡所有土地均通过了无公害基地认证,曹寺乡也被农业部誉为“华北黄瓜第一乡”。2002年与农业部联合创建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被北京市“放心肉菜工程”领导小组列入首批进京菜名单。2015年4月,曹寺乡申请的“青县羊角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专家委员会技术审查。2015年8月份,曹寺乡凭借特色农产品“和顺鑫大棚蔬菜”,由农业部批准,入选第五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名单。

4 曹寺乡设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4.1 高投入使农民产生畏难心理

发展设施农业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以一个5亩地的钢筋骨架温室为例,投入大概在20万元左右,这对于并不富裕的农民来说,必然会心存顾虑。并且在设施农业棚体建设初期,面临着土地流转,水、电配套,棚体材料的采购等多种困难,导致农民产生了畏难心理。

4.2 产业链短不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曹寺乡目前的设施农业主要还停留在“一产”环节,冷棚、温室产出的农产品在附近的蔬菜批发市场进行批发。个别品相不好或滞销的黄瓜销售给乡内的七个咸菜加工厂,加工厂因规模、技术、设备等原因,精深加工能力差,只是经过粗腌制后,销往韩国作为制作“韩国泡菜”的原材料。而设施农业相对于传统的露天种植来讲,是一种高投资、高风险的种植模式,这样的利润回报显然是不够的。低价值使设施农业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因此需要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提高设施农业水平。

4.3 销售模式创新不足

目前,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批发销售仍然是设施蔬菜的主要销售模式。单一的销售模式降低了农产品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也不利于提高农民的收益。曹寺乡内经营状况较好的4个批发市场,承担了全乡90%设施蔬菜的销售任务。农产品在批发市场由商贩进行批发买入后,进入京津冀市场。后洼农业园区的富硒西红柿率先实现了与当地信誉楼商厦的农超对接,并开启采摘形式,但因规模较小,销量相对较低,还不足以起到龙头领先作用。

5 对策与建议

5.1 提高政府职能,加大力度,引进农业项目

由政府出面申请国家农业项目,统一规划农业园区,依靠国家项目资金,配备园区内路网、水网、电网等基础设施。这样能最大程度利用项目资金,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民的主要经济支出集中在自己温室的建设上。另外,由政府组织协调土地流转工作,确保合理、合法,减少纠纷。引导农民成立农村合作社,确定园区内温室大棚建设标准,使农民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温室大棚建设,更有利于园区的集中管理。同时,基层政府也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农民技术素养。选择发展设施农业较早、技术过硬、收入较高的种植户为示范点,进行宣传并举办座谈会,让农民体会到发展设施农业的好处,用切实的利益吸引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另外,不定期邀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培训,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5.2 农业融合二三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设施农业产出的农产品仅仅通过批发市场销售来实现价值还是不够的。通过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提高其附加值,一是需要各级政府大力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对于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也能极大的缓解“菜贱伤农”的压力。二是依托农业园区的优势,发展观光采摘游。结合曹寺乡农业园区已经成规模的优势,整合多个园区形成“大曹寺”旅游路线,实现一个园区一个特色,把设施农业做成生产、观光采摘“合二为一”的融合性产业,适时开展以旅游观光为主题的休闲旅游节日,形成以旅游促发展,以发展反推旅游的良性循环模式。

5.3 开展新型模式,拓宽销售渠道

一是注重品牌营销。品牌是信誉的凝结,好的品牌能够带来产品的溢价。现在青县的农产品知名品牌有“大司马”、“绿豪”,这些品牌的影响力有利于农产品的线上、线下的销售。学习以上先进经验,政府也要引导农业合作社关注品牌农业的发展,依靠品牌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并通过品牌的建设来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二是借“互联网+”的东风,拓展网上销售渠道。目前青县的“大司马”蔬菜,黄骅的冬枣都已经在京东·沧州馆开卖。在健全冷链物流及冷藏仓储的条件下,政府部门也应结合现在河北省推广的电子商务全覆盖的基础,积极开展培训,引导有知识、有眼光的年轻农民看准“互联网+”这片“蓝海”,实现农产品上线。三是促进农超对接,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既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同时,还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给消费者带来实惠。

[1]董红铎,李世栋,苏淑芳,等.突出亮点提升档次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濮阳市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查[J].河南农业,2012(23):59-60.

[2]胡赛,蒲春玲,闫志明,等.新疆伊宁县设施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北京农业,2015(6):160.

[3]程大庆,梁丽芳,胡进亮,等.延庆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1):11-14.

猜你喜欢
全乡园区设施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下河乡:视察调研全乡重点项目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
设施农业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