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的用地规划管理

2017-01-19 09:13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7年6期
关键词:耕地用地城乡

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短缺问题越发突出,为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的紧张,在城乡建设中,应合理使用农村居住用地,而这也体现了科学规划和管理城乡建设用地的重要性。为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要求,应对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进行改善,合理规划建设用地,以此提升城乡建设用地的利用率,进而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予以支持。

1.城乡建设发展的前景分析

1.1 发展环境好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作为特殊区域,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经济的纽带,在协调发展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实现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在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建设及发展问题也提上日程。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依靠大城市来带动,而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资源提供保障,城乡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其发展前景不言而喻。

1.2 发展潜力大

人口快速增加和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使得城市发展空间在不断变小,这也导致城市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而这也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为促使城市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引导作用,需要重视对城乡结合区域的发展问题,而这也体现了城乡建设的重要性。在对一个省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判的时候,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不是唯一的评判依据,而是对全省所有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城乡结合区域作为城市与农村的连接纽带,城乡经济的发展状况所占比重极大。基于此,城乡建设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城市土地资源的使用已基本饱和,而城市要想继续发展,则需要向外扩张,因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的城乡结合区域的闲置土地资源正是城市发展所迫切需要的资源,这也体现了城乡结合区域的发展潜力。在城市化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城乡区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城乡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问题分析

2.1 土地规划不合理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为满足城市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迫切需求,在没有对城乡区域用地作出合理规划前,城乡区域已有大量土地被使用。随着城乡区域的发展,用地规划不合理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不仅会导致城乡区域发展受到限制,也会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率被降低。从大部分农村发展现状来看,农村土地资源还处于无序开发状态,对土地的使用没有规划可言。从经济特征角度来看,虽然与城市经济发展特征相比,农村经济发展特征有一定的区别,对空间布局的要求和城市布局也不相同,然而这种无序土地资源开发方式仍然与我国经济发展要求不符,会导致土地资源无法得到合理使用,进而使得土地资源紧缺更为突出,对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会造成很大影响。

2.2 缺乏科学管理

从国家发展角度而言,为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物权法》中,土地所有权问题得到了明确,对于个人土地而言,农民掌握着这类土地的所有权,其可将这类土地自由的转让、抵押,或是用以继承。然而,对于集体用地而言,因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明确,对于这类土地的转让或抵押没有相应的流程予以支持。此外,在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中,因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予以支持,导致城乡建设用地的规划和使用缺乏科学管理,致使土地乱开发现象较为严重,进而会对城乡发展造成影响。

3.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模式分析

3.1 统一规划城市发展与土地开发

在城乡建设过程中,为确保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并据此为城乡发展予以支持,应对城市发展和土地开发进行统一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进行协调,依据城乡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对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规划,以便确保在城乡建设中,建设用地能够得到最合理的使用。对于城乡发展中建设用地规划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应予以及时调整,以便保证城乡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过程中,在保护耕地与生态坏境的基础上,应依据建设用地的规模,对该区域的发展方向进行明确,以便保障建设用地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的科学性、适宜性。从规划水平、监管力度等方面来看,不同层级的规划和监管部门在能力上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为更好地协调城乡建设用地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之间的关系,应建立统一的规划标准,以便为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实施提供保障。

3.2 构建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监督机制

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城乡建设的水平,与城乡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在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规划管理时,不仅建设用地规划管理部门要参与其中,其他各部门也应对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予以支持,也要积极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城乡建设用地规划及城乡建设的实际执行部门是政府规划部门,而为了避免规划部门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出现较大的错误,应建立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监督机制,以此对城乡建设用地的规划予以监管。同时,规划部门也应主动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对其工作的监督,以保证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的科学性和适宜性。上级政府部门对于下述规划部门的管理问题,应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及政务公开制度,这不仅方便其对下述规划部门进行监管,也便于广大人民群众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情况。

4.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策略分析

4.1 建立完善的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体制

在城乡发展建设中,为加强对城乡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应建立完善的土地规划管理制度,并依此对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据此提升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科学性,以便为城乡发展予以保障,而这也是发展城乡经济的重要基础。对于城乡建设用地的使用问题,应依据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体制,以法制化方式对城乡地区建筑用地的使用进行规范,以此提升城乡建设用地的利用率。同时,针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应制定相应的土地流转制度,用以对农村土地的流转进行规范,确保农村土地流转有明确的流程可以参考,以此保障农民的利益,确保农村经济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

4.2 优化建设用地结构

为保障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在推动城乡发展的时候,应依据“非均衡发展”原则,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和严格管理,并对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进行合理优化,确保城乡发展中较为重要的建设工程或城乡重点发展区域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能够得到优先满足,进而保障城乡区域的快速发展。基于此,在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中,应建立适宜的城镇与村镇体系,以此保障建设用地结构的优化,明确城乡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之间的关系,即在增加城乡建设用地的同时,适当减少农村居住点,进而达到协调城市与农村发展的目的。

4.3 重视对耕地的保护

在城乡建设中,为避免出现耕地不合法占用问题的出现,应重视对耕地的保护,依据《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的相关要求,建立健全的耕地与农田保护责任制度,以法制化方式对耕地占用问题进行管理,对建设占用耕地或基本农田的规模进行严格控制,明确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以便对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发展进行协调。为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利益,确保被占用的耕地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偿,应制定相应的耕地征用高税制度,并对耕地征用补偿标准进行提升,依据先补后占原则,对所需占用的耕地规模进行明确,并先予以补偿,再使用所占用耕地,以便在城乡发展过程中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4.4 加强对城乡土地利用调控

为推动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应以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为目标,对城乡土地进行科学调控,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将农村在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和城镇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进行结合,取长补短,以此实现对城镇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创造合作双赢的局面,以便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是实现城镇和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对于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应予以重视,在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规划管理及监督机制或制度,以此加强对城乡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进而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耕地用地城乡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