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镜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2017-01-15 07:34于晓波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3期
关键词:脑室开颅术式

于晓波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辽宁 本溪 117000)

脑室镜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于晓波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探讨脑室镜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病患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我院2012年7月至2016年6月接诊的高血压脑出血病患92例,分为两组,各46例。实施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的病患为传统组,以脑室镜下血肿清除术的病患为脑室镜组。术后,对比两组血肿清除率、出血量等临床相关参数。2个月后,对比两组NIHSS卒中评价及并发症(脑积水、颅内感染等)差异。结果脑室镜组在NIHSS评分上更占优势,病患四肢运动能力及感官意识水平较传统组更为灵动,意识更为清醒(P<0.05);脑室镜组去除血肿率较传统组高,术中出血量大幅低于传统组,术中用时及留管时间等指标较传统组具优越性,脑室镜组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更透彻,便捷,(P<0.05);而在不良影响上,脑室镜组并发症率6.52%,传统组26.09%,脑室镜组感染病例少,(P<0.05)。结论脑室镜技术凭借创伤小,清除血肿有效率高,术野广阔,置管时间短,定位精准等诸多优势,为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去血肿手术提供良好辅助,使高血压脑出血的医治迈向更加安全、更加精准的新台阶。

脑室镜;NIHSS评分;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率

高血压促使的脑卒中居各类卒中致残致死排名首位[1]。临床一般建议高血压脑出血量较多的病患实行手术医治,这样方可克制血肿扩大的局势,改善血肿占位状态,避免血肿中有毒物质对脑部恶性侵蚀。本院常规医治脑出血术式为传统开颅术。近几年引进脑室镜,实现例在脑室镜下实施微创血肿清除术,现将两种术式的安全性与疗效加以整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6月我院接诊的92例高血压脑出血病患,依据病患自愿择取的术式,将施以传统开颅术的46例病患称为传统组,将实行脑室镜下清除术的46例病患称作脑室镜组。脑室镜组均龄(56.1±7.4)岁,女男比19∶27;传统组均龄(55.9±6.8)岁,女男比24∶22。入选病例皆经仪器测量确诊脑出血合并高血压,有头痛、呕吐等症。并排除年龄超80岁者,排除免疫系统病变者。病患对手术具耐受性,且基线资料较为匹配(P>0.05)。

1.2 治疗方法。传统组:施行传统开颅术。术前通过影像学设备确切掌握病灶部位,了解颅内血肿范围,对可行度较有把握。手术进行时备有足够的血源,在离病灶部位最近的位置做50 mm切口,刺穿颅骨,展开内径为30 mm的骨窗,操作显微仪器,剪开硬膜和脑皮质20 mm,抽吸颅腔血肿,处理完毕后清洗干净,酌情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关颅,之后消炎复查。脑室镜组:施行脑室镜血肿清除术,病患术前行CT扫描,精准定位病灶位置,预估最大血肿区域的血肿量,规避血管分布区,规划好钻孔大小、范围与深度,施行穿刺。再在穿刺点周围30 mm牵开头皮,划开长直切口,钻20 mm骨孔,以骨蜡密封,确保无血液流出后,以尖刀挑开小孔,电凝胞膜,抽吸血肿,如有出血点施以电凝止血,直至血肿清除完毕,达到术者自觉满意。置入引流管,外接引流袋,细密缝合。术后常规护理,防止病患脱水、保持血压稳定、进行CT复查等。

1.3 观察指标:使用两种不同术式对高血压脑出血病患进行医治,对比两组NIHSS评分、手术相关指标(血肿去除量、拔管时间等)及病患并发症(脑积水、颅内感染等)状况。以此评测两组手术的价值疗效。

1.4 疗效评定:NIHSS卒中量表评价[2]:依照患者言语、四肢运动、感官与意识水平,评价病患整体卒中恢复,分值介于0~42,病情与分值成反比。手术相关指标评比:对比两组手术用时、血肿清除率、拔管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状况:高血压脑出血在术后往往会造成颅内感染、再出血、脑积水等不良影响。计量两组并发症种类及并发症率。

1.5 统计学处理:操作SPSS22.0对不同术式资料加以统计,计数资料以χ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x-±s)表示,当P<0.05,则术式差别有统计意义。

2 结 果

2.1 组间NIHSS评分比较:术前NIHSS评分,脑室镜组(16.52± 1.24),传统组(16.37±1.15);术后,脑室镜组(11.27±0.85),传统组(14.68±1.47)。经手术医治,脑室镜组病患在感官、言语、四肢功能等方面比传统组知觉灵敏,(P<0.05)。

2.2 组间手术相关参数比较:手术用时上,脑室镜组(57.84±10.72)min,传统组(117.57±16.94)min;血肿清除率方面,脑室镜组40例(86.96%),传统组28例(60.87%);拔管用时,脑室镜组(3.59± 1.17)d,传统组(6.43±2.56)d;术中出血量,脑室镜组(51.48± 6.82)mL,传统组(214.26±23.71)mL。脑室镜组比传统组手术用时短,降低了病患因手术用时长造成的风险;血肿清除率高,定位精确且清除效果好;插管时间短,更利于病患快速恢复;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密封性相对较好,脑室镜组比传统组手术效率高,(P<0.05)。

2.3 组间并发症状况比对:术后,两组皆有并发症产生,脑室镜组3例6.52%(均为颅内感染),传统组12例26.09%(4例脑积水,3例再出血,5例颅内感染),组间并发症比对,脑室镜组手术感染控制占据优势地位。(P<0.05)。

3 讨 论

尽早为高血压脑出血病患清除血肿,可平衡颅内压,避免压迫大脑组织酿成的后果,阻断血肿区域继续释放毒素及对整体脑组织的连续性损伤,是病患脑组织恢复正常,得以改善的关键[3-4]。因为每位病患的血肿区域、脑出血量与认知水平均有差异,为其制定医治方案时应契合实际。本院临床常用传统血肿清除术与近些年引进的脑室镜下血肿穿刺术为手术方式。传统开颅术因其创口大,留管时间长,对脑组织迫害较多,愈合慢,易患并发症或需二次手术等不足,在临床中已被逐渐替代,而脑室镜的引进恰好弥补了这个缺口,作为新型设施,脑室镜结合微创穿刺清除术在临床实践中具一定口碑。

通过回顾性整理的信息,将以往病患自愿选取的方案分为两组,一组是实行传统开颅清除术的,为传统组,另一组是在脑室镜下进行的,为脑室镜组。通过对比两组NIHSS评分,得知脑室镜组病患术后四肢运动能力较传统组灵活敏捷,言语水平较传统组清晰,表达能力强,在认知意识方面,脑室镜组病患清醒状态较传统组恢复好,识记能力强,根据这些指标的反馈,进一步推理其差异原因,得知脑室镜组在术中去除血肿状况,对流血量的控制及拔管时机都较传统组快捷有效,并且连住院时长与手术时长都与传统组具鲜明优势[5]。这与脑室镜术野直观,视角广泛密不可分,尤其在光源充沛的情况下,术者可直接找到病患血肿组织,有针对性的抽取,降低脑积水存留及感染,疗效较为透彻。另外,穿刺疗法密闭性好,而脑室镜内径也较小,对脑组织挤压有预防功能,同时缩短引流管的置入时长,也降低了颅内感染的发生,继而多方位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如此精准、有效的定位为高血压脑出血病患带来康复的曙光[6-7]。

综上所述,脑室镜技术应用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基础上,既保证了清除血肿的彻底性,又保留了微创技术原有的创口小,置管时间短,不易感染的优势,是目前可行性较高的术式,但在应用过程中,脑室镜技术属新型模式,对术者的职业素质和医院的设施水平有一定限制,各个医院应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术式治疗。

[1] 张俊,宣宏飞,谢仁龙.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同手术时机治疗与术后发生再出血及近期疗效的关系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4, 12(4):551-553.

[2] 张步环,王宏,贾文霄,等.DTI及DTT技术与NIHSS评分系统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价中的对比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 33(6):812-817.

[3] 朱素琴,陈松芳.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遵医行为、并发症、护理满意度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6):108-110.

[4] 曲志峰,鲍艳春,陈文理,等.常规开颅手术和脑室镜治疗硬膜下血肿的对比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7):1313-1316.

[5] 黎源.立体定向引流术与常规开颅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6, 24(1):67-68.

[6] 白宗旭,毛加顺,姜海涛.常规开颅清创术联合尼莫地平灌洗治疗脑挫裂伤合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2):73-74.

[7] 李红玉.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66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5):37-38.

R74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3-0071-02

猜你喜欢
脑室开颅术式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脑室镜清除脓苔及术后脑室灌洗、引流在脑室感染中的应用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不同术式治疗剖宫产切口部位妊娠的效果比较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分析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改良Miccoli术式治疗甲状腺肿瘤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