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爱平教授运用“养血疏肝”法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分析

2017-01-14 07:23刘洋陈双珠王危危艾云艳
中医药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方药舌质白芍

刘洋,陈双珠,王危危,艾云艳

(1.北京市丰台区铁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70;2.北京市第六医院,北京 100010;3.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 400014)

临 证 体 会

魏爱平教授运用“养血疏肝”法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分析

刘洋1,陈双珠2,王危危3,艾云艳1

(1.北京市丰台区铁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70;2.北京市第六医院,北京 100010;3.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 400014)

“养血疏肝”法早在古代就广泛应用于内科疾病的治疗,魏爱平老师根据女性经、孕、胎、产的生理特点和妇科疾病发病机制提出女性“以血为用,以肝为本”的治疗原则。并且将“养血疏肝”法用于指导妇科临床实践,治疗妇科疾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通过临床医案分析来阐述“养血疏肝”法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效果。

中医妇科;养血疏肝;肝血

1 理论基础

“养血疏肝”法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多用于内科杂病,用以治疗肝阳上亢、血虚血瘀等引起的烦躁、头晕、视物昏花、手足拘挛、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将“养血柔肝”既作为治则又作为治法,贯穿于各类妇科疾病的治疗始末,是魏爱平老师在其三十余年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中,根据中医妇科疾病的特点提出的观点。这一方法在指导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养血疏肝”法早在古代就广泛应用于临床,代表方剂“四物汤”载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补血和血之功,用治疗于血虚血瘀之惊惕头晕,目眩耳鸣,唇白爪枯,脐腹作痛,妇女月经量少甚至经闭,舌淡,脉象弦细或细涩。“一贯煎”出自《续名医类案》,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逍遥散,为和解剂。“逍遥散”亦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功效。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魏老师将此法作为治疗妇科疾病的原则和方法,既是根据女性的生理病理特点,也是受《傅青主女科》的治法启迪。

肝为女性之先天,这取决于女性的生理特点。女性性征和生理功能取决于胞宫、卵巢等女性特有生殖器官的机能运行。女性一生要经历经、孕、产、乳,这些决定了女性的一生以血为用,而血藏于肝,故肝藏血是以血为用的生理基础。肝性调达主疏泄,故肝不仅是储血容器,同时还有调节血容量的作用[1]。血液是人类基础生命物质之一,对于女性来说尤为重要,血液充盈到一定程度,天癸至月经来潮。孕后,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的血液中摄取营养。分娩是一个耗血的过程,产妇经常会出现血晕,甚或急性大量出血的危险情况。产后气血不足,则乳汁化生无源。故女性生理功能正常,要以血液充足为前提。肝主藏血,则是血液充沛与否的基础。同时,育龄期女性,承受着各个方面的压力,经常会情志不畅,或由于自身性格内向,惆怅郁闷,因此在生理周期中气化失司,气滞则血滞,最终血行瘀滞,故此类患者多表现为经前乳房胀痛,小腹及两胁胀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若肝郁日久则易化热,表现为经前或经期烦躁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多见经行吐衄、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等。情感受到创伤,心情抑郁,精神刺激,或他脏之病影响于肝等,均会影响肝主疏泄,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之候,其临床表现上所叙述。综上,女性这一生经带胎产的正常运行,要以肝藏血为基础,同时也要依赖肝主疏泄的调节作用。

2 临床医案

2.1 慢性盆腔炎

患者王某某,女, 36岁,已婚,职员。初诊时间:2014年4月9日。平素月经周期尚规律,易怒,近3年来,每每心情抑郁或劳累时,小腹间断性胀痛,拒按,经行时加重,经血色暗有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前乳房胀痛,偶有性交痛。末次月经3月30日。刻下小腹隐隐不适,带下增多。色稍黄,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苔薄腻,脉弦涩。既往史:2008年右侧输卵管微创术;否认传染病史及过敏史。

妇科检查:双附件区增厚,有压痛。辅助检查:B超:双附件区增厚,血流信号丰富;盆腔积液最大深度1.5 cm。

中医诊断:妇人腹痛,气滞血瘀;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辨证分析:患者平素性格抑郁,气机不畅则血瘀,结于冲任胞宫,则少腹疼痛,加之郁久化火,行经之前肝气旺盛,故经期腹痛加重,气血瘀结,带脉失约,则带下量多,肝经走两胁肋部,故见患者两侧乳房胀痛。舌质紫而暗,边有瘀斑,脉弦涩,为血瘀肝经郁热的表现。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滋阴。方药:柴胡12 g,白术15 g,茯苓15 g,山药15 g,延胡索10 g,桑葚子15 g,路路通12 g,淡竹叶10 g,合欢皮15 g,忍冬藤15 g,莲子6 g,当归15 g,益母草15 g,炙甘草6 g,白芍15 g,虎杖10 g,川楝子9 g,7剂,水冲服。

复诊一:2014年4月18日。患者腹痛疼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经期小腹疼痛较前减轻,带下减少,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治疗:上方减川楝子、淡竹叶、虎杖,加川牛膝15 g,川芎6 g,7剂,水冲服。

复诊二:2014年5月10日。末次月经2014年4月28日,无明显腹痛,带下正常,经量适中,伴小血块,经行疼痛轻微,腰酸,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治疗:调整方药:当归15 g,川芎6 g,阿胶10 g,莲子6 g,吴茱萸3 g,益母草15 g,三七3 g,炙甘草6 g,赤芍15 g,白芍15 g,川牛膝15 g,沙苑子10 g,钩藤10 g,桃仁10 g,7剂,水冲服,5月19日复诊痊愈。

初诊时重用柴胡疏肝解郁,兼以清热。白术、茯苓、山药入脾经,健脾和胃。元胡、川楝子佐助柴胡理气之功。当归、益母草活血化瘀,以达理气活血之意。其他药物共奏清热滋阴,除烦安神之功效。初次复诊时,带下减少,仍有腹痛,故减川楝子、淡竹叶、虎杖,而加川牛膝、川芎以引瘀下行。二次复诊时,带下正常,故去首方中清热诸药。经血有块,故仍需化瘀,加桃仁、赤芍、三七。吴茱萸性温,入肝经,佐以化瘀。钩藤既可平肝热,又防吴茱萸辛温耗血。用阿胶防止化瘀伤正以养血。

2.2 经断前后诸证

崔某某,女 48岁,已婚。初诊:2014年6月8日。患者月经不规律6个月,伴烘热汗出等症4个月。末次月经为2014年5月18日,量色质正常,带经4天。伴头晕、耳内疼痛,心烦易怒,两目干涩。舌质黯红,苔薄,脉细弦滑。

中医诊断:经断前后诸证;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2]。辨证分析:中医学认为妇女更年期的到来是由于肝肾渐衰,冲任、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阴阳失去平衡所致[1]。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潜阳。方药:黄芪20 g,生地黄20 g,枸杞子15 g,白芍15 g,百合20 g,桑寄生15 g,女贞子15 g,制首乌15 g,茯苓15 g,珍珠母30 g,黄芩15 g,桑葚子10 g,生牡蛎30 g,生龙骨30 g,7剂,水煎服。

复诊一:2014年6月18日。服药后全身觉舒,头晕已消,月经于6月13日按期来潮,量中,色黯红,无血块,今尚未净,伴腰酸痛,胁胀,烘热汗出,舌黯淡,苔薄,脉细弦。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方药:黄芪15 g,五味子15 g,枸杞子15 g,制首乌15 g,桑寄生15 g,益母草15 g,生牡蛎30 g,浮小麦15 g,枳壳12 g,珍珠母30 g, 7剂,水煎服。

复诊二:2014年6月26日。月经已净,自汗出,睡眠明显好转,舌淡红,脉沉弦。方药:丹参15 g,茯苓15 g,玄参15 g,珍珠母30 g,制首乌15 g,浮小麦15 g,白芍15 g,生牡蛎30 g,五味子15 g,山药15 g,7剂 ,水煎服。

复诊三:2014年10月12日。治疗后诸证明显好转,近4个周期月经规律,现轻度烘热汗出、心烦口渴,余无不适。舌质暗,苔薄白,脉细弦滑前方巩固疗效。

初诊时,主要为气血不和,阴阳失调,故用黄芪、生地黄、枸杞子、白芍、百合、桑寄生、女贞子、制首乌、茯苓、珍珠母、黄芩、生牡蛎、 生龙骨调和气血、滋阴潜阳。第一次复诊,月经按时,烘热汗出明显,故加浮小麦、五味子。第二次复诊巩固前方,而加山药。经断前后诸证,病史绵长,故三次复诊时仍需巩固前方。

2.3 经间期出血

宋某某,女 25岁,已婚。出诊:2014年4月16日。患者两次月经之间阴道少量出血4个月。患者以往月经规律,5~6天/28~30天,量中。未予以治疗。伴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舌略红,苔少,脉细略数。末次月经2014年4月2日。

中医诊断:经间期出血。西医诊断:月经失调。辨证分析:肾阴不足,虚热伏于冲任,氤氲之时阳气内动,与虚火相搏,损伤阴络,冲任不固,故发生阴道出血。治法:滋养肝肾,清热止血。方药:生地黄15 g,山药15 g,牡丹皮15 g,茯苓15 g,山茱萸15 g,泽泻15 g,旱莲草15 g,女贞子15 g,沙苑子15 g,菟丝子15 g,赤芍15 g,白芍15 g,鸡血藤15 g,夜交藤15 g,7剂,水煎服,经净后第5天开始服。

复诊一:2014年6月6日。末次月经:2014年6月1日。于5月17日两次月经之间仍有少许阴道出血,1天即净,较前明显减少。舌脉同前。治法不变。方药:前方去生地黄。 7剂 ,水煎服。

复诊二:2014年7月6日。未出现经间期出血。

患者三次就诊,所用方药改动不大:赤芍专入肝经活血化瘀,凉血清热。白芍入肝脾二经,柔肝养脾。二药合用共奏柔肝平肝,活血养血之效。山药、茯苓健脾补虚为臣药,脾为后天之本,为肝藏血物质基础。生地、丹皮泽泻、旱莲草、夜交藤清热养阴。两目干涩故加女贞子、沙苑子、菟丝子。腰膝酸软故用山茱萸、鸡血藤。

3 结论

纵观前方,魏老师治法不离疏肝柔肝,遣方不离白芍当归,多重用白芍、熟地黄、当归、山萸肉等,又佐以少量柴胡、郁金等,重在调肝的治法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这不仅是根据女性生理病理特点而确定的治疗原则,同时也是受到了明末清初医学家傅青主的启迪。《傅青主女科》调经篇,为共计14症,重在治肝,治肝又重在补肝血是此篇在治法的上一大特色。疏肝养血法是傅青主在月经病用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他认为女子以肝为本,肝藏血主疏泄[3],是冲脉之本,可储存血液并调节血容量,并且女人一生以血为用,然而,经孕、产、乳皆会耗伤阴血,从而出现血相对气不足,气相对血有余,而血为肝之体,气为肝之用,因而肝的气血失衡为月经病的主要表现,所以治疗重点在调肝补血。在调经篇中,经水过多、经前大便下血、经水忽来忽断时痛时止、年老经水复行、年未老经水断,傅青主均用补血养肝之法治之。四物汤是补血养肝的代表方,除加味四物汤、加减四物汤外,治经水先期的清经散、两地汤,经水后期的温经摄血汤,经水先后无定期的定经汤,痛经的调肝汤,经前腹疼吐血的顺经汤以及顺经两安汤、益经汤等均含有四物汤的成分。调经篇方剂中出现最多的药物是白芍、熟地黄、当归。傅青主在调经中,屡用疏肝解郁之法。如经水先后无定期,经水未来腹先痛,行经后少腹疼痛等。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4-5]。其常用柴胡、郁金、栀子、荆芥、薄荷等以疏肝,但剂量均较轻。傅青主制方,扶正补益之品用量极重,解郁疏泄之品用量甚轻,集轻重于一方的用法,其用意是“寓补于散之中,寓消于升之内”,“妙在补以通之,散以开之”[6]。魏老师遣方用药均与其相通。

[1] 曲艳,韩雪,于涛,等.曲秀芬教授治疗高龄女性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经验[J].中医药学报,2017,45(3):89-92.

[2] 刘玉兰,尤昭玲.试析《傅青主女科》治妇科病当从肝论治[J].中医药信息,2003,30(5):21-22.

[3] 贺稚平.“更年期后不是老年期”——记著名妇科专家王子瑜教授[J].家庭中医药,2002,9(8):16-17.

[4] 杨勇.《傅青主女科》调经特色探讨[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4,23(3):26-28.

[5] 陈瑞银,胡国华.读《傅青主女科》心得[J].四川中医,2013,28(4):12-14.

[6] 孙丽英,李微微,武燕峰.论博青主女科之补中益气汤的适用[J].中医药学报,2009,37(6):115-116.

Professor WEI Ai-ping'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Gynecological Diseases with the Method of “Enriching Blood and Soothing Liver”

LIU Yang1, CHEN Shuang-zhu2, WANG Wei-wei3, AI Yun-yan1

(1.Tieying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ofFengtaiDistrict,Beijing100070,China;2.TheSixthHospitalofBeijing,Beijing100010,China; 3.ChongqingEmergencyMedicalCenter,Chongqing400014,China)

The method of “enriching blood and soothing liver” was widely used for internal diseases as early as in ancient times. This method was effectively used by professor WEI Ai-ping in gynecological diseases based on femal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ynecological pathogenesis. This research elaborated theoretical basis and clinical effects of “enriching blood and soothing liver” method through analyzing medical cases.

Gynecology of TCM; Enriching blood and soothing liver; Liver-blood

2016-11-11

2017-04-20

刘洋(1981-),女,硕士,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妇科病、老年病病因病机研究。

R271;R711

A

1002-2392(2017)04-0067-03

猜你喜欢
方药舌质白芍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白芍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白芍总苷调控Sirt1/Foxo1通路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中医舌象与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白芍粳米粥 缓解颈椎不适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基于智能算法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数据挖掘
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