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源流探析与发展探讨

2017-01-14 09:07张婧懿丁雪梅卞策郑宇蕾王梦思
中医药信息 2017年2期
关键词:治未病保健中医药

张婧懿,丁雪梅,卞策,郑宇蕾,王梦思*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中医“治未病”源流探析与发展探讨

张婧懿1,丁雪梅1,卞策1,郑宇蕾2,王梦思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对有关中医“治未病”文献进行解读与梳理,总结中医“治未病”的发展源流、思想内涵、并结合临床应用,对如今大数据驱力下中医“治未病”研究的新发展形式,进行有效探讨,阐明中医“治未病”发展的时代价值与紧迫性。

中医治未病;源流;发展;大数据

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实践中始终散发着活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最好的医生善于在人们还健康的时候,告诫人们要注重保健养生,保持健康。如果已经生病了再来医治的话,犹如人口渴才想来凿井,为时已晚。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可见“治未病”逐渐成为中医、西医共同的研究方向。

1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起源

中医“治未病”一词源自中国古代“防患于未然”的避祸、预防思想。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萌芽于《周易》:“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2]。中医“治未病”的理论首次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书中三次提到“治未病”的医学思想并深入阐述,其论述内容可总结为:未病要先防、治病在萌芽、待衰时则刺、既病要防变。中医“治未病”思想发展于东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伤寒杂病论》中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3],警示人们提前预防疾病,如果有病要提早医治。中医“治未病”思想成熟期代表思想为清朝时期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他提出“驱邪泻热,尽务尽早,保津养阴,贵在未匮”的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经历了酝酿、萌芽、体会、领悟直至诞生,是历代医家经过长期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过程中通过反复推敲、总结、提炼而成,是中国医药史诗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

2 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沿革

随着中医药文化的不断进步,中医“治未病”思想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和学习,并不断对其进行扩充和完善,形成中医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的预判思想。

东汉名医华佗,继承了前人的学术思想,发扬养生理论,创立“五禽戏健身法”,号召大家通过运动来改变身体状况。张仲景整理了《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思想,梳理出行之有效“治未病”思想体系,大力发展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思想,深入“治未病”的临床应用。

晋代葛洪,极其重视人的“精”“气”,对养生防病、治未病有丰富的经验,他主张“养生以不伤为本”。唐代“药王”孙思邀,他经过长期临床论证,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总结归纳出一套动与静相结合、药材与食材相结合等治未病方法。与此同时,唐宋时期我国医学家们摸索出了种痘接种法,这是人类首次提出人工免疫法,为世界预防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宋代陈直著有我国第一本关于防治老年病的专著《养老奉亲书》;张果《医说》曰:“若要安,三里莫要干”。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提出运用针灸疗法以防病摄生。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便须急灸三里穴与绝骨穴”预防中风。

金元时期,国家频繁战乱,流行疾病盛行,有识医家都在积极思考,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疾病,最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他们分别用清热、攻邪、补土、滋阴等方法防治疾病。

清代温病学极为盛行,叶天士根据温病卫气营血的规律及热邪易化燥伤阴的特质,主张“驱邪泻热,尽务尽早,保津养阴,贵在未匮”[4],这对后世影响深远,一直沿用至今。

总之,中医“治未病”思想经过历史悠久的考量,后世医家在此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各有所长有所发挥[5],是历代名家医学传承的精髓,这一伟大思想的确立,奠定了我国预防医学的基础,树立了医疗发展的更高追求,由此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3 中医“治未病”的发展探讨

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发展规划通知中强调:“中医药强调整体把握健康状态,突出治未病,养生保健作用突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资源。”在规划中,将“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放到了重点任务的首位,可见国家已将“治未病”的重视程度提到了中医药发展的首位。

3.1 开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健康管理

国务院关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中提到“将中医药的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治未病理念为管理的核心,探索融合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与此同时加强中医养生保健宣传引导,积极利用新媒体发展应运而生的多种方式传播中医药的养生保健知识,引导人民群众更全面地认识健康,自觉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现在面对医疗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各型的疾病,以及发病的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利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中医养生、保健等各项中医干预手段,进行预防保健服务无疑是最合适的方式。通过大数据、云服务、HIS医疗服务软件等功能对中医“治未病”诊疗信息化建设具有时代价值与紧迫性。制作“体质辨识量表”、开发简易采集人体健康信息可穿戴设备等手段,搜集居民“治未病”大数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

3.2 构建中医“治未病”的云服务新模式

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中医药行业科学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中医药的发展插上了翅膀,更加有效推动卫生健康服务的供给改革。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可穿戴与柔性电子技术、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和方法,增强中医“治未病”个体化服务能力,建立人体中医特色健康监测系统。大规模、全信息采集、监测和存储健康指标数据,及时评估居民健康状态。充分利用国家中医药数据中心和省级分中心等基础设施资源,建立中医健康医疗信息云。在“治未病”信息云中集成提升中医个体医生“治未病”能力的设备、中医特色健康状态和保健效果评价设备、防治重大疾病和未病的中医特色疗法和知识库,整体提升中医预防保健能力。

3.3 中医“治未病”大数据服务政府管理与决策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提供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但传统中医药组织机构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跨界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导致中医药相关数据分散,形成信息孤岛,数据碎片化,很难整合应用,存在着“不愿开放、不敢开放、不会开放”的问题。加强中医“治未病”的数据资源的统筹管理,优先开放中医“治未病”的领域数据;建立国家中医药“治未病”医疗健康的大数据共享开放平台和标准体系,是当前必须尽快迈出的一步。

中医“治未病”大数据能够提升政府医疗资源管理能力,支撑医疗改革政策的制定。例如某一地区痰湿体质居民数量偏多,则此地区决策部门要考虑是否对当地的针灸、内分泌、心内科学科加大学科建设力度,考虑是否对陈皮、半夏等燥湿化痰的中药材增加药材储备。

在中医药发展的新时期新形势下,建立“治未病”信息化安全、隐私、脱敏的策略,制定“治未病”数据的共享机制,树立“治未病”信息化的应用示范,拓展公众、业务和决策服务能力。使得“治未病”信息化支持民众获得更全面、精准、及时的健康服务、导诊自诊的应用服务、自我中药用药指导应用、对自我健康状况的长期监测指导,以及促进全民普及健康知识,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利用“治未病”信息化平台民众反馈信息能够促进政府、医疗机构及企业优化相关管理制度及措施。

[1]马月香.中医“治未病”理论源流探析[J].中医药信息,2009,26 (9):12-13.

[2]贾天奇,李娟,樊凤杰.传统体育疗法与未病学[J].体育与科学,2007,28(4):12.

[3]何清湖,周兴.论中医“治未病”的源流[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12(7):7-9.

[4]吴莉.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其对衰老进程干预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5]杨俊丽,郭文海,李海涛,等.发挥中医“治未病”特色,调控亚健康[J].中医药信息,2012,29(4):10-12.

R22

A

1002-2406(2017)02-0044-02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No.16xwd03)

张婧懿(1984-),女,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医学信息工程、多媒体技术及医学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王梦思*(1985-),女,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中医诊疗数字化、数据挖掘、统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016-03-12

修回日期:2016-04-10

猜你喜欢
治未病保健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