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

2017-01-12 19:54陈玲
东方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陈玲

摘要:教学方法创新是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和提高其实效性的客观要求。新形势下,西藏高校应从现代大学教学理念牢牢把握课程性质、深入研究学生实际和强化整体性思维这四个方面,理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日益显现出综合化、现代化、多样化和隐性化的发展趋势,西藏高校思政课要进一步提高其实效性,应顺应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强改革与创新。

一.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1.是西藏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要求

教学方法关系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并决定着教学的实际效果,思政课教学当然也不例外。思政课教学方法决定着教学效果和质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内在要求。西藏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决定其必须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创新。西藏高校思政课在课程定位、教学目的、教材等方面跟内地高校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等等。但在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则凸显出其特殊性,例如,西藏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具有显著特征的藏族大学生,他们具有与汉族学生不一样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等。这些特殊性意味着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着眼于教学内容进入藏族大学生的头脑,从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反映时代特色、符合西藏实际及藏族大学生特征的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因材施教。

2.是增强实效性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提高其实效性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近年来,西藏高校思政论课虽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实效性不佳、吸引力和说服力不足的现状并没有显著改善。主要表现在:“单纯讲理论多,结合实际少;正面灌输多,启发引导少;学生被动听得多,积极参与少的‘三多三少情况”;[1]过于注重其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工具理性”,相对忽视现代教学理念所倡导的“塑造健全人格,实现人的自由和谐发展的“价值理性”等。导致思政课教学流于形式,让具有独特语言文化、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且基础理论知识薄弱的藏族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就是教条性的死知识,对自己的能力培养、成长成才和今后发展没有益处,不需要重视,也没兴趣去学,其教学效果只能是藏族大学生对其教学内容的“不接收、不理解、不接受、不行为”。[2]显然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加强对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二、教学方式方法中存在的不足

1.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尚未树立现代大学教学理念

现代大学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认为“教与学从根本上是相互关联的,有效的教学就是判断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效的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而不是以教学是的教学活动为核心。” [2]近年来,西藏高校思政课积极采取专题式、互动式、案例式、多媒体教学等,但整体上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注重如何通过教师的“教”来完成知识传授,对如何立足于学生实际、找到适合藏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法则重视不够。这一方面导致西藏高校思政课无法有效地解释解答解决藏族大学生的学习疑点、思想困惑及实际问题,遑论促进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以及实现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促使部分藏族大学生感觉这门课程艰涩难懂,只是一门为了学分而不得不学的教条性的知识,不如专业课重要,不懂也不想去弄懂,更别提知行统一了。因此,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要以藏族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注重教师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和发展,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模式。

2. 注重课堂理论教学的具体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欠缺

思政课教学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内化是开端,外化是终端,最终实现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和行为的培养,因而教学方法创新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内化,更要强调在理论知识内化基础上,如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其外化,真正实现承载着的“‘知识、觉悟和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目的”。[3]目前西藏高校思政论课教学还是停留在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坐而论道上,对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实践教学或第二课堂的较少关注,甚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截然分开,对如何实现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贯通也少有探索。这造成西藏高校思政课虽也在创新教学方法,但藏族大学生对理论知识有距离感,难以结合他们固有的理论认知、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建构,结果就是藏族大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和是非判断能力并没有明显提升,其现实政治表现和理想信念并没有多大程度的加强,自然影响藏族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3.注重“一法一术”,忽视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有效集成

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同的教学环节往往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对象也对教学方法有着制约作用,尤其是教学对象,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因而,在任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用一种教学方法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效果是由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有效集成产生的。这就要要求教学方法创新不仅要改革教学方法本身,更要考虑到教学内容、教学话语体系等的改革,树立整体性思维,注重发挥合力。目前西藏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但这些方法大都是 “一法一术” 的,倾向于将某一种教学方法当作唯一有效的或贯穿教学各个环节的教学方法,且将教学方法改革局限于教学方法本身,忽视教学方法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优化。因而,在教学方法日益显现现代化、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下,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要打破“一法一术”,强化整体性思维,发挥好合力。

三、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1)树立有效教学的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总导演,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思想基础。”[4]西藏高校思政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必须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被界定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即有意义学习,它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而不是以教学活动为核心”,[5]强调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反之,则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以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即发展性教学)为出发点,实现学生发展是教育教学的宗旨、目的和归宿,是检验教学有效性的最高标准;强调教学的思维过程、知识的开放性和建构性及知识的意义和德性。可见,有效教学理念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有助于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融会贯通起来,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谐发展,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05方案”实施以来,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成效不显著的一个原因就是现代教育理念缺失,致使教学方法改革缺乏理论深度、思想依据,实践操作上缺乏有效性,难以深入。因而,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首先要树立有效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而设计“教”,强化主体性地位,提高主体参与度,以促进藏族大学生发展为落脚点指导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2)牢牢把握住课程性质

一方面,思政课本质上是一门意识形态课,而不是纯知识性的课程。意识形态教育不是简单的教师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学生单向的接受知识、能力训练,而是要改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不容偏离的。另一方面,当今西藏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形势:宗教信仰与政治‘主流文化信仰相互交织 、 民族分裂主义与西方反华势力相互勾结、藏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6]这就要求西藏高校思政课首先要牢牢把握住其意识形态特征,明确其社会主义方向。事实上,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两个不可忽视的倾向:一是过于迎合学生,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形式的多样化代替教学内容,追求视觉效果,泛娱乐化,理论性、思想性缺失;二是以藏族大学生不喜欢、不理解、难认同为托词,脱离教学内容,回避现实,自说自话,意识形态“漂浮”。上述倾向一定程度上造成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定位不清,方向不明,导致教学实践中出意识形态淡化的现象,这显然对引导广大藏族学生从思想及内心深处对党和国家所采取的政治制度及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帮助他们确立正确政治立场、提升政治判断能力、坚定四个认同等是不利的。因此,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要有阵地意识,防止出现教学方法创新淹没课程性质及功能定位的状况。

(3)深入研究藏族大学生实际

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既关系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关系到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是选择和运用不同教学方法的依据和前提。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应该有相应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西藏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表现在:文化基础参差不齐,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薄弱,甚至存在误解;期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可,民族意识强烈,但社会化程度和开放程度不高;善良单纯,社会阅历浅,是非分辨能力和政治敏感性不高,容易从众;性格开朗豪爽,热情直率,但遇事不够冷静容易冲动,易导致行为有失理性;对教师、教材、同学依赖性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善于形象思维;等等。这些特征决定了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必须从藏族大学生实际出发,突出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既要考虑到藏族大学生的学习基础,也要考虑到他们固有的学习特点和行为习惯,而不能无视其特殊性,生搬硬套甚至生吞活剥其他院校的做法。

(4)强化整体性思维

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两个基本面,二者协同推进被认为是提高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不仅要创新教学方法,而且要改革教学内容,且要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基础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而不应将二者截然分开,只谈改革教学内容,或只谈创新教学方法。因此,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既要对以往的教学形式进行改革,还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改革,绝不能以教学形式的改革取代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实现思政课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并努力做到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因而,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以国家统编教材为总纲,根据国家需要、西藏社会需求和藏族大学生成长需求,结合教材内容、西藏社会热点、藏大学生学习思想疑点,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和整体性,凸显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在此基础上,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不仅要从藏族大学生实际出发,而且要强化整体性思维,以有利于藏族大学生学习为出发点,努力实现课上课下、线上相下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既要引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补齐基础知识短板,又要强化课堂理论教学,夯实理论基础、思维能力训练,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亲身体验、深入实践来实现对理论的深化,促进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范生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哲学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8(9).

[2]潘红.陈锵明译,(澳)迈克尔·普洛瑟 基思·特里格维尔.理解教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

[3]李松林.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35.

[4]郭凤志.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

[5]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12(2).

[6]崔海亮.政治信仰、宗教信仰与民族认同[J].民族论坛.2014,(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西藏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微课教学﹒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教学体系探索”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浅谈西藏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