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治未病”防治亚健康状态

2017-01-15 17:04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妇幼保健院河南许昌46100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17期
关键词:治未病药膳亚健康

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妇幼保健院,河南 许昌 461000

从中医“治未病”防治亚健康状态

李会娟
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妇幼保健院,河南 许昌 461000

亚健康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是指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中医所认为的人体阴阳失衡的早期体现。其概念的正式提出与传统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亚健康情绪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影响,探索情绪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引导与调控情绪对疾病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防治亚健康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故可从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理论体系探析亚健康状态的辨识及防治工作。

亚健康;治未病;防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亚健康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亚健康概念是由前苏联学者Berkman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正式提出,他认为健康是第一种状态;已病是第二种状态;非病、非健康的中间状态则称为第三种状态,即亚健康状态[1]。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而采取积极的治疗可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没有客观的理化指标改变,往往通过患者轻微症状或主观不适综合评价,其主要表现有记忆力减退、体力下降、容易疲劳、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皮肤粗糙、头发干枯脱落、食欲不振、腹胀、心情郁闷、情绪不稳、烦躁易怒等。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者仅占5%,患有疾病者占20%,而75%的处于亚健康状态[2]。

虽然在中国古代医籍中并无“亚健康”名字,但现代亚健康概念中所包含的一些症状、体征在古代医籍早有出现及认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3]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可见中医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治未病”对人体健康及早期医治的重要性,蕴含了现代预防医学的理念在其中。情绪作为亚健康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疾病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探索情绪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对预防、治疗及延缓疾病进展有重要的意义[4-5]。为此,本研究旨在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亚健康的防治工作。

1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基本认识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健康的标志是阴阳平衡,即人体自身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达成一种和谐而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6]。阴阳平衡的打破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而亚健康则是从健康到疾病转变的一个过渡期,即指中医的“未病”状态。其成因包括先天不足、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从而导致机体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亚健康状态是从健康到已病的过渡状态,与《内经》所谓的“未病”非常契合,此种状态极不稳定, 易于变化,它可因处理得当而恢复到健康状态, 又可因处理不当而发展为各种疾病。将健康、亚健康与中医的“未病”对应起来如下:平人对应于健康,未病之病对应于亚健康;而“未病之病”与“已病”之间有一个“欲病之病”的过渡带,可对应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亚临床、前临床阶段[7]。至于“治未病”中所涉及的已病防其传变,瘥后防复问题,则非亚健康所属范围。

2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

2.1 肾精亏虚 中医学认为,肾为五脏之根、“生命之源”,肾中蕴藏之精包括肾阴、肾阳两个方面,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根本,对调控脏腑阴阳起着重要作用[8]。肾中所藏之阳为人体一身阳气之根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即五脏之阳均需肾阳的推动和激发才能保证各自脏腑的正常机能,是五脏功能的催化剂,五脏形体官窍得肾阳温煦才能维持其功能;肾阳亏虚则人体阳气激发不足,精血津液化生、输布异常导致人体易感疲劳、活动力减退、易感外邪等。肾中所藏之阴为人体一身阴精之根本,“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即肾阴能凉润全身形体官窍,一方面平衡机体功能,保证能量资助源源不断,另一方面使其功能稳定而不亢奋,避免阴虚躁热、头隐痛、头晕耳鸣、心烦意乱等亚健康表现。因此,肾精亏耗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关键、核心所在,调补肾中精气,纠正其偏盛偏衰是改善亚健康的重要途径。

2.2 脾胃虚弱 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精神紧张等是目前人们生活中普遍面临的问题,而这些因素均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则直接影响气血生化,中焦气机升降及水湿运化。气血生化不足,则心神失养,心神不宁;气机升降紊乱则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气难降,污浊之气蒙蔽清窍;水湿运化不利则体内痰湿堆积,以上问题反映到人体则表现出不寐、健忘、烦躁、焦虑、神倦、乏力、嗜睡、肥胖等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诸多问题。另外,脾在情感活动中具有调衡作用,能够调节、稳定情绪,以保证正常的生理情志勿太过与不及的作用[9]。《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言明五脏精气化五志,脾之精气化为意,意为情志活动,脾藏意,与注意、记忆、思考、分析等认知思维活动有关。故脾胃虚弱,亦可使人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下降等情志方面的问题。

2.3 情绪致病 关于亚健康状态的情绪定义尚不明确,其产生机制有众多学说,一是认为情绪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二是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三是认为下丘脑是情绪表达的中心,而边缘系统是情绪体验部位并提出了帕佩兹环路;四是认为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价相关联。除以上理论之外,还有众多关于情绪生理机制的学说,说明情绪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目前对其研究还没有定论。

“七情,人之常性”(《三因极—病证方论》),情绪之变化为人之常情,正常的表达与合理的发泄可以促进人体之健康,正如《医醇賸义》中所言:“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忧而忧,是即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也。此天下之至和,尚何伤之有?惟未事而先意将迎,既去而尚多留恋,则无时不在喜怒忧思之境中,而此心无复有坦荡之日,虽欲不伤,庸可得乎”?但若情绪变化过于激烈,则会影响一身之气机,《素问·举痛论》提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变化导致气机变化,而气机的混乱又会引发疾病的产生。又如《灵枢·本神》:“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荡惮而不收”。剧烈的情绪变化超出身体的正常承受范围,直接导致疾病的产生。

3 基于“治未病”防治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并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质量。亚健康的防治包含预防健康到亚健康及亚健康到疾病。

3.1 “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其主要包括在疾病发生前消除影响健康的因素和主动养生、锻炼。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包括生活环境、工作压力、人际交往、家庭或社会负担等;内因包括自身抵抗力、健康意识、不良生活方式、感情挫折等。且有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通过合理的养生保健手段可以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3]。“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是指亚健康发展到接近疾病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疾病虽然尚未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临床上像中风之类的病证,发病前多数有先兆表现,如头晕、目眩、四肢麻木、双手颤抖等,如果能做到及时发现,并立即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就可以避免疾病的发生[4]。

3.2 日常生活调养 主要用于亚健康的初级预防。生活护理包括:科学合理安排饮食,均衡营养;科学合理的进行日常工作、学习及休息;适当运动,锻炼;自我调节,保持平衡心态;坚持定期体检。现代医学认为,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机体处于最佳的健康状态,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3.3 药膳调理 药膳是中医药疗法中独特的保健养生方法,尤其适合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亚健康状态不等于疾病,很少有明显的症状、体征,用药疗易导致治疗过度,过阴过阳。而药膳具有药的调理作用,兼有食物的缓峻作用,相对于单纯中药来讲,药膳耐受性强、口感较好且方便易学,适合长期服用,这些特质决定了药膳食疗对调节亚健康状态的优势。

药膳在调理肾脏,特别是调理“肾藏精”功能有独特优势。《内经》中指出:“五谷为养……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运用补益肾精的药膳能直接改善“肾藏精”的生理功能,保持肾精充足,则五脏六腑、皮肉筋骨强而不易被外邪所扰,能使肾气平均,藏泄有度。阴阳失衡是导致亚健康的根本原因,而肾所藏之精决定着人体全身阴阳,是人体阴阳平衡的根本。因此,通过药膳使肾阴阳平衡就是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这一根本来达到改善亚健康状态的目的。

3.4 中医药干预 中草药始终在中医防治疾病及调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瑰宝。近年来,临床针对疲劳性亚健康治疗使用的中草药方剂数量可观,如常用方剂补中益气汤、保元煎等方剂。艾灸疗法在中医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艾灸是使用燃烧后的艾条灸于人体穴位的治疗方法。现代研究表明[10],艾灸对人体免疫效应及功能具有调节改善作用。此外,多采用推拿、刮痧,隔药灸,耳穴贴压等中医技术,可有效防治亚健康状态。中医推拿养生保健疗法历史悠久,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的功效。走罐疗法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调整人体的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常练气功可以疏通人体经络气血,增强机体的生命活力。

综上所述,亚健康状态的相关研究很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面临许多问题,亚健康概念内涵还未统一,范畴界定过宽,诊断标准不统一,对亚健康的确切病因没有达成共识。日常生活中,人们所面临的两大威胁健康的问题即饮食与精神状态。饮食不节、精神紧张等社会因素影响到人类身体时,会导致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即所谓的亚健康状态。故加强应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从饮食、情志两大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因素入手,或可为发展防治亚健康状态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1]张丽珍,李秀萍,刘述霞.“治未病”与亚健康的辨证关系[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9):114.

[2]何裕民,沈红艺,倪红梅,等.亚健康的范畴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8,29(1):2-4.

[3]王育学.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8-19.

[4]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5]马凤彬.何炎燊医案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1-114.

[6]王道瑞.中医临床家祝谌予[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46-48.

[7]邢斌,韩天雄,颜德馨.内科学术经验薪传[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56-259.

[8]张丽,纪立金.中医脾胃与老年性痴呆发病关系的探讨[J]. 福建中医药,2007,38( 4): 51.

[9]吴正治,郭振球.肝脏生理病理述要[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2):95-98.

[10]张传英,唐照亮.艾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研究概况[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8(2):60-62.

R212

A

1007-8517(2017)17-0003-03

2017-06-20 编辑:陶希睿)

李会娟(1979-),女,汉族,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医院药学。E-mail: 3563763491@qq.com

猜你喜欢
治未病药膳亚健康
荔枝养生药膳
党员“亚健康”,咋办?——咸阳探索“党性体检”
两份药膳,帮你远离“暖气病”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养生之道早知道——乐氏同仁药膳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