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心颗粒联合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液流变学、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017-01-18 03:37王永年王士兵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24期
关键词:瑞舒伐稳定型炎性

王永年,王士兵

稳心颗粒联合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液流变学、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王永年,王士兵

目的 探讨稳心颗粒联合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液流变学、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2月—2015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1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口服,观察组加用稳心颗粒联合内服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均连续用药6个疗程。对比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监测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时间的改善情况,观察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情况,监测血清炎性因子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更低,持续时间更短(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CRP、IL-6、IL-18、MMP-9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 稳心颗粒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疗效确切,利于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持续时间,其机制与调控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有一定的相关性。

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心颗粒;瑞舒伐他汀;血液流变学;血清炎性因子;胸痹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综合征,其病理生理是在冠状动脉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内皮损伤,斑块破裂,引发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导致不同表现心绞痛。现代医学治疗多采用β受体阻断剂、硝酸酯类、抑制血小板药物,旨在减少心肌耗氧、增加心肌供血以缓解心绞痛,但久用之易引起耐药和副作用[1]。笔者近年来所见病人以气阴两虚、心脉瘀阻之证为多,临床多给予稳心颗粒联合瑞舒伐他汀治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3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45岁~77岁(56.9岁±6.5岁);病程1年~15年(6.2年±1.4年);合并高血脂33例,糖尿病23例,高血压37例,脑血管疾病25例。观察组68例,男39例,女29例;年龄45岁~75岁(57.4岁±6.3岁);病程1年~15年(6.5年±1.5年);合并高血脂31例,糖尿病25例,高血压36例,脑血管疾病23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确诊。病人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头晕,失眠多梦,面色紫暗,舌质紫黯,少苔,有瘀点或瘀斑,脉弱而沉涩,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心脉瘀阻之证。

1.3 纳入标准 病人因心前区疼痛为主诉入院治疗;年龄45岁~80岁,病程>1年;行心电图检查并符合上述有关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心脉瘀阻之证;病人认真阅读、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依从性差;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造血功能障碍、精神病、痴呆;存在药物禁忌证;治疗前3个月内有感染、创伤、手术史的病人。

1.5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抑制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J20120006,AstraZeneca UK limited,英国,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分装每次10 mg,1次/日口服,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用药6个疗程。观察组则加用稳心颗粒(国药准字Z10950026,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开水冲服治疗,1袋/次,3次/日,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均连续用药6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统计心绞痛每周平均发作次数及平均发作时间。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 mL,用血流变分析仪对血液流变进行测定,观察血液微循环的改善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监测血清炎性因子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试剂盒由上海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操作严格按照说明进行。

1.7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评价。显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正常或大致正常,血液流变学及炎性因子各指标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减轻,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明显减轻,心电图检查有所改善,血液流变及炎性因子各指标改善;无效:症状、观察指标无变化,甚至恶化。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9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62,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 例(%)

2.2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有所缓解,观察组更低,持续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s)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 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等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2.4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CRP、IL-6、IL-18、MMP-9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期表现。现代医学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所致的血管腔进行性狭窄、粥样斑块突然破裂等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的重要机制[4]。近年来,临床上多通过血清指标来早期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旨在为治疗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进而改善病人的预后情况[5]。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清中hs-CRP、IL-6、IL-18、MMP-9水平含量显著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病变冠脉数目以及炎症反应程度、氧化应激反应程度相关[6-7]。尤其是血清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炎性反应标志物,参与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性质变化以及血栓形成等过程,其含量越高,病情愈严重,其水平变化是预测心血管疾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8]。在治疗方面,西医主要采取抗血小板凝聚药物、调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瑞舒伐他汀是一种选择性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还原酶抑制剂,近年来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疗效突出[9]。其能够显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并降低新发病变概率,具有降低冠状动脉急性事件的多向性效应[10]。中西医结合论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比单纯的西药治疗效果明显,且副作用较小。

中医学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人以中老年人居多,多因年老体弱,脏腑功能亏虚,精血渐衰,导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心气不足则无力运血,心阳不振则血脉失于温运,致血行痹阻不畅,以成胸痹;加之年老肾精亏损,肾阴亏虚,不能润五脏之阴,则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加重胸痹。因此,临床多表现出气阴两虚、心脉瘀阻之证,血气失和、气机瘀滞,并贯穿于病情发生发展过程始终[11]。因此,临床治疗须重视气血辨证。

稳心颗粒传承了张仲景“炙甘草汤”的组方立意,由党参、黄精、琥珀、三七、甘松等地道中药材的有效成分精制而成。方中党参为君药,重在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养心定悸,动物实验研究证实,党参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调节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泵血功能,增加心输出量[12]。黄精为臣,功可补气养阴,又有健脾,润肺,益肾之效。现代研究认为,黄精多糖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的心肌损伤,减轻炎症反应,修复缺血心肌,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核转录因子-κB(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13]。三七、琥珀为佐,重在活血化瘀、镇静安神;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活血化瘀类中药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用药过程中频率较高,如三七总皂苷,不仅可有效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炎症因子水平,还可扩张血管,有效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保护心肌,达到抗血栓作用[14-15]。另外,琥珀的主要活性成分琥珀酸可通过激活Akt的磷酸化而抑制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所致的坏死和凋亡[16]。甘松为使,功可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动物实验研究认为,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前使用甘松挥发油进行干预能显著减轻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甘松挥发油具有钙通道阻滞剂作用、抑制炎症反应、延长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有关[17]。总之,多药配伍,标本兼治,共奏益气养阴、宁心复脉、定悸安神、活血祛瘀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稳心颗粒具有改善冠心病病人心功能,保护心肌细胞,通脉护心的作用[18]。尤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稳心颗粒能保护心肌细胞,减少自由基,抵抗自由基损害,促进内皮细胞合成NO,保持舒缩冠脉的物质平衡,改善微循环[19]。

稳心颗粒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临床有效率更高,心绞痛发作频率更低,持续时间更短,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血清炎性因子CRP、IL-6、IL-18、MMP-9水平显著降低(P<0.05)。稳心颗粒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疗效确切,其谨守“气阴两虚、心脉瘀阻”的病机特点,标本兼治,攻补兼施,利于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持续时间,其机制与二者药物的有效成分可调控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临床深入研究运用。

[1] 赵勤,杨晓菁,胡锐,等.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成药,2014,36(12):2487.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 295-304.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2.

[4] 李淑玲,朱成朔,刘国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2):210.

[5] Li CR,Wang LM,Gong Z,et al.Expre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neutrophil and mononuclear-phagocyte related genes mRNA in the stable angina pectoris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age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J Geriatr Cardiol,2015,12 (3):279-286.

[6] 陈思,徐革.NT-proBNP、Hcy及hs-CRP水平变化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8):740.

[7] 许涛,刘和俊.血清白介素-18、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血浆纤维蛋白原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医药,2016,20 (2):308-311.

[8] Fong SW,Few LL,See Too WC,et al.Systemic and coronary levels of CRP,MPO,Scd40L and PLGF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BMC Res Notes,2015,148(8):679.

[9] Ridker PM,Pradhan A,Mac Fadyen JG,et al.Cardiovascular benefits and diabetes risks of statin therapy in primary prevention: an analysis from the JUPITER trial[J].Lancet,2012,380(9841): 565-571.

[10] 库德热提·艾比布拉.稳心颗粒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5,30 (8):954.

[11] 张蕴慧.林慧娟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机郁滞证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5,34(6):469.

[12] 钟灵.党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血流动力学和心肌酶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5):966-968.

[13] 李丽,龙子江,黄静,等.黄精多糖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及心肌组织形态的影响[J].中草药,2015,46(18):2750-2754.

[14] 冒慧敏,史大卓.活血化瘀中药调节急性冠脉综合征炎症反应的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1):213-216.

[15] 李丽明,刘若轩,郭洁文,等.三七皂苷R1在急性心肌缺血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J].中药材,2015,38 (9):1908-1910.

[16] 汤喜兰,刘建勋,李澎,等.琥珀酸对原代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1):3742-3745.

[17] 杨涛,叶媛,许美霞,等.不同时点应用甘松挥发油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 (23):1897-1899.

[18] 杨丽玲.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6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4,20(7):113-114.

[19] 王多,刘全.稳心颗粒剂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对心肌细胞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 (10):2820-2821.

(本文编辑王雅洁)

2014年度南通市卫生局青年医学人才科研基金立项课题(No.WQZ2014030)

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江苏海安 226600),E-mail:szhrtyy@163.com

引用信息: 王永年,王士兵.稳心颗粒联合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液流变学、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4):2913-2915.

R541.4 R289.5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24.020

1672-1349(2016)24-2913-03

2016-04-21)

猜你喜欢
瑞舒伐稳定型炎性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老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衰弱评估与预后分析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瑞舒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组织中α-SMA、 TGF-β1表达的影响
蒲参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片治疗中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