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保障策略研究

2017-01-17 16:18张帅宋晓欣闫志利
职业教育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影响因素质量

张帅+宋晓欣+闫志利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DEMATEL分析法,调查和分析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等综合影响指数值,确定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原因因素、结果因素,并针对影响中职教育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定位中职教育质量目标、持续加大中职教育投入力度、优化中职生源与师资素质、积极推进中职课程改革、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等保障策略。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保障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2-0005-06

世界比较和国际教育学会(CIES)主席海尼曼(Heyneman)在第八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质量危机目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并引发了人们的种种担忧。与世界各国一样,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也普遍存在着教育质量问题。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教育”),由于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其质量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有关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和保障机制、保障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确认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因素众多。但是,对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尚不够明确,难以确定保障重点并运用到中职教育实践。因此,科学确定中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保障策略,是提升中职教育质量、增强中职教育社会吸引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兴办“人民满意的中职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

一、调查与分析

(一)分析方法及原理

本研究采用DEMATEL(Decision-making and Trial Evaluation Laboratory,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研究法分析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该方法运用图论与矩阵论原理,在深入探究系统各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直接影响矩阵,以此计算出各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以及各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确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重要程度,实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模型运用和实际案例相结合,被学界广泛应用于系统影响因素确定与分析工作。

(二)调查过程及结果

1.确定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基于殷海涛的研究结果实施。殷海涛在初步了解影响中职教育质量因素的基础上,面向河北省唐山市、秦皇岛市10所(每市5所)中职学校312名专任教师进行了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问卷调查,采用李克特(Likert)的5级等级评定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设定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生源与师资、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物质投入、校园文化、社会贡献等7个维度、36项影响因素中,共有22项达到了显著影响程度。

2.建立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

本研究采用DEMATEL分析法,进一步分析了22项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将22项因素分别命名为 a1,…,an(n=22)。其中,物质投入维度3项、社会贡献维度1项、校园文化维度1项、课程与教学维度6项、教育管理维度4项、职业能力培养维度4项、生源与师资维度3项。

本研究在河北省唐山市、秦皇岛市中职学校选择10名国家级骨干教师,在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选择5名专门从事中职教育质量研究的专家,共15人逐一判断某影响因素(ai)对其他21项因素(aj)的直接影响程度(xij)。xij分别用0,1,2,3表示没有影响、影响程度弱、影响程度中等、影响程度很强。若 i=j,则xij=0。视15名专家判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为直接影响程度,依此构建了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X。

3.建立影响因素标准化矩阵及综合影响矩阵

对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X的行元素进行求和,除以最大的行和,得到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标准化矩阵G。计算公式如下:

G=■X

运用公式T=G1+G2+… +Gn= G(I-G)-1,建立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矩阵T(其中,I为单位阵),用于比较各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指数,描述各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程度。

4.确定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指数

为描述各影响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依据矩阵T求得各影响因素所对应的综合影响指数。其中,某因素影响度(Influence Degree,ID)为对应矩阵T中该元素的行和,为该因素对其他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值;被影响度(Influenced Degree,IDD)为对应矩阵T中该元素的列和,为该因素对其他所有影响因素的被影响值;原因度(Reason Degree,RD)为该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之差,体现该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因果逻辑关系。若某因素原因度值大于零,则判定其为原因要素,说明该因素对其他因素影响起主导作用;若原因度值小于零,则判定其为结果要素,说明受其他因素制约;中心度(Centrality Degree,CD)为该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之和,用以描述该因素在整个系统中的重要程度,中心度越大作用越大。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原因度及中心度结果见表1。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影响度分析

由表1可见,各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保障系统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不一。职业能力、生源质量、教师专业素质等3个影响因素的影响度均超过5.0,课程体系、学生综合素质、教学目标、实习实训设备、实操能力、实习实训课、工学结合、专业课、教学设备等9项因素的影响度均超过4.0,创业能力、教职工管理、校园文化、办学经费、教师教学热情、教学管理、德育、文化课等8项影响因素的影响度均超过3.0,学生管理和安全管理两项影响因素影响度均在3.0以下。

2.被影响度分析

由表1可见,各因素被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教学目标、实操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创业能力、专业课、实习实训课等6项因素的被影响度均超过5.0,职业能力、工学结合、教师教学热情、教师专业素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实习实训设备、教学设备、教学管理、教职工管理、课程体系等10项因素的被影响度均超过4.0,德育和安全管理2项因素的被影响度超过3.0,而校园文化、文化课、办学经费、生源质量等4项因素的被影响度均在3.0以下。

3.原因因素分析

DEMATEL分析方法原理表明,如果某一因素的原因度大于0,可确定该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系统中的其他因素有影响,可将其定义为“原因因素”。原因度越大,表示该因素对其他因素施加的影响越大,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越小。由表1可见,在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中,有8项因素的原因度大于0,可确定为原因因素。各原因因素对其他因素施加影响的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生源质量、办学经费、课程体系、校园文化、教师专业素质、实习实训设备、文化课、职业能力。其中,生源质量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大,达到3.10;其次为办学经费,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达到1.36;再次为校园文化、教师专业素质、实习实训设备和文化课程,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均超过0.50,而职业能力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仅为0.36。可见,优秀的生源质量、充足的办学经费、合理的课程设置、向上的校园文化、较高的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更新的实习实训设备、必要的文化课和优秀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中职教育质量之源。

4.结果因素分析

DEMATEL分析方法原理表明,如果某一因素的原因度小于0,可确定该因素受其他因素影响,可将其定义为结果因素。原因度越小,表示该因素对其他因素施加的影响越小,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越大。由表1可见,在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中,有14项因素的原因度小于0,可确定为结果因素。其中,学生管理、创业能力、教师教学热情等3项因素的原因度小于-1.00,表示这些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安全管理、专业课、实操能力、教学管理等4项因素,其原因度小于-0.50,表示这些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居中;其他7项因素原因度也均为负数,说明也受到其他因素影响。

5.中心度分析

中心度表示某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中心度值越大,表示该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关系越紧密,在中职教育质量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越大。由表1可见,学生素质、教学目标、职业能力等3项因素的中心度均大于10,说明这些因素在在中职教育质量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最大。其次为实操能力、实习实训课、教师专业素质、专业课、工学结合、创业能力、课程体系、实习实训设备等8项因素,中心度均大于9。再次为教师教学热情、教学设备等2项因素,中心度均大于8。而教学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德育、生源质量等5项因素,中心度均小于8、大于7。其他4项因素中心度均小于7。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一)总体状况

在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22项因素中,学生职业能力、生源质量、教师专业素质等3个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最大,应作为中职学校提升教育质量关注的重点。教学目标、实操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创业能力、专业课、实习实训课等6项因素被其他因素影响的程度最大,应通过改善其他因素状况实现相应因素的优化。

在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22项因素中,生源质量、办学经费、课程体系、校园文化、教师专业素质、实习实训设备、文化课、职业能力等8项因素为原因因素,其他14项因素为结果因素。中职教育实施主体应高度关注8项原因因素的优化工作,力促其对结果因素产生正向影响。应围绕中心度较大的因素确定工作重点,发挥相关因素“以点带面”功能以及与其他因素的联动效能,共促中职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具体因素

1.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5.14,2.04,7.18和3.10,在22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中依次分别处于第2位、第22位(倒数第1位)、第18位(倒数第5位)和第1位,是影响中职教育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

2.办学经费

事实上,实习实训设备投入也属于办学经费因素范畴。办学经费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3.73,2.37,6.10,1.36,在22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中依次分别处于第16位、第21位(倒数第2位)、第22位(倒数第1位)和第2位,也是影响中职教育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实习实训设备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4.79,4.21,9.00,

0.58,在22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中,依次分别处于第7位、第13位、第11位和第6位,对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3.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4.98,4.04,9.02,0.94,在22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中依次居于第4位、第16位、第10位和第3位,也是影响中职教育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课程体系所包括的文化课因素看,其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3.44(倒数第3位),2.88(第20位),6.32(倒数第2位)和0.56(第7位),应引起中职学校的高度重视。

4.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3.78,2.97,6.75,0.81,在22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中,其影响度居于第15位,被影响度和中心度均居于第19位(倒数第4位),原因度居于第4位。可见,校园文化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与中心度相对其他因素较低,但其原因度依然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职教育质量。

5.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5.03、4.39、9.42、0.64,其原因度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占据第5位,也是影响中职教育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这与民众认知的“名师出高徒”理念一致。

6.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5.19、4.83、10.02、0.36,其原因度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占据第8位。杜凤伟基于用人单位的视角,面向京沪粤冀鲁苏豫晋等8省市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表明,基本职业能力维度方面,用人单位认可度较低的是组织管理能力、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关键职业能力方面,用人单位评价最低的是创新能力、积极上进和统筹规划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方面,用人单位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角色转换等问题也较突出;臧臣基于对口招生高校的视角,以河北省6所对口招生高校为研究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任课教师认为对口招生高校中职生源学生素质多数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三、保障策略

(一)定位中职教育质量目标

定位质量目标对理清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方向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导向作用,是实施质量控制活动和保障活动的前提。中职教育质量目标与教学目标紧密关联,教学目标是质量目标的具体落实和体现。研究结果显示,教学目标在中职教育质量系统中的影响度较高,达到4.81。可见,定位质量目标在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职教育质量目标应是社会各级各类组织以及广大民众对职业教育质量要求的具体反映,是各方利益协商的结果。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对中职教育质量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实施全方位分析,反复权衡。政府及职业教育行政部门将中职教育质量目标定位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强调对社会的贡献;中职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持续增进,顺利实现就业或升学;行业企业则将质量目标定位于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其生产经营需要;中职学校将教育质量目标定位于能够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可见,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中职教育质量目标具有不同的诉求。但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诉求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存在高度的一致性。中职学校作为中职教育的实施主体,要尽力满足各方不同的教育质量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或“发展性素质”。

(二)持续加大中职教育投入力度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表明:2009年至2013年间,我国中职教育投入占教育投入的比例、中职教育财政性经费占普通高中教育财政性经费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因此,从横向比较看,我国中职教育投入状况亟待改善,必须尽快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强化中职教育投入保障,需要遵循政府投入“提级增量”、社会投入“积极引导”的思路。“提级”就是针对目前我国县级政府财力难以保证中职教育运行需求的实际,改中职教育投资“以县为主”为“以市(设区市)为主”,进而增强政府对中职教育发展的保障能力。“增量”就是逐步增加中职教育的投入总量。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2015年底前,依法出台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县级以上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这些政策为促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各地应加强落实力度。同时,应采取有效激励措施,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以及行业企业以各种形式投资中职教育,大力发展“承办制”“股份制”“民办公助”等多种办学体制,通过投资、入股、联营、借款、捐助等多种方式筹集中职教育发展资金。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等现代融资手段,推动一些社会知名度较高、具有影响力的中职教育机构上市,扩大资金有效供给。

(三)优化中职生源与师资素质

研究结果表明,生源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原因度分别为3.10和0.64,均属于原因因素,是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中职生源质量与师资专业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只有不断优化中职生源与师资素质,才能切实保障中职教育质量。

在生源质量方面,目前,我国已将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中职学校招生难以做到优中选优。在这种情况下,唯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才能有效提升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生源质量的优化涉及到多个方面,首先应从小抓起、从早抓起,落实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技术课程及劳动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劳动意识。其次,从改革招生制度入手,改变中职教育是末端教育的现状,积极推进普职沟通,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再次,采用弹性学制,采用远程教育、半工半读、短期培训等形式,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中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在教师专业素质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提升中职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保障我国中职师资队伍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看,我国中职教师专业素质仍存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较差以及“双师型”教师较少且认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中职教育质量。提升中职教师专业素质,需要完善准入制度,拓展教师招录渠道。在要求教师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技能、实际工作经验等要求,要求同时具备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等。同时,借鉴国外经验,根据中职教育专业建设需求,面向社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扩大中职兼职教师比例,增加兼职教师数量,合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此外,要切实加强在岗中职教师的培训工作,规范培训内容,提高师资专业化水平。注重实践教学培训,突出中职师资培训的特色。

(四)积极推进中职课程改革

研究结果表明,课程体系和文化课的原因度分别为0.94和0.56,均属于原因因素,也是影响我国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多数中职学校课程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行业企业极少参与中职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活动,企业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等环节质量也难以得到全面保障。因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中职学校应积极推动中职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此保障中职教育质量。首先,应重构中职教育课程标准,促进中职教育课程与职业岗位需求的适应与衔接。应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中职学校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课程开发专家等各方人员实施通力合作,并充分考虑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以及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区别与联系,重构中职教育课程标准。其次,应重构中职教育课程结构,促进中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适应与衔接。从岗位需求转向职业需求,将课程结构标准化,推动课程内容整合化,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行为等要素为一体的完整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再次,应不断推进先进教学方法,促进中职学校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以及实习车间的融合,逐渐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学科“讲授法”,采用“行动导向法”等教学模式,用项目作载体、任务为驱动、行动为导向,充分体现中职教学的过程性、主体性、差异性、开放性、发展性、情感性等特点。最后,要积极推进中职课程教育共同体建设,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其它相关部门,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中职课程与教学活动,使企业参与中职教育的潜在动机转化为现实动力。

(五)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众多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运行环境的总称,直接影响着中职教育质量。校园文化不仅是物质文化的客观存在,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是推动中职教育质量提升的无穷力量。本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校园文化原因度为0.81,属于原因因素,是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因素。但是,当前部分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制度层面的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中职学校功利意识和娱乐化倾向突出,难以发挥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效果。因此,中职学校应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并逐步形成质量文化,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环境保障。

中职教育质量文化的形成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进行质量责任教育,通过传递国内外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信息,激发广大教师追赶先进水平的内在动力,引导广大中职教师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与学校声誉、生存与发展的紧密联系,进而树立对学校、对学生的负责态度,激发个人的成就感。二是加强经常性的教师专业培训工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职教育质量标准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中职教师必须加强经常性业务培训,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三是强化质量管理教育,使各层次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全面掌握必要的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遵循教育评价赋能理论,只有充分尊重和科学授权于广大中职教师,建立和完善全面质量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广大教师保障中职教育质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在高水平上运行。

(六)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本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职业能力的原因度为0.36,属于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原因因素。因此,可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确定为中职教育质量保障的核心。构建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必须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突出保障重点。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将学生职业能力等同于专业技能水平,认为只要传授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知识、技能即可,或是采用其他教学辅助手段,就能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显然,这些认识均具有片面性。

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是感知过程的情景化。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学习理论知识,获取实际操作技能。目前,教育部推行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可促使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取知识,在企业师傅的亲自带领下,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实际操作获得经验,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二是学习过程的岗位化。中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均是有目的、有步骤的活动,如三年级安排顶岗实习的前提是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并具备了独立操作的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具备了企业员工身份,可有效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三是职业行动的完整化。通过设计“完整的职业行动”这一教学载体,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不仅学会知识与技能本身,而且能够迅速产生知识迁移,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激发其意识形态层面的感知,使其不知不觉地被职业环境所熏陶,实现自身职业能力的持续增进。

参考文献:

[1]黄蓉生,赵伶俐,陈本友.质量与保障:坚守高等教育生命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殷海涛.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基于专任教师调查[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3]杜风伟.基于用人单位评价的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4]藏臣.高等学校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素质比较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

[5]王永保.试析中职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必要性[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2):98-99.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教育影响因素质量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