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观察

2017-01-14 18:03王梓晗李淑敏王苏平陈忠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19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溶栓缺血性

王梓晗 李淑敏 王苏平 李 迪 陈忠军

动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观察

王梓晗 李淑敏 王苏平 李 迪 陈忠军

目的 研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应用动脉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 8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动脉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及术后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95.24%)高于对照组(85.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为2.38%(1/4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6/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 NIHSS评分分别为 (15.72±2.85)、(9.52±2.44)分 , ADL评分分别为(51.26±8.23)、(67.58±6.27)分;观察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分别为(15.57±2.46)、(7.46±2.23)分, ADL评分分别为(51.26±8.23)、(72.35±7.22)分;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AD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ADL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应用动脉溶栓疗法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溶栓;神经功能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中老年患者多发, 其具有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等特点。近年来, 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实践, 动脉溶栓疗法被逐渐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 其操作简便、创伤小, 临床效果满意[1,2]。本院对收治的4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此疗法治疗, 并与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方案的42例患者作比较, 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诊断标准[3], 并经病史、体格检查及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辅助检查手段确诊。以上入选研究对象均无肝、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严重精神疾病及心血管疾病, 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2例。对照组中, 男24例, 女18例, 年龄48~79岁, 平均年龄(67.45±13.52)岁。观察组中, 男25例, 女17例, 年龄49~80岁, 平均年龄(68.74±12.8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内科治疗, 即给予患者抗血小板凝聚剂、降血脂药物、改善脑循环药物、脑保护剂等。对照组患者在以上常规基础治疗前提下给予静脉溶栓疗法治疗, 即给予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0.9 mg/kg, 最大用药剂量应<90 mg, 首先将总药量的10%在1 min内静脉推注完成, 剩余的90%药量在1 h内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动脉溶栓治疗:局部麻醉下采用Seldinger穿刺法进行穿刺, 借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患者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 置动脉鞘, 对全脑血管进行造影, 全面了解患者血管栓塞、缺血区侧支循环的具体情况,以明确动脉狭窄的位置, 将导引导管置入, 借助微导丝和路径图的指引, 使导管与动脉狭窄位置或血栓所处位置尽量贴近。第1次将20万U尿激酶溶于20 ml生理盐水中, 通过注射器将其快速静脉推注完。然后将20~50万U的尿激酶溶于50 ml生理盐水中, 以1 ml/min的速度通过微量泵自溶性导管泵入。治疗期间, 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堵塞血管再通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颅内各主要分支都可以清晰的显影判定为完全再通;颅内各主要分支显影不清晰, 栓塞部位后端部分血管显影判定为部分再通;栓塞部位后端血管都不能显影判定为未通。血管再通率=(完全再通+部分再通)/总例数×100%。②参考NIHSS和ADL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 NIHSS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愈为严重;ADL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③治疗后随访6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及复发率对比 治疗后, 对照组20例患者血管完全再通, 16例患者血管部分再通, 6例患者血管未通, 血管再通率为85.71%;观察组25例患者血管完全再通, 15例患者血管部分再通, 2例患者血管未通, 血管再通率为95.24%。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 对照组6例患者复发, 观察组1例患者复发;观察组复发率为2.38%(1/4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6/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ADL评分对比 对照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分别为(15.72±2.85)、(9.52±2.44)分 , ADL评分分别为 (51.26±8.23)、(67.58±6.27)分。观察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分别为(15.57±2.46)、(7.46±2.23)分 , ADL评分分别为 (51.26±8.23)、(72.35±7.22)分。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AD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ADL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其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 关键在于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溶栓治疗方案是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 其对患者阻塞的血管具有较好的疏通作用, 有助于使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液供应迅速恢复,同时可使患者的神经功能显著改善, 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后期恢复。溶栓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和动脉血管内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简单、治疗费用相对较低, 但其必须患病6 h内进行操作, 且颈内动脉的再通率低, 不良反应多。近年来, 多项临床研究发现, 动脉溶栓疗法可作为溶栓治疗的重要方法,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有显著治疗效果[4-6]。动脉溶栓治疗是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经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辅助下的一种微创治疗技术, 主要适应于神经系统血管病变的临床治疗, 其采用微创技术对病变部位的神经加以阻滞, 通过靶向给药的方式使病变部位神经得以修复[7,8]。

本研究中, 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方案,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动脉溶栓治疗方法, 结果显示, 经治疗后,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95.24%)高于对照组(85.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 观察组复发率为2.38%(1/4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6/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分别为(15.72±2.85)、(9.52±2.44)分,ADL评分分别为(51.26±8.23)、(67.58±6.27)分。观察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分别为(15.57±2.46)、(7.46±2.23)分,ADL评分分别为(51.26±8.23)、(72.35±7.22)分。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AD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ADL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动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更具优势。本研究中动脉溶栓治疗选用尿激酶, 这种药物可对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发挥直接作用, 使纤维蛋白凝块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Ⅷ等降解速度加快, 发挥显著的溶栓效果。同时这种药物可使血管二磷酸腺苷(ADP)酶活性提高, 从而使血小板的聚集得到抑制, 血栓形成受阻,进而起到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目的[9,10]。

综上所述,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应用动脉溶栓疗法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案。

[1] 危宏晖.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16):3799-3800.

[2] 张雪莲.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 29(5):653-654.

[3] 贾建平, 陈生弟.神经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2-175.

[4] 王淑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临床分析.中国伤残医学, 2015(24):79-80.

[5] 刘宁宁.用尿激酶对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动脉溶栓治疗的效果研讨.当代医药论丛, 2017, 15(9):57-58.

[6] 施海法, 廉德元, 曹淑丽, 等.动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 24(11):118-120.

[7] 周俊山, 徐梦怡.尿激酶动脉溶栓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比较.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0, 18(10):726-729.

[8] 王亚冰, 缪中荣, 焦力群, 等.单中心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576例的疗效分析.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1, 8(2):60-64.

[9] 苏凡凡, 刘辉, 王利萍, 等.应用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05例临床观察.临床军医杂志, 2012,40(1):213-214.

[10] 李志丹, 孙华山, 刘世丽, 等.228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效果.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1, 11(5):498-50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9.015

2017-08-16]

116000 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

王梓晗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溶栓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