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诊断学课程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改革与探索

2017-01-18 23:44
中国兽医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诊断学学时兽医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兽医诊断学课程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改革与探索

张华,刘玲玲,沈永恕,皇甫和平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能掌握一个领域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兽医诊断学是兽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不但内容涉及广泛,技术更新也是日新月异,无论理论授课还是临床实践要求都很高,是联系临床兽医实践与兽医产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寄生虫病、兽医传染病等课程的重要桥梁。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兽医诊断学的教学模式,还存留有专科层次教学模式的影子;要适应并满足应用型本科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就必须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医学院临床兽医教研室教师,通过对本学院第一届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兽医诊断学的讲授与实践,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临床实践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1 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整合

应用型本科兽医诊断学课程,授课学时只有56个学时,但教材内容较之以往更为丰富,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传授学生更全面的知识,不但对教师授课的掌控力有较高的要求,对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细化设计与精心安排也是很大的考验。不同于以往按照各个系统进行讲解,本科教学大纲以动物肢体部位为划分依据,分别划分为头颈部检查、胸部检查、腹部检查、四肢检查等,将一般检查的内容如眼、鼻、口腔等并入头颈部检查,心脏、肺脏检查不再单独分开检查,而是并入胸部检查章节;单胃动物和复胃动物的胃、肠检查则放在腹部检查章节进行。根据不同肢体部位依次对相应器官检查、分列讲解,使讲授内容更加明确,知识点的串联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增加了特殊检查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学时,在专科教学安排中,特殊检查只安排2学时,主要介绍兽医临床特殊检查的发展与应用,而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对临床应用广泛的B超检查和X线检查,分别增设2学时,详细讲解其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实践课程里面也分别安排2学时内容教授学生实际操作;理论教学讲解中有所删减的主要是马属动物临床诊断内容,这一调整既符合当前小动物临床的诊疗特点,紧密结合临床发展的时代特点,又体现了课堂讲解与时俱进的要求,极大地满足和契合了实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2 引入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方法

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学生互动参与环节,课堂提问、学生演示、任务驱动法、PBL案例分析法、网络课堂等更多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每堂课前五分钟,以课堂随机提问、自愿回答的方式,将上节课讲授的重点、难点复习巩固,将学生理解偏差、理解不当之处做重新讲解和分析,及时消除课程讲授中的疑难问题,保证教学效果。选择课程中理论难度较小、容易理解的章节,给学生小组演示、试讲的机会,学生小组在教案准备、资料查阅、课件制作中分工合作,对讲授的内容从知识要点、难点到重点一一列出分析、理解,通过课堂演示、试讲,不但亲身体验了教师备课、授课的严谨性,也系统地学习了一项任务的执行与完成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热情,任课教师的全程指导也使得师生关系更加紧密和充满信任。PBL案例分析法是目前临床诊断课程教学中行之有效的辅助手段,讲解中结合临床动物案例分析,不但能轻松理解症状变化,还了解了症状起因和发病过程,更有助于学生积累临床诊断经验。在课堂讲授之外,利用教学网站、网络论坛等多媒体学习渠道,拓展课外甚至校外学习空间,设置教学网站章节作业和试题库,便于学生自我测验,同时利用网络论坛,学生可以自主写出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任课教师则定期对论坛进行点评和更新,此种方式将师生互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面对面延伸到e站链接,从而实现了教学与反馈无缝对接。

3 实践教学改革

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兽医诊断学在实践教学上进行了探索和改革;首先,在实习项目设置上,既有保留,又有调整;保留了经典的临床检查方法和肢体、器官检查内容,有效保证了学生对于临床基本检查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同时增添了B超检查、X线检查等现代医疗诊断技术的项目学时,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熟悉和练习现代化仪器的操作技术;实验室检验中血常规检查、血液生化检查、尿液检查项目操作变动较大,实验室引进全套的全自动血象仪、生化分析仪、尿检仪,将传统的手工配置试剂、操作反应改为仪器操作,项目重心转移到对化验单数据变化的分析上。这种调整既充分满足了本科教学培养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又加强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改革了实践技能考核方法;由以往的以实习报告为主要考核依据,改为项目操作技能考核,在学期进行中、学期期末分别将已实习项目汇总,由学生随机抽取项目单,现场演示操作,以对项目操作的熟练程度、准确性、结果分析为评判标准,记录考核成绩,并作为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备案。改革后的实践考核方式,与课程过程考核相结合,使学生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加强实践技能锻炼。

4 课程考核模式改革

改革之后的课程考核模式更具多样化,成绩组成涵盖了期末考试成绩、期中考试成绩、课堂互动、实践技能考核以及课后作业等多个项目,增加了阶段性教学考核的比重,更加注重教学过程考核,通过“学”中“考”,“考”中“学”,把考试和教学融为一体,不仅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改变了学生平时上课不用心、只在期末前夕恶补的习惯,确保了教学效果的连贯性。在实践教学中,考核不再单单依据一份实习报告,而是对学生实践操作的整个过程进行评分,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每项临床技能练习,例如在讲解反刍动物的四胃检查时,首先要求能准确找出四胃的解剖位置,然后再进行听诊、触诊、叩诊等各项检查,通常很多学生都会在教师讲解、演示完成后,在老师演示的位置直接听诊和检查,而非依照讲解方法自己去确定四胃位置;在增加实践技能考核指标后,每位学生都要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去示范四胃位置的确定方法,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进而做到举一反三。试卷考核的改革主要体现在题型的变化上,在保留传统的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外,增加了临床案例分析的比重和分值,将临床症状变化和治疗方案融入到案例中,学生要根据自己所学和临床检查的要点,切实对临床病例做出分析、判断,这不仅复习、巩固了PBL案例教学的成果,还增强了学生应对临床病例的剖析能力。这些考核模式的改革,顺应和契合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同于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普通本科教育,也有别于以技术应用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技术教育,而是“以行业需求为本位,面向行业设置专业,重视知识的复合性、现实性和应用性,以知识应用、解决问题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1]”,培养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并能创造性地服务社会某一行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大多应用型本科学校都由高职高专转变而来,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改革,都需要在近短的时间内完成过渡和提升,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本院临床兽医教研室的教师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对兽医诊断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期末各项考评结果显示,学生对于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较好,实践技能项目得分率普遍提高,不及格率大大降低。通过对兽医诊断学一门课程的改革探索,我们不但总结了一些可以应用、推广的经验,更拓宽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对接下来的本科专业课程改革也将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1]赵海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4):88-92.

[2]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6):65-70.

[3]王巧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挑战及调整[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18(1):17-20.

[4]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

[5]刘耘.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18-22.

2016-05-30

猜你喜欢
诊断学学时兽医
中国兽医协会第九届兽医大会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我是兽医志愿者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兽医改行搞发明
兽医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