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更替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验收要点剖析

2017-01-12 03:38陈同刚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减压阀水池水泵

陈同刚,莫 慧

(1.天津市消防总队,天津 300113; 2.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 300074)

规范更替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验收要点剖析

陈同刚1,莫 慧2

(1.天津市消防总队,天津 300113; 2.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 30007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目前应用最普遍、最有效的控制早期火灾的一种固定灭火设施。结合多年消防设计及验收经验,配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修编,对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验收流程及要点进行了汇总,以供验收人员参考,使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能真正发挥控火灭火作用。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验收;规范更替

0 引言

当代建筑物内,可燃物较多,及时发现和抑制初期火灾,是将火灾中人身及财产伤害降到最低的关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下简称自喷系统)是一种感受外界温度,能自动作用喷水,并同时发出火警信号的灭火系统。自喷系统是目前应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固定灭火设备,具有工作性能稳定,造价便宜,维护方便,灭火效率高,早期控制火势和灭火,使用期长,不污染环境等优点。从2014年10月1日实施的《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1](GB 50974—2014,以下简称“消水规”)及2015年5月1日实施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GB 50016—2014)对自喷系统的修编中,可以看出对该系统的重视。正在修编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3](GB 50084,以下简称“新喷规”)更是提升了对该系统的各项要求。

正是由于自喷系统的重要性,因此准确、全面地验收建筑自喷系统,发现系统缺陷和不足,及时整改,让自喷系统安全可靠地投入使用,使其充分发挥灭火控灾作用,是消防验收部门的当务之急。为了使自喷系统验收,能真正做到“走马不观花”,结合多年消防设计及验收经验,配合“新喷规”的修编,对自喷系统验收中流程及要点进行汇总。为了避免验收上遗漏,验收流程应采用从室外到室内,从源头到系统,最终到末端,从固件到运行的流程,本文依据这一流程对验收中的要点加以阐释。

1 室外水系统

1.1 水源

水源的可靠是扑救火灾最关键的前提之一。验收水源时,主要实地查看水源的管径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对于按双水源设计的项目,除了查看管径,还需要查验两路水源是否分别引自不同的市政管网。

1.2 水泵接合器

水泵接合器是在建筑内部加压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时的应急措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验收时并非简单核实各分区水泵接合器数量、管径就行的,还需要核实以下几点:(1)水泵接合器位置的合理性,同一分区的水泵接合器不应该集中在同一位置上。(2)水泵接合器40 m范围能有足够数量的室外消火栓。(3)对于建筑高度超过当地消防车供水能力的,需要着重审验水泵接合器的增压措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常用的增压措施有中间水箱增压及串联接力泵两种形式。

2 室内水系统

2.1 消防水池

“消水规”中,对水泵吸水口淹没深度有了严格规定,“吸水管喇叭口在消防水池最低有效水位下的淹没深度应根据吸水喇叭口的水流速度和水力条件确定,但不应小于600 mm,当采用旋流防止器时,淹没深度不应小于200 mm。”[1]淹没深度以下的储水是不能计入消防水池有效容积的,验收中必须校验,以确保储水满足消防需要。消防水池兼作其他用途时,必须保证消防水量不被动用[1]。为了保证消防水池水质,且减少水池全面换水的需要,很多时候,消防水池兼作冷却塔补水储水。这种情况下,要确保冷却塔补水泵独立设置吸水管,且吸水管上设置真空破坏装置,以保证消防水池水量不被动用。在以往验收的过程中,常发现冷却塔补水泵与自喷泵、消防泵共用吸水母管的情况,这种设置方式,无法保证消防储水不被动用。如图1所示,消防水池的各种水位状态必须传到消防控制室(盘)。

图1 消防水池水位状态信息

2.2 消防泵房

消防泵房是自喷系统的心脏,也是验收的重点。除了校验水泵参数是否符合消防要求,水泵直启联动+超压泄水测试,检查系统泄水管是否设置、管径及阀门常开常闭指示等常规验收部位外,还要注重“消水规”和“新喷规”中对水泵设置的调整部分的校验。“消水规”中对消防泵房设置位置有如下要求:“不应设置在地下三层及以下,或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 m的地下楼层。”[1]在验收中要注意的是,有个别工程只是局部将消防泵房地面抬高,以满足距室外地坪不大于10 m的要求,而与消防泵房相连的走道、楼梯间到室外地坪的高差大于10 m,这种情况是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当自喷系统与消火栓系统合用消防水泵时,必须校验系统管道是否在报警阀前分开。每组自喷泵吸水管不能少于两条。同时“消水规”中规定两条吸水管“当其中一条损坏或检修时,其吸水管应仍能通过全部消防给水设计流量”。为了便于验收人员鉴别,图2给出了几种常见的,符合“新喷规”规定的吸水管连接形式。

图2 吸水管连接形式

如图3,“新喷规”中新增要求“出水管上还应设置流量压力检测装置或预留可供连接流量压力检测装置的接口”[3]。这就要求验收时,除了检查“供水泵的吸水管应设控制阀;出水管应设控制阀、止回阀、压力表”外,还要核查是否预留了上述装置或接口。“消水规”中对水泵基础间距给出了明确的规定,消防验收时,应严格按规范核查,以确保水泵的安装及维护。

图3 出水管预留接口

2.3 消防水箱

“消水规”对高位水箱及转输水箱容积进行了调整和明确,对水箱有效容积的计算有了新规定“最低有效水位应根据出水管喇叭口和旋流防止器的淹没深度确定,当采用储水喇叭口时,应不小于600 mm,当采用旋流防止器时,淹没深度不应小于200 mm”[1]。淹没深度以下的储水是不能计入消防水箱有效容积的,验收中必须校验。

2.4 报警阀组

“新喷规”中除原有“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中设有2个及以上报警阀组时,报警阀组前宜设环状供水管道”的要求外,增加了对阀门的要求,“环状供水管道上设置的控制阀宜采用信号阀。当不采用信号阀时,宜设锁定阀位的锁具。”[4]这个要求就使得信号阀的设置范围不再仅仅为“连接报警阀进出口的控制阀应采用信号阀。当不采用信号阀时,控制阀应设锁定阀位的锁具”,而是环网上的阀门都宜采用信号阀。同时,验收时还要注意的是,对于穿越人防临空墙的自喷环状管道,在人防内侧的应为承压满足1.0 MPa的信号闸阀,而不是常规使用的蝶阀。“新喷规”放宽了水力警铃安装位置,除原来规定的有人值班的地点附近外,可以安装在“公共通道的外墙上”[4]。另外,对于二次装修的项目,要校核一个报警阀组所控制的喷头数。

2.5 水流指示器

“新喷规”中关于水流指示器的条款并未做修改。验收中要注意的是中庭顶部或扶梯底部的喷头供水管应该引自所属防火分区的水流指示器出水管,而并非本层水流指示器出水管。同时还要注意图4中“仓库内顶板下喷头与货架内喷头应分别设置水流指示器”。

图4 水流指示器的设置

2.6 末端试水装置

“新喷规”对末端试水装置的安装高度、标识、排水设施等新增明确规定,即“排水立管宜设伸顶通气管,且管径不应小于75 mm。末端试水装置和试水阀应有标识,距地面的高度宜为1.5 m,并应采取不被他用的保护措施”[4]。在验收中应加以重视。

2.7 减压设施

“新喷规”对减压阀的设置增加了4条规定,需要在验收中加以重视。分别是减压阀前过滤器处应“便于排污”“比例式减压阀宜垂直安装,可调式减压阀宜水平安装”“减压阀前后应设控制阀和压力表,当减压阀主阀体自身带有压力表时,可不设置压力表”“减压阀和前后的阀门宜有保护或锁定调节配件的装置”[4]。对于减压孔板及节流管在验收中往往被忽视,但在火灾时,减压孔板和节流管是保障出流水量均衡,避免消防储水提早被使用殆尽的关键,因此应在验收中做抽样检查。

2.8 喷头

喷头作为喷淋系统的最直接的灭火装置,是影响灭火效果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但由于数量众多,不具备逐点核查的条件,在验收中可根据下列三类问题,由点带面做到不遗漏共性问题。

2.8.1 喷头种类

喷头种类选择不当,会严重影响抑制和扑救早期火灾。表1中汇总了规范中民用、公用建筑自喷系统各类喷头的适用范围(仓库类喷头要求比较特殊,没汇总在该表中)。

表1 喷头适用范围

2.8.2 喷头间距及高度

喷头常规间距和安装高度,是每名验收人员都很熟悉的,且在验收过程中都会注意到,在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仅对“新喷规”中调整的部分及以往验收中容易遗漏的部分加以汇总。(1)“新喷规”中喷头最小间距从不宜小于2.4 m,调整为“不应小于1.8 m”,且增加“喷头与端墙的距离不应小于100 mm”条款[4]。(2)“新喷规”增加“直立型、下垂型家用喷头,其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不应小于25 mm,不应大于100 mm。直立型、下垂型标准响应大口径控火型(CMSA)喷头,其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不应小于100 mm,不应大于300 mm”条款[4]。(3)“新喷规”对净高超过800 mm的闷顶和技术夹层内,可不设喷头的条件,做出了规定,在验收中需抽样查验,以避免隐患。即:闷顶内敷设的配电线路采用不燃材料套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保护;风管保温材料等采用不燃材料制作;无其他可燃物[4]。(4)“新喷规”修订了装饰通透性吊顶场所喷头布置的原则,即“当通透面积占吊顶总面积的比例大于70%时,喷头应布置在顶板下;当为15%~70%时,吊顶上方和下方均设置喷头;当小于15%时,喷头可布置在吊顶下方”[4]。(5)“新喷规”对集热挡水板有了严格的规定,除了规范中允许的部位外,其他部位不应采用集热挡水板[4]。(6)“新喷规”新增条款,要求中庭采用防火卷帘湿式系统保护时,“应根据可燃物的情况一侧或两侧布置”[4],这就要求验收时,严格把控现场可燃物情况,以确定喷头布置是否需要整改。(7)“新喷规”针对不同种类的喷头间距布置与“旧喷规”[3]有相近的规定,在验收中应逐条审验,具体变化的条款有:家用喷头与梁、通风管道等障碍物的距离要求[4];早期抑制快速响应(ESFR)喷头和标准响应大口径控火型(CMSA)喷头溅水盘以下0.9 m范围内,如有屋架等间断障碍物或管道时,喷头与邻近障碍物的最小水平距离;边墙型标准喷头正前方1.2 m范围内,边墙型扩展覆盖喷头和边墙型家用喷头正前方2.4 m范围内,顶板或吊顶下不应有阻挡喷水的障碍物;边墙型喷头两侧与顶板或吊顶下梁、通风管道等障碍物的距离。(8)另外,在以往验收中,常发现复式停车场下层喷头布置不满足覆盖要求的情况。由于下层喷头为边墙扩展型喷头,安装高度与车架托盘高度一致,一般为1.8 m左右,在此安装高度下,应根据喷头特定曲线,校核喷头的保护范围,以此为依据布置喷头。

3 操作和控制

验收现场除了对固件进行校验外,对整个系统操作和控制的运行可靠性检测非常关键,“新喷规”对相关条款进行了修正。为了解不同系统的操作控制,图5~图8分别给出了湿式系统、干式系统、预作用系统、雨淋系统的控制原理关系图,图中主要给出喷淋泵的启动控制部分,停泵控制流程本文不再赘述,其中框出的部分,是验收时必须现场测试的。

图5 湿式系统控制流程

图6 干式系统控制流程

4 结语

2014—2015年是国家消防规范全面修编更新的阶段,笔者根据多年的验收经验,结合新规范(含报批稿),对自喷系统验收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加以汇总,旨在抛砖引玉,为推进消防验收工作高效可靠尽绵薄之力。

图7 预作用系统控制流程

图8 雨淋系统控制流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 50974—2014[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2005年版):GB 50084—2001[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报批稿)[S].

(责任编辑 李 蕾)

Acceptance Essentials of Automatic Fire-extinguishing Sprinkler System during Specification Replacement Period

CHEN Tonggang1, MO Hui2

(1.TianjinFireCorps,Tianjin300113,China; 2.TianjinArchitecturalDesignInstitute,Tianjin300074,China)

The automatic fire-extinguishing sprinkler system is the most common and effective fixed equipment using for controlling incipient fire. This article will combine with years of experience on fire protection design and acceptance and the upgraded edition of theSpecificationofautomaticfire-extinguishingsprinklersystemto illustrating the process and integrating the major points of the acceptance of automatic sprinkler system; indeed, to make sure the system being accepted base on the specification.

automatic fire-extinguishing sprinkler system; acceptance; specification replacement

2016-05-16

陈同刚(1976— ),男,河北沧县人,高级工程师; 莫慧(1971— ),女,广东新会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D631.6

A

1008-2077(2016)12-0055-05

猜你喜欢
减压阀水池水泵
减压阀低温密封性能优化研究
某型水泵旋转系统故障分析
气动舵机高压反向直动式减压阀的设计及特性
凝结水泵全系列优化改进
水泵节能改造在昆钢的应用实践
小区的水池
汽车减压阀的设计优化
把住医保基金水池闸门
找水池
带有限压保护作用的减压阀建模与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