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性药药性的研究概况

2017-01-15 17:04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20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17期
关键词:四性药性中药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平性药药性的研究概况

邱骥鹏冯旭*李扬宋舸陈瑾林耿标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中药药性的研究是现代中医中药的基础研究,平性药的药性研究,与寒热药相比,理论与实验性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近年来平性药药性研究的文献,从药理学、物质基础、热力学、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综述。

平性药;药性;研究概况

中药药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中药药性是对药效作用基本性质和特点的诠释与概括,其主要包含了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1]。有学者把中药药性诸多要素集合确定中药效能的特征表述为“中药药性的多维性”[2]。而这在狭义上便成为了众所周知的温热寒凉平的药性。目前,多数研究集中在寒热两性,而对平性药的研究与寒性或热性药物相比较少,而在平性药的研究中,药性研究又少于药效研究。为更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挖掘出平性药应有的价值,笔者便对平性药药性方面进行综述。

1 药性文献研究

1.1 平性药属于客观存在 关于中药的“四性”和平性,一直有学者在不断地挖掘与研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目录第十二卷的卷前诸论中有言:“五性焉,寒、热、温、凉、平”。第1个提出了中药药性的五性分类之法,认为“平应入性”[3-4]。李时珍之后,主张“平”与寒热药性相比之下,药性较为平和,没有明显的寒热倾向,而中药的特性中,平性作为其中之一是客观存在、不可否认的观点,相继出现[5]。平性药在历代本草著作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最高的有超过1/3以上。

关于平性药早在汉代时就有记载。对平性药性能的史载,始于魏晋,直到唐代上升为药性理论的概括,平性可以从药性与效用来概述,从药性的方面来说包括兼有寒凉温热之特点、与凉性同义、没有寒热偏性、性质平和的药性4个方面[6]。当下对于平性的研究甚少,在对中药四性的研究方向基本高度集中在寒热药性[7]。而古往今来,在本草专著中,平性药的数量占记载药数的1/5~1/3。这是不可忽视的地方,如若缺乏对平性的研究,中药四性的研究就不可能完整[8]。随着对中药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在四气之外,还有大热、大寒、微寒、微温、平等,因此中国药典2010年版所记载的四气在统计时并没有完全按照温热寒凉四气来统计,平也在其之中[9]。

中医用药讲究主治始为君,兼治以为臣,八纲既为佐,引经则为使。君药针对主病或主症,佐药决定虚实寒热,使药引导方势,君臣佐使的选择和决策应根据辨指标、辨症状、辨证候的指导,在针对现代疾病的生理病理特点的基础上顺应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与用药规律[10]。在总结性-效关联规律时,发现若要使对寒证表现为阳性的药物增加1味,就需要有1.79味的平性药转为温性药[11]。通过分析1307首古今方剂的药性组方规律,认为平性药少为君臣,重在和合,多为佐使,调和辅助[12]。还有学者提出了平性药“伍用寒热、调和辅助,补剂入平、缓复虚损”的观点[13]。

1.2 平性药“体平用偏、双向适用”的药性特征 平性药的药性是一种特殊药性,其特点简单点来说既是“体平用偏”。只有以体平用偏的观点来理解平性药物的药性特征,才可既承认平性药的存在,又为其能起治病效应找到相对合理的解释[14]。通过对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和探讨,有学者首次提出中药寒热平性药模型是“寒性成分+热性成分”的概念,指出平性药是一种具有独特药性特点和配伍规律的中药,任何一味平性药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寒性成分和热性成分相互配伍的天然复方,概括阐述了平性药“体平用偏”、“和合调平”、“双向适用,条件显性”的药性特点[15]。还有学者从古代本草著作、《中华本草》医药书籍、现代各版《中药学》教材等,以及药性科研论文里搜寻依据来对这一学术假说来证明[16]。用例证举隅方式提出平性药多具有寒热双向调节与阴阳双向调节的观点也随之出现[17]。通过对名老中医施今墨先生常用的371对中药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出施今墨先生爱用且常用平性药,更特别注重寒热、升降、气血、收散等药相反相成、双向调节的联系[18]。

1.3 平性药药性的相对性 有学者认为真正的平性药是不存在的,不论从哪个方面去理解和认识,总还是会有偏微温、偏微凉的差异,一药即有一性,有性则必定有偏,之所以谓平性,其实就是其偏性不是特别显著而相对比较平和,因此称为平性之“平”,只能作平和之平来理解,不可作不偏不倚的平正之平来认识[19]。近年来,认为平性药,是指其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其实这些药物也有偏温、偏凉的特点,说其性平是相对来说的,应用在临床中其药性仍没能超出四性的范围[20]。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性平是相对来说的,仍没有超出四性的范围,更提出四气从本质上来说,实际上是寒热二性的观念[21]。

2 药性实验研究

2.1 药理学研究 有学者通过观察平性药桃仁对寒凝血瘀证和瘀热互结证模型大鼠的中医表征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初步探究平性药桃仁的药性特点[22]。通过观察10味平性活血化瘀中药材对寒凝血瘀证和瘀热互结证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特征,进一步探究平性药的药性特点,在改善瘀热互结证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方向,平性药呈现出类似于寒性药的作用机制和特点,在改善寒凝血瘀证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方向,平性药呈现出类似热性药的作用机制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平性药在寒证和热证不相同的条件下,显示出了双向适用的药性特点[23]。通过观察平性药桃仁对寒凝血瘀证和瘀热互结证两种证型大鼠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学者提出平性药桃仁在寒凝血瘀证和瘀热互结证两种不相同的内环境之下,通过对cAMP-PKA信号通路的抑制与加强的双向调节机制,来实现对以上寒、热两种证型的双向适用的观点[24]。通过以上实验研究皆可体现出平性药“体平用偏、双向适用” 的药性特征。

2.2 物质基础研究 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乃是中药之所以能发挥治病防病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很多病症通常伴有微量元素的代谢异常,然而疗效明显的中药往往含有某些机体所需摄取的微量元素。中药中这些元素的含量则与其治病防病的效用有着紧密的联系[25]。无机元素和药性的相关性研究也是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点[26]。自学者提出“药物中各种无机元素含量是决定植物类中药四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的假说之后[27],以监督模式识别方法进一步证实决定中药四性的物质基础之一是中药无机元素的含量高低,中药疗效与微量元素含量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这一观点也被指出[28]。也有学者通过统计分析,进一步认为低钾可能是平性药的元素谱征[25]。

有学者采用模式识别的手段对50味平性药及50味对照非平性药采取了分类研究,通过对识别率的比较分析发现,平性药药性的不明显,本质上可能是因为其本身所含的有效成分更高的分子多样性的作用[29],也可能是人体作为受作用对象并不能同温热寒凉一样那么明显地察觉[30]。有学者认为K、Ca、Mg、Mn、Fe5种元素含量对平性药药性识别影响相对比较明显[31],更提出以支持向量机模型可以较好的区分中药中的平性药和非平性药的观点[32]。之后再次应用支持向量机模型分析探究,认为在14种无机元素里K、Mg元素对平性和非平性药的分类影响最为突出[33]。

2.3 热力学研究 生物热力学是指采用热力学的基本原理阐释生命现象以及和生命现象相关的物理现象[34]。中医的五行与阴阳联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平衡观念、辨证论治等基本观念,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虚之,虚者补之”等中医治则之法,都表现出了热力学定律[34]。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Hess定律建立关系式,并以寒、热、平性中药实验验证得出黄连的四性值为SQ(热焓之差)>0,证明服用黄连会使得机体基础代谢下降,表现出寒的症状;吴茱萸的SQ<0,相反表现出热的症状;甘草SQ接近于0,因此才为平性中药[35]。温性药(红参)和平性药(人参)在抑制大肠杆菌生长代谢的进程当中,增加了代谢热的产出。凉性药(西洋参)在抑制大肠杆菌生长代谢的进程中,减少了代谢热的产出。其中,温性药(红参)对代谢热增加幅度的影响远远明显于平性药(人参)对代谢热的影响[36],可以看出平性药相较于寒热药来说,对机体代谢热的影响非常小。

3 药性的数学及数据分析研究

3.1 基于数据库的数据分析 对于中药药性来说,数据处理有着独特优势,而对于数据处理的数据库挖掘则是相对简便易行的方法。通过药性进行频数分析认为温性药温里散寒、温经通络为主,辅佐以平性药来缓和药性;或以寒凉药清热解毒为主,辅佐以平性药来缓和药性[37]。对1307首方剂的药性组方规律进行两两相关分析和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有学者指出平性药在用药配伍时基本被当成使药使用,常用于虚实夹杂证和虚证,是气虚证、虚证、不寒不热证、寒证等病证的常用药,相比寒热药更适合临床配伍的应用[38]。有学者收取中药466味用Access作为数据库,以VBA作为开发工具,编写程序将数据整理规范,利用Access查询功能,得出了平性药以活血化瘀药、收敛(敛肺涩肠、收敛止血)药为主,提出与苦味药的功效特点相吻合的观点[39]。通过“中药方剂药性数据分析系统”数据库筛选,有学者认为平性药作为主干药(君臣)配伍用于虚证和虚实夹杂证的,基本是甘平之补益药,如党参、人参、山药、枸杞子等[40]。

3.2 基于数学模型的数据分析处理 难以用简单文字特性表达中药药性的关系时,通常会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来处理,而这种方式相比较于传统数据库的挖掘会更加精确,系统适应性也较好。有学者采用了Weka软件进行贝叶斯分析,建立了贝叶斯网络模型,按照数据预处理、属性选择、分类预测的步骤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验证平性活血药“双向适用”的药性特点[41]。以《中华本草》所载8980味中药的四气数据和关联的药物功能索引数据作为数据集,对数据进行建模,将中药四气及功能数据转换至二元空间,建立了Apriori模型,应用关联规则挖掘中算法。有学者发现止咳、消食积2项功能属于平性药的特色,提出具有补肺功能的中药其药性多属“平”的观点[42]。以《神农本草经》的365味中药性味及药效记载为数据源,建立气-味-效三维数据立方体Apriori模型,从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可以看出平性药物效用多为补益,包括了养精神、安魂魄、和五脏、益精气、补中、坚筋骨、强志、肥健不饥和轻身延年等[43]。有学者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依据建立燃烧焓数学模型,认为使得人体整体的能量平衡偏于正值是因为人体在获取热性中药后所得到的能量超过消损的;导致人体整体的能量平衡偏于负值是因为人体在获取寒性中药后所得到的能量不能满足所消损的;人体在获取平性中药之后能量的总体平衡值基本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平性中药包含部分补益性成分,因此导致机体整体的能量总体平衡值表现出小幅度正值变化[44]。还有学者以锰、钴、铬、镍、镁5种元素用含量建立了判别中药四性的数学模型,同时还提出了平性药的药性并非绝对中和,只是相对而言存在偏性的观点[30]。

4 结语

平性药相比于寒性或热性药而言,研究是较少的,而造成这样的局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从研究难度上来分析,平性不同于寒、热两性易于找出关联或者规律;二是有关平性的概念还不是很深刻,仍有少部分学者对“平性”存有异议。从最初的对平性药物质基础研究和文献研究发展到药理学、热力学等多学科的实验研究,可以看出平性药药性的研究发展趋势,而目前最多的研究重点则在数学及数据分析研究上。笔者认为对平性药的研究应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各学科的实验研究,并进行综合数据分析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的大数据模式。

[1]邓家刚.中药平性药药性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

[2]孙冰,邓家刚.论平性药药性在方剂配伍中的体现[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2):1615-1616.

[3]孙启明.李时珍的中药药性“五性”分类法[J].中国药学杂志,1988,23(11):649.

[4]孙启明.析“平不入性说”[J].辽宁中医杂志,1994,21(04):162-163.

[5]张廷模,王建.中药药性“三性”说新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04):1-2.

[6]秦华珍,邓家刚,刘颖,等.平性药与平性药性[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03):201-203.

[7]邓家刚,秦华珍,刘磊,等.中药四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4):3310-3312.

[8]邓家刚,秦华珍,郭宏伟.平性药药性定位及其作用特点的理论探讨[J].广西中医药,2007,30(2):32.

[9]何先元,喻录容,冯婧,等.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中药的资源特点[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1):329-332.

[10]仝小林,刘文科.君臣佐使理论的再理解及其在现代临床处方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08):1969-1970.

[11]汤金波,帅真,许仕杰,等.基于数学思维构建中药“性-效关联”模型[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06):1099-1102.

[12]邓家刚,孙冰,郝二伟,等.基于数据库的平性药组方配伍规律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08):347-349.

[13]孙冰,邓家刚,张作记,等.平性药配伍理论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03):525-527.

[14]邓家刚.试论平性药“体平用偏”的药性特征[J].世界中医药,2007,2(05):302-303.

[15]邓家刚,孙冰,张作记.平性药药性理论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06):483-486.

[16]秦华珍,邓家刚,余腾飞,等.平性中药“体平用偏”学说的提出及其论证[J].中药与临床,2011,2(05):42-43,60.

[17]程衍会.中药双向调节作用举隅[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4):118-119.

[18]孙冰,邓家刚.施今墨对药应用平性药配伍的规律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06):460-463.

[19]孙龙川.真正的平性药并不存在[J].江西中医药,1986,01(02):36-37.

[20]梁惟俊,梁源.从中药性味看辨证核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2):107-108.

[21]韩涛,章健.寒热药性刍议[J].光明中医,2014,29(06):1127-1128.

[22]郝二伟,邓家刚,杜正彩,等.平性药桃仁双向适用药性特征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27(01):56-58.

[23]郝二伟,邓家刚,杜正彩,等.平性活血化瘀药对寒、热2种血瘀证双向适用的实验研究Ⅱ[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04):605-610.

[24]郝二伟,邓家刚,杜正彩,等.平性药桃仁对寒热不同血瘀证大鼠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药材,2013,36(05):780-783.

[25]黎晓敏,贾仁勇,王健,等.中药不同药性与无机元素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08):55-57.

[26]王薇,李峰.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现状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11,26(04):303-305.

[27]管竞环,李恩宽,薛莎,等.植物类中药四性与无机元素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0,5(05):40-43.

[28]胡育筑,郭环娟,王志群,等.中药四性和微量元素含量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2,23(06):348-353.

[29]张亚超,李梦龙,郭延芝,等.平性药有效成分与药性相关性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0,22(01):67-72.

[30]陈和利,冯江,孙龙川,等.100种中药的四性与15种无机元素含量关系的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6,13(04):35-36.

[31]刘进,邓家刚,覃洁萍.应用支持向量机探讨中药无机元素与药性的相关性[J].中药材,2008,31(12):1933-1936.

[32]刘进,文志宁,覃洁萍,等.七种无机元素与中药药性的相关性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9,21(01):81-84.

[33]邓家刚,刘进,覃洁萍,等.20种活血化淤中药中14种无机元素的测定及与药性的相关性[J].华西药学杂志,2009,24(01):70-73.

[34]廖庆文,樊冬丽,肖小河,等.从生物热力学角度探讨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J].中国药房,2006,17(13):1031-1033.

[35]贺福元,邓凯文,黄胜,等.中药四性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实验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09):22-26,33.

[36]余惠旻,肖小河,刘塔斯,等. 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Ⅰ.生晒参和红参药性的微量量热学比较[J]. 中国中药杂志,2002,27(05):76-79.

[37]梅庭芳,阮时宝.俞慎初教授临证用药频数分析[J].福建中医药,2012,43(01):38-40.

[38]孙冰,邓家刚,韩海荣,等.基于1307首方剂的平性药病证配伍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4):218-222.

[39]赖昌生,张蕙缨.苦味中药性能及功效特点分析[J].河南中医,2015,35(01):166-170.

[40]孙冰,邓家刚,韩海荣,等.基于数据库的脏腑病证平性药用药规律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1,34(04):243-246,254.

[41]郝二伟,邓家刚,杜正彩,等.10味平性活血药“双向适用”药效学试验的贝叶斯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07):348-350.

[42]杨雪梅,林端宜,赖新梅,等.挖掘中药功能组合判定四气药性的规律[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0):1624-1626.

[43]金锐,林茜,张冰,等.基于Apriori算法的中药气-味-效三维数据关联规则挖掘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07):794-803.

[44]李启泉,贺福元,罗杰英,等.中药四气燃烧焓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初步实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0(05):624-627,638.

ResearchProgressonMedicinalPropertyofNeutralPropertyDrug

QIU Jipeng FENG Xu*LI Yang SONG Ge CHEN Jin LIN Gengbiao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200, China

The study of the medicinal proper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basic research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the study of the nature of herbal medicine, compared with drugs with cold property and hot property, th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is relatively l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iterature of the study on the neutral property drugs in recent years,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from the aspects of pharmacology, material foundation, thermodynamics and data analysis.

Neutral Property Drug; Medicinal Properties; Research Situation

R961.1

A

1007-8517(2017)17-0040-04

2017-06-27 编辑:梁志庆)

广西“八桂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优势学科建设专项课题资助(编号:ZYX201501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973计划,编号2007CB512602)。

邱骥鹏(1990-),男,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药、民族药的有效成分和质量控制方法。E-mail:qjp142@qq.com

冯旭(1975-),男,教授,硕士生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民族药的有效成分和质量控制方法。E-mail:gxnnfx@gmail.com

猜你喜欢
四性药性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聚焦“四性”新理念,预测2018年化学核心考点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中药零食”怎么吃
人大工作要体现“四性”
一种民机四性指标论证辅助系统设计
培养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能力要注意“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