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卓越中医计划为契机深化中医本科专业课程考试改革

2017-01-20 15:42计小清赵印涛刘岩郭建恩孔令娟高占华辛思源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35期
关键词:考试考核改革

计小清,赵印涛,刘岩,郭建恩,孔令娟,高占华,辛思源

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2015年,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的通知》(教高函[2015]3号)[1],承德医学院入选“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承担5年制中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此项计划的实施,首先要求深化课程的考试改革。

1 考试改革必要性

“卓越医生”的培养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突出“一个中心,两个重点”的改革方案,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为重点[2],目前,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针对本科生的校内课程考核方式仍然沿用传统的一考定终身、谁讲课谁出题、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模式,直接的后果就是一些学生在校理论成绩很优秀,但到了临床根本不会看病,无法胜任临床医生的岗位工作,原有考核方式失去了通过考试保证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深化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2 考试改革思路

以培养卓越医生(中医)为目标,调研近5年该校中医本科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情况、用人单位对该校中医本科毕业生岗位胜任力的评价情况及参加临床工作的该校中医本科毕业生对校内考核模式的意见;组织该校专家及在校本科生座谈,了解专家及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模式的意见和建议。获得信息反馈后,分析现行本科校内课程考试弊端,按照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标准,改革校内课程考核模式,发挥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作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5年制中医专业人才知识应用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3 考试改革内容和举措

3.1 中医学专业(五年制)考试大纲的修订

借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要求重新修订考试大纲,包括《中医本科课程考试大纲》和《中医本科毕业技能考试大纲》。《中医本科课程考试大纲》重点考核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等情况,从而判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教师的教学效果。《中医本科毕业技能考试大纲》重点考核毕业前学生中医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判定毕业生是否具备中医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

3.2 中医本科课程考核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各教研室负责制定所属课程的具体考核方案,包括考核范围、考核方式、命题要求、成绩评定标准、各类形式考核所占比例等做出明确要求。每门课程的考核方案,经教研室主任、系部主任审查后上报学校教务处审批备案执行。

3.3 考试方法的改革

3.3.1 考试题库系统的建立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主干课程和重点课程加强题库建设,建立医学考试计算机题库智能组卷,自动阅卷系统,该考试系统的建立,既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及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客观、规范、标准化的重要考核手段。也是实行教考分离,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系统的自动组题,提高了考试的信度[3]。

3.3.2 中医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中医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主要是检测本科学生临床决策思维能力和处理患者问题能力的临床技能考试。该院教师自行研发的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系统实施的是动态的、人机交互的临床诊疗全过程的情景模拟。考试一开始,计算机屏幕上提供患者病情简介和来诊时的病例信息,考试学生以文本形式输入医嘱,随着计算机反馈的信息,考试者进一步决定进行诊断学检查的项目、采用哪种治疗措施以及如何监控患者的病情。随着病例模拟时间的不断推进,患者的病情根据疾病自身和考试者的干预不断的发生变化,直至病例结束。此种考试的评分方案由病例编写专家组拟定,计算机记录考生管理患者的每个步骤,并为其打分[4-5]。

3.4 考试内容的改革

改变单一的知识继承性考试,转向知识、能力、技能、素质并重的考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强调中医、西医常见病证以及中医辨证论治能力和中医技术操作技能测试。

3.4.1 强调过程考核、完善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实施实习准入考核 各教研室根据课程特点,将各种评价结果按一定比例纳入课程总成绩(不做硬性要求)。常规的比例为: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答辩、试验报告、出勤、学习态度)不超过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由理论考试和实践性考核两部分构成的课程,后者应占总成绩的10%~30%,个别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适度加大实践性考核成绩的比例。本科学生进入实习医院前统一进行中医综合理论考试,成绩合格者进入实习医院实习。

3.4.2 实行毕业实习成绩、毕业理论考试成绩、毕业技能考核成绩、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相结合的毕业考核方式整个毕业考试分为4部分:第1部分为毕业实习成绩:实习考核手册临床技能评审成绩占50%;内外妇儿病例成绩占20%;出科理论考试占30%。第2部分为毕业理论考试:试卷总分100分,包括中医诊断学(占20%)、中医基础理论(占20%)、中医内科学(占30%)、中医妇科学(占30%)。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部分为临床技能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SCE),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科标准化病人临床接诊、针灸基本操作、中药辨识、化验单、心电图、X光片判读等多站式考核。 第4部分为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学生在实习期间需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及毕业设计(科研申请书的设计),并提交相应的文献综述(2 000~3 000字)一篇。对所提交的毕业设计,学院组织专家按毕业论文(设计)评审标准及有关规定要求进行考核,毕业设计查重率不能超过30%,对于成绩不及格者不予毕业。

3.5 完善考试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考试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科学习做出科学的、全面的、全程的评价。强调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形式有:测试(随堂提问、随堂测验、章节试题自测、实验操作考核、课内和课后作业评判等)、观察记录(课程学习的观察记录,包括学生在学习中的纪律和态度等表现、实习观察考核、实验诊疗操作、实习内容随机检查等)、查阅实习手册(查阅学生实验或实习报告及实习记录的完成情况、查阅实习手册中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等)、其他(师生座谈、学生专题讨论、学生互评、问卷调查等)。终结性评价考核形式一般包括笔试(开卷、闭卷、开卷和闭卷结合)、口试、课程论文、书面作业、实际操作等。

3.6 考试分析与反馈机制的建立

课程考核结束后,组织教师对课程考试的学生成绩、试题质量进行系统分析,并建立个性化和结构性考试结果反馈制度。考试分析包括整体情况、考试信度与效度、试题难度和区分度,以及问题分析等。个性化反馈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反馈和指导,结构性反馈指对考核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反馈和指导。

4 考试改革结果

通过一系列中医本科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不仅对教学起到了反馈、调节、评价和促进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临床思辨和诊疗能力,同时也带动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实施,使教、学双方均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6],发挥了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作用,提高了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近3年,该校中医本科毕业生国家执业中医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全国排名均在前5名之内。但是,“卓越中医培养计划”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目前考试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今后将继续努力,不断研究、改革和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中医临床实用型人才。

[1]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的通知》(教高函[2015]3号).

[2]郑洁,刘雨清.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病理学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4,23(6):557-559.

[3]胡一梅,郭静,卢军,等.论医学考试改革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S1):13-14.

[4]高茵茵,初明峰,孙宝志,等.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评分方法的研究概述[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2):1120-1121.

[5]秦鹏,高茵茵,郝明,等.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的效标-关联效度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2):1260-1262.

[6]闫云辉,倪天军,刘林霞,等.基于卓越医生培养的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0):803-805.

猜你喜欢
考试考核改革
内部考核
改革之路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