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7-01-15 07:34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3期
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皮质激素

孙 锋

(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效果分析

孙 锋

(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58例SLE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29例患者给予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试验组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剂量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针对SLE疗效相当,但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低,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相应的糖皮质激素剂量。

系统性红斑狼疮;糖皮质激素;不同剂量

SLE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弥漫结缔组织疾病,其可累及患者全身各重要脏器,病情严重程度各有不同。尽管临床针对此病采取了很多治疗方案,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新进展,但首选药物依然是糖皮质激素。因为国内成立风湿学科的时间不长,很多临床医师对SLE尚无充足的经验和认知,选择药物路径和使用剂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SLE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进行以下报道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58例SLE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全部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SLE临床诊断标准[2]。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51例,患者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31.6±3.5)岁;其中轻型27例,中型21例,重型1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9例患者。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予以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29例患者给予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即1~1.5 mg/(kg•d)甲基强的松龙行静脉滴注。试验组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第1个冲击疗程以500 mg行静脉滴注,连续进行3 d治疗为主,次日给予1~1.5 mg/(kg•d)予以治疗。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及时给予制酸、保护胃黏膜、补钙、补钾等药物,防止出现不良反应。另外,要做好抗感染预防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痊愈:经过4个月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至正常范围;显效;经过4个月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各项实验室检验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经过4个月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各项实验室指标得以改善;无效:连续治疗6个月依然未见症状缓解,实验室指标无明显改变,甚至病情不断加重[3]。

1.4 统计学分析:借助版本为SPSS21.0的统计学软件包处理全部数据,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使用(%)进行表示,并应用χ2检验两组间比较,如果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评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试验组29例患者痊愈12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9.6%;对照组29例患者痊愈11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6.2%。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经过统计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评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试验组29例患者共出现4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8%,其中呼吸道感染和血糖升高各2例;对照组29例患者共出现10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其中呼吸道感染5例,血糖升高3例,精神异常2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统计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质上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发病较缓,临床表现形式繁多,且变化迅速,再加上细胞和液体免疫功能出现了障碍,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自身抗体,常会导致诸多脏器和系统功能受到牵连。因为SLE的主要特征为自身免疫,患者体内同时存在各种类型的自身抗体,其不仅会对体液免疫造成不利影响,还会对细胞免疫造成影响,促使补体系统发生一系列改变。不断形成免疫复合物是SLE的主要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具体发病原因,但临床经验发现,此病呈现反复和交替的特点,且青年女性患者发病概率较大。我国此类患者的患病数量明显高于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可能与遗传因素存在一定的密切关联[4]。

相关研究发现,针对SLE采用大剂量、短疗程糖皮质激素冲击方法进行治疗,可在短时间内对体液免疫亢进进行有效抑制,缓解免疫病理性损伤并减轻炎性反应造成的不利影响,确保下丘脑、肾上腺系统以及垂体保持原有的功能,防止糖皮质激素造成不良反应[5]。部分学者认为,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刺治疗SLE各有优势和不足,如何选择治疗方案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需要、具体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6],针对主要表现为面部红斑、口腔溃疡、关节炎、发热、低血红蛋白的患者,可给予常规剂量方法进行治疗;针对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蛋白尿、抽搐、腹膜炎的患者,则可给予大剂量方法进行治疗。

随着住院时间的不断延长,SLE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方法为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缩短住院时间,无明显不良反应,且治疗30 d之后,会相应的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平均用药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上,差异不明显(P>0.05),但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国内相关学者研究报道得到的结论一致[7],足以证明,常规剂量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针对SLE疗效相当,但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低。可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安全性较高,但由此导致的重症感染现象有所增加。因此,选择冲击治疗方案之前,临床必须充分掌握这一治疗方案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积极探寻如何有效去除潜在感染灶的方法,同时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相应的糖皮质激素剂量。治疗期间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防止出现其他不良事件影响临床治疗顺利进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1] 吴鹰,王剑华,马海智,等.药物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脂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3,34(23):3653-3656.

[2] 李思,邹延峰.系统红斑狼疮应用糖皮质激素致骨质疏松的流行情况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4,18(2):225-229.

[3] 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专家组.糖皮质激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 (6):502-504.

[4] 苏利沙,张根豪,邓少丽,等.常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 49(2):236-239.

[5] 冷晓梅,曾小峰.规范糖皮质激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应用[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6):431-432.

[6] 项晓骏,陈红波,叶黎青,等.解毒祛瘀滋阴方联合糖皮质激素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的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1):2589-2593.

[7] 胡煜琳,刘代强.糖皮质激素联合小剂量环磷酰胺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5,43(2):39-41.

R593.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3-0119-02

猜你喜欢
红斑狼疮系统性皮质激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观察
三七总黄酮抗糖皮质激素诱发骨质疏松的效应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生发Ⅰ号联合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斑秃患者秃眉的临床观察
论《文心雕龙·体性》篇的系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