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病人中心动脉收缩压、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2017-01-18 03:37任鸿坤奥日瀚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24期
关键词:糖化半胱氨酸收缩压

任鸿坤,奥日瀚

高血压病病人中心动脉收缩压、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任鸿坤,奥日瀚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者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及中心动脉收缩压与同型半胱氨酸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300例入选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将病人分为斑块组和非斑块组,测量CSBP,Hcy水平及HbA1c水平,采集病人检测血糖、血脂、肾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等检验指标,应用统计学方法评定CSBP、Hcy及HbA1c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 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相比较,斑块组CSBP和Hcy水平较非斑块组高 (P<0.05)。两组HbA1c水平无统计学意义。Hcy水平和CSBP水平呈正相关。以颈动脉斑块积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SBP为影响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SBP可以作为预防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狭窄的高危预测指标之一。Hcy可能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非糖尿病高血压病人中HbA1c水平对颈动脉斑块形成无预测意义。Hcy水平和CSBP水平呈正相关。

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斑块;中心动脉压;中心动脉收缩压;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

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导致的颈动脉狭窄及不稳定斑块的破裂脱落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原因[1]。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脂代谢异常、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环境因素、内在多基因调控异常等的作用有关已得到普遍认可 。中心动脉压在病理生理意义上比外周肱动脉血压更有独特的意义,目前已有多个研究通过监测中心动脉压预防颈动脉狭窄。美国的Strong Heart研究提出,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横截面积和斑块积分等在内的颈动脉硬化的各种参数与中心动脉压(GSBP)关系比肱动脉脉压更密切[2]。近年来也有多项研究提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相关,在斑块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3]。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临床上常用的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一个指标,在非糖尿病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轻度升高也可能是引起颈动脉病变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4]。

目前上述三种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但尚未有三者同时作为危险因素的调查报告。本研究对300例入选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按照是否形成颈动脉斑块分为斑块组和非斑块组,对两组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病人300例。入选标准: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排除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受损者、血脂异常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病人。

1.2 方法 300例入选病例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并计算出斑块积分,根据是否有斑块将病人分为斑块组、非斑块组。测量多次中心动脉收缩压取平均值,测量多次外周动脉收缩压取平均值,测病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检测空腹静脉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超敏C反应蛋白。评定中心动脉收缩压、同型半胱氨酸及糖化血红蛋白三者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及中心动脉收缩压与同型半胱氨酸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分类变量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斑块组与非斑块组基线资料比较 斑块组CSBP,Hcy、年龄、高血压病史均较非斑块组明显高。斑块组的HbA1c及性别差异与非斑块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非斑块组与斑块组病人基线情况比较

表2 Hcy与CSBP水平相关性分析

2.3 多因素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斑块积分为因变量,以CSBP、Hcy、HbA1c、年龄、高血压、吸烟、外周收缩压(BP)和性别为自变量纳入有序分类变量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CSBP有统计学意义(P=0.034),表明与轻度相比较,CSBP升高会增加中、重度斑块的发生风险。吸烟史,有统计学意义P=0.030,表明与轻度相比较,吸烟史升高会增加中、重度的发生风险。CSBP和吸烟史是斑块中、重度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4 CSBP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不同CSBP范围内斑块发生率的比较,采用行×列表卡方检验,得,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表明不同CSBP范围内斑块发生率显著不同,随着CSBP的升高,斑块发生率逐渐升高。

表3 不同CSBP范围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的比较 例

3 讨 论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主要受血脂异常、血流动力学异常、环境因素影响和内在基因调控影响。我国2014年国家卫计委的研究证明[5],高血压是导致颈动脉内膜增厚的最主要因素。目前已知高同型半胱氨酸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粥样硬化的促进作用也较明显,加快斑块的形成。此外,糖尿病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梗死的危险因素。ASCOT-BPLA研究[6],对比了氨氯地平与阿替洛尔长期降压治疗预防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致死性冠心病事件的疗效。结果发现阿替洛尔组终末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氨氯地平组。 ASCOT-CAFé研究发现[7],阿替洛尔组与氨氯地平组肱动脉收缩压和脉压的测量结果基本相同,但是中心动脉收缩压和脉压的差别则较大,阿替洛尔组在中心动脉收缩压水平上较氨氯地平组高4.3 mmHg,在脉压水平上高3.0 mmHg。氨氯地平组中心动脉的反射波增强指数(AI)显著低于阿替洛尔组,中心动脉压与复合终点事件显著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和高中心动脉压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那么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耐量异常、高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如何?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高中心动脉压是否相关?为此我们设计了此课题。

本研究以颈动脉斑块积分为因变量,年龄、CSBP及外周BP、Hcy,HbA1c,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CSBP、吸烟史为影响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前国际上中心动脉压的标准值尚未有定论,此次入选研究的300例病人均测量多次中心动脉收缩压取其平均值,与肱动脉收缩压平均值进行比较,发现中心动脉收缩压的平均值较肱动脉收缩压的平均值低(16.49±9.26)mmHg,与O’Rourke等[8]报道一致。在斑块组与非斑块组间进行CSBP比较,斑块组CSBP(143.20±12.98)mmHg,较非斑块组(125.43±11.39)mmHg,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SB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积分呈正相关。因目前国内外研究初步的共识为肱动脉的收缩压一般比中心动脉的收缩压要高,多在(10~15)mmHg 水平,肱动脉高血压的临界值为140/90 mmHg,理想值为120/80 mmHg,故将本次研究中全部300例病人按照CSBP的水平分为CSBP>130 mmHg组,CSBP在(110~130)mmHg范围和CSBP<110 mmHg组,发现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在中心动脉收缩压高于130 mmHg 病人中为80.2%,在(110~130)mmHg中为26.1%,在低于110 mmHg为12.5%,3组间斑块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不同中心动脉收缩压组斑块发生率显著不同,随着中心动脉收缩压的升高,斑块发生率逐渐升高,遗憾的是尚未发现有指南规定中心动脉压,包括中心动脉收缩压、中心舒张压及中心脉压的临床诊断正常值范围[9]。

H型高血压是指高血压病人同时伴有血浆Hcy升高 。我国一项6城市的研究数据显示[10],中国成人高血压病人平均Hcy水平为15 μmol/L,约75%的高血压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浆Hcy水平升高。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高血压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本研究显示结果:斑块组与非斑块组相比、斑块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9.52±7.30)mmol/L明显高于非斑块组(12.50±4.84)mmol/L,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Hcy是一种炎性因子,血浆Hcy水平升高会使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加重[11-12]。动物实验以及临床研究结果表明,Hcy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13]。

作为预测高血压病的最灵敏指标中心动脉压与同型半胱氨酸之间是否有相关性,目前鲜有报道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究竟是随着中心动脉压的升高,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还是随着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中心动脉压升高?故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更大样本的实验来证实这一观点。

有数据显示在糖尿病病人中、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2%,脑卒中发病的危险性增加3.94倍[14]。在非糖尿病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轻度升高也可能是颈动脉病变发生、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6]。在本次研究中,对入选的300例非糖尿病病人(可以是高危人群)进行观察,比较斑块组与非斑块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别,发现斑块组(5.80±0.78)%与非斑块(5.71±0.89)%无统计学意义。在非糖尿病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是否有相关性,还需以后更多的实验研究来证明。

CSBP可以作为预防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狭窄的高危预测指标之一,随着CSBP的升高,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逐渐升高。HCY可能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非糖尿病高血压病人中HbA1c水平对颈动脉斑块形成可能成无预测意义。HCY水平和CSBP水平呈正相关。

积极降血压、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有效地防止颈动脉硬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从而减少脑血管意外发生;中心动脉收缩压对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作用比外周动脉收缩压更强。故对高血压病人进行中心动脉收缩压和同型半胱氨酸的监测,对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 罗光著,黄柳明,王辑胜,等. 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分布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9,21(9):20-22.

[2] 王增城.中心动脉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2年增刊,第14届中国南方国际兰亘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42-43.

[3] Zhang D,Fang P,Jiang X,et al.Severe hyperhomocysteinemia promotes bone marrow-derived and resident inflammatory monocyte differenti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 in LDLr/CBS-deficient mice[J]. Circ Res,2012,111(1): 37-49.

[4] 李斌儒,张兰,丁慧萍,等.非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相关性[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4): 275-277.

[5] 华扬,陶昀璐,李梅,等.中心超声筛查中国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结果的初步分析[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11(12):617-622.

[6] Collier DJ,Poulter NR ,Dahlöf B,et al. Impact of amlodipine-based therapy among older and younger patients in the Anglo-Scandinavian Cardiac Outcomes Trial-Blood Pressure Lowering Arm (ASCOT-BPLA)[J]. J Hypertens ,2011,29 (3) : 583-591.

[7] Williams B,Lacy PS,Thom SM,et al.Differential impact of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drugs on central aortic pressure and clinical outcomes-Principal results of the Conduit Artery Function Evaluation study: the CAFE Study[J].Circulation,2006,113(9):1213-1225.

[8] O’Rourke MF,Nichols WW,Safar ME,et al.Brachial and central arterial pressure[J].Hypertension,2006,48(1):e1.

[9] 杨锋,卢竞前,何亚磊,等.不同中心动脉压测量方法的差异及临床意义[J].吉林医学,2013,33(34):7168-7169.

[10] 李建平,霍勇,刘平,等.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降压、降同型半胱氨酸的疗效和安全性[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9( 6) : 614-618.

[11] Naess H,Nyland H,Idicula T,et al. C-reactive potein and homocysteine predict long-term mortality in young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3,22(8): e435-440.

[12] Alsulaimani S,Gardener H,Elkind MS,et al.Elevated homocysteine and carotid plaque area and densitometry in the Northern Manhattan Study[J]. Stroke,2013,44(2): 457-461.

[13] 刘君,万云高,孙志媛,等.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 116-120.

[14] 李唐瑛,李伟,张旭日,等.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9):1719-1720.

(本文编辑王雅洁)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和浩特 010017),E-mail:1720478469@qq.com

引用信息: 任鸿坤,奥日瀚.高血压病病人中心动脉收缩压、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4):2927-2929.

R544.1 R255.3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24.025

1672-1349(2016)24-2927-03

2015-11-26)

猜你喜欢
糖化半胱氨酸收缩压
糖尿病患者为何要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院外延伸干预模式对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自护行为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应用安琪酿酒曲糖化工艺的研究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