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静脉留置针更换策略探讨

2017-01-14 06:57杜芝青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5期
关键词:静脉炎乙组甲组

杜芝青

外周静脉留置针更换策略探讨

杜芝青

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更换策略。方法 300例内科住院应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 各150例, 乙组患者按照处理常规定时更换外周静脉留置针;甲组患者按需进行更换。对比两组患者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甲组患者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8.5±4.9)d, 长于乙组的(3.7±1.4)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甲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为4.00%, 局部穿刺点感染发生率为4.67%, 输注液体渗漏发生率为7.33%, 导管堵塞发生率为10.00%, 导管移位、脱出发生率为6.67%;乙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为4.67%, 局部穿刺点感染发生率为3.33%, 输注液体渗漏发生率为8.67%, 导管堵塞发生率为10.67%, 导管移位、脱出发生率为8.00%;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常规更换方式, 外周静脉留置针按需更换能够显著延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外周静脉留置针;更换策略;留置时间;并发症

外周静脉留置针也称之为静脉导管针, 是住院治疗患者最常见的给药手段之一, 能够较长时间将留置针留置在静脉中, 满足随时用药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减少由于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身心创伤[1], 临床中常用的外周静脉留置针更换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每间隔3~4 d进行一次更换, 第二则是按需更换, 通过监测导管置入点的状况, 出现拔管指征之后进行更换, 留针时间多>7 d, 最长可达29 d[2]。本文回顾性分析300例患者的资料, 探讨不同外周静脉留置针更换策略的成效, 现总结方法与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8月~2015年7月于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应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治疗, 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为3~23 d。排除标准:①排除治疗前患有菌血症、体温>37.5℃的患者;②排除肝素过敏和碘过敏的患者;③排除由于其他原因中途拔针的患者;④排除静脉留置针过程中更换透明敷贴的患者;⑤排除糖尿病、血液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患者。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 各150例。其中, 甲组男81例、女69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78岁, 平均年龄(43.9±11.5)岁。乙组男78例、女72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79岁, 平均年龄(44.5±11.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甲乙两组患者均按照常规方法置入静脉留置针,乙组患者按照处理常规定时更换外周静脉留置针;甲组患者则按需进行更换, 在出现局部皮肤温度上升、触痛或者皮肤发红等拔管指征之后进行静脉留置针更换。具体方法为:选择美国BD留置针的静脉留置针与3M贴膜进行操作, 尽可能选择直径较粗、较直、弹性佳且不容易发生滑动的上肢静脉血管进行穿刺, 首先在穿刺点上方10 cm的位置绑扎止血带, 使用浓度为5%的碘伏对局部皮肤进行消毒后转动静脉留置针的外套管, 使针芯松动, 避免退针困难现象的发生。保持针尖的斜面朝上[3], 以30°角于患者局部皮肤进针, 将肝素帽在针座上旋紧, 随后根据患者的输液情况将针头穿刺于肝素帽中, 全部完成之后使用3M贴膜对静脉留置针予以固定。每次输液完成之后使用浓度为0.1%的肝素稀释液进行封管处理, 一边注入2~5 ml的肝素一边退针, 确保稀释液充满整个静脉留置针导管与肝素帽[4]。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②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定期巡视患者的静脉留置针局部情况, 例如是否出现肿痛、发热等现象, 每天进行触诊, 观察固定情况, 了解导管堵塞、静脉炎、药液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甲乙两组患者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对比 甲组患者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5~23 d, 平均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8.5±4.9)d;乙组患者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3~4 d, 平均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3.7±1.4)d;甲组患者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乙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甲乙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甲组患者中, 发生静脉炎6例, 发生率为4.00%;发生局部穿刺点感染7例,发生率为4.67%;发生输注液体渗漏11例, 发生率为7.33%;发生导管堵塞15例, 发生率为10.00%;发生导管移位、脱出10例, 发生率为6.67%。乙组患者中, 发生静脉炎7例,发生率为4.67%;发生局部穿刺点感染5例, 发生率为3.33%;发生输注液体渗漏13例, 发生率为8.67%;发生导管堵塞16例, 发生率为10.67%;发生导管移位、脱出12例, 发生率为8.00%。两组患者静脉炎、局部穿刺点感染、输注液体渗漏、导管堵塞、导管移位、脱出发生率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外周静脉留置针是临床中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 也是减少对患者血管损伤的重要手段[5-8]。但是临床中关于外周静脉留置管留置时间存在较大的争议, 缺乏统一的标准。美国疾控中心规定留置的时间不能够超过96 h, 相关资料中提出一般留置时间保持在3~5 d, 最长不超过7 d[6,9-12];但是也有文件提出留置时间保持在15 d左右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既能够节约资源、也不会造成并发症。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越来越多学者开始研究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对于感染的影响, 结果发现定期更换静脉留置针并没有显著降低患者的感染发生率, 并由上述文献报道, 频繁更换静脉留置针还可能造成液体外渗风险增加[7,13-17]。因此随后有医学会建议对外周静脉留置针的导管介入点进行密切监测, 在出现拔管指征之后拔针, 能够达到较好的效益。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甲组患者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5~23 d, 平均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8.5±4.9)d;乙组患者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3~4 d, 平均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3.7±1.4)d;甲组患者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乙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甲组患者中, 发生静脉炎6例,发生率为4.00%;发生局部穿刺点感染7例, 发生率为4.67%;发生输注液体渗漏11例, 发生率为7.33%;发生导管堵塞15例, 发生率为10.00%;发生导管移位、脱出10例, 发生率为6.67%。乙组患者中, 发生静脉炎7例, 发生率为4.67%;发生局部穿刺点感染5例, 发生率为3.33%;发生输注液体渗漏13例, 发生率为8.67%;发生导管堵塞16例, 发生率为10.67%;发生导管移位、脱出12例, 发生率为8.00%。两组患者静脉炎、局部穿刺点感染、输注液体渗漏、导管堵塞、导管移位、脱出发生率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按需拔针能够延长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但并不会造成感染、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增加, 有助于降低医疗成本、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综上所述, 相对于常规更换方式, 外周静脉留置针按需更换能够显著延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1] 王玉, 许彩红, 王勇, 等.常规更换外周静脉留置针对于导管堵塞及静脉炎预防疗效的Meta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5):57-59.

[2] 王瑞, 何柳, 骆欧, 等.过敏性紫癜并发外周静脉留置针相关严重静脉炎的临床分析.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15):1771-1773.

[3] 胡淑芬, 游莉, 吴施惠, 等.两种输注方法对预防胺碘酮静脉给药所致静脉炎的对比研究.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4, 20(3):393-394.

[4] 彭劲, 刘虹, 刘平, 等.不同季节静脉留置针透明敷贴更换时间的探讨.护理学杂志, 2011, 26(14):74-75.

[5] 范湘鸿, 刘平.不同季节更换浅表静脉留置针敷贴间隔时间对静脉炎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1):89-90.

[6] 卢惠珍.老年慢性病患者静脉留置针保护贴膜更换时间的对比性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9):219.

[7] 黄薇.通过外周静脉留置针注射胺碘酮致静脉炎行护理干预的最佳时间.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27):133.

[8] 罗晨玲.静脉留置针更换策略及采血有效性的系统评价.南方医科大学, 2009.

[9] 王粉红, 淡淑玲.临床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降低策略.吉林医学, 2012, 33(29):6478-6479.

[10] 周香凤, 吴建红, 叶卉, 等.外周静脉留置针更换策略的研究.当代护士(旬刊), 2014(8):136-138.

[11] 唐桂平.外周静脉留置针堵管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12):625-626.

[12] 贺志红, 左静.外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10):2456-2456.

[13] 杨雪, 潘金玉.神经外科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对策.当代护士(专科版旬刊), 2016(7):47-48.

[14] 刘旭华.外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4(8):241.

[15] 顾春芳, 李丽娟.集束化干预策略在外周静脉留置针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当代护士(综合版旬刊), 2016(2):122-124.

[16] 肖海弟.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临床护理对策.基层医学论坛, 2013(9):1126-1127.

[17] 黄淑霞, 黄大平, 苏秀然, 等.静脉留置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护理策略.中国医药指南, 2015(25):246-24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5.084

2017-01-05]

266002 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静脉炎乙组甲组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从炎症细胞因子浅析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经验
“二青会”预赛西北五省代表队自由式摔跤甲组成绩分析
一笔业务,组、村、镇三级的会计凭证编制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PICC导管所致静脉炎的早期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
阻止接球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