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2017-01-22 19:56刘静鲍亚杰邱明琦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7年9期
关键词:企业

刘静,鲍亚杰,邱明琦

(山东省再生资源协会,山东济南250014)

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刘静,鲍亚杰,邱明琦

(山东省再生资源协会,山东济南250014)

随着汽车报废量的逐年快速增长,规范地回收拆解报废汽车,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经济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对影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诸多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引起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共同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向着产业化经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方向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报废汽车;回收拆解;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汽车产销量和社会保有量迅速增长。与此同时,报废车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报废汽车作为再生资源领域的重要类别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具备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前景广阔基础上,我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产业发展。梳理这些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管理职权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目前,商务、环保、工信、公安、工商、税务等多个政府部门,都对报废车行业行使不同内容的管理权。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直接或间接对行业与企业进行管理。有些职责交叉重复,有些没有具体明确,相互职能衔接不够,上下条块管理脱节。这种现状,致使部门间协调配合不够,缺乏完整、统一、及时、连贯的工作措施和配套的扶持政策,企业办事多头审批,工作效率不高。导致报废车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和产业化经营滞后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步伐。

1.2 法制化和标准化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政府主管部门对报废车行业进行管理的法规和技术标准,主要是《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国务院第307号令)、《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商务部令2012第12号)、《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保总局公告2006第9号)、《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GB22218-2008)、《报废机动车拆解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348-2007)和一些有关的规范性文件。与发达国家和报废车行业发展需求相比,现有的这些法规和技术标准从总体上看,存在着法律层次低、数量少、不配套、专业性不强、未能形成体系、宣传程度不够、执法力度不大等方面问题。导致产品质量、经营秩序、产业发展和监督管理缺少法规依据和技术标准依据,监管执法难度大,缺乏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

1.3 行业产业化规模和组织化程度较低

我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和社会保有量第二大国,目前汽车年报废量约为700万辆,3~5年进入报废高峰期后,年报废量将达到1 200~1 600万辆,且以年均10%~15%的速度持续递增。但从现有企业数量看,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回收拆解资质的报废车企业仅为670多家。与美国的1.2万家、日本的5 100余家、德国的1 000余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2015年全年,在有黄标车补贴政策的背景下,全国累计回收机动车187.4万辆,占机动车保有量的1.09%,回收率不到登记注销车辆的10%。美国年回收报废汽车1 400万辆,回收率达到95%;日本年回收440万辆,回收率达到80%;德国年回收300万辆,回收率接近100%,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

1.4 行业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陈旧

目前,我国报废车行业总体内部结构,基本上呈“小、散、弱”状态。大部分回收拆解企业规模较小,许多是之前从事“收旧初加工、一买一卖”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从业人员多为业务、技术水平较低的农民工和临时工,汽车专业技术人员偏少;拆解方式粗放、程序简单,机械设备配备少,拆解过程许多操作靠手工完成;一些企业采取的是家族式、作坊式的管理模式,缺乏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经营模式停留在回收报废车后靠销售拆解材料获利的低挡阶段,经营链条短,品种较单一;融资渠道狭窄,缺乏资金实力搞好日常经营和扩展经营规模;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开发和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企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装备应用水平低,分拣精细化、专业化能力差,大部分拆解材料质量不高、附加值低;资源浪费和环境二次污染问题严重。行业与企业经营亟待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1.5 从业人员队伍素质不适应现实要求

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现有从业人员大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行业社会地位不高、工作环境艰苦,普通高校与职业大专院校缺乏相应专业的现状,导致难以引进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加入。队伍老化、后继无人现象普遍。对在职从业人员长期缺乏有组织的学习和培训,相当部分从业人员法制观念和环保意识淡薄,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落后,大多数人仅靠实践中掌握的有限知识和技能从事报废车回收拆解活动。队伍的整体素质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1.6 市场不景气经营面临着很多困难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了转变发展方式,国家采取措施调整经济结构、压缩过剩产能、力促可持续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由于报废车行业拆解后销售的材料大多与产能过剩的行业有密切联系,加上其他的一些自身因素,导致业务经营量价齐跌和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何时能摆脱面临的困境,现在还未看到明显的迹象。目前,贯彻落实新《环保法》,各级环保部门开展了系列环保督查活动,由于报废车回收企业在这方面历史欠账较多,一些企业被责令关门停业整顿,行业发展和企业经营又面临着新的环保考验。

1.7 税负过重企业难以生存

国家从2011年1月1日起取消了再生资源回收环节税收优惠政策至今,由于报废车回收企业从报废车主手中无法取得增值税进项抵扣发票,因而在销售拆解材料时,必须全额缴纳17%的增值税和以增值税为基数的地方税,导致价内税负高达16.90%,大大高于全国多数行业3%的平均税负。这种现状在当前经济下行、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一是致使报废车企业举步维艰,经营规模不断萎缩;二是行业偷税行为较以往更普遍,国家税收流失严重;三是加大了再生资源利用成本,影响了利废环节使用报废车拆解材料生产的积极性。

1.8 市场秩序不规范

由于管理职权分散和缺少法规依据对行业进行有效管理,现有报废车资质企业利用垄断地位压价收购,受报废车经营比其他再生资源经营相对获利较高诱使等原因,导致大部分报废车流入非法回收拆解渠道。大量出现的地下拆车厂钻政策管理的漏洞,抬高价格,与正规回收厂家争抢货源,地下拆车活动日益猖獗,屡禁不止。报废车回收拆解市场秩序较为混乱,违规回收、违法拆解、偷逃税费、资源浪费、二次污染等方面的问题时有发生。

以上这些主要问题,影响报废车回收体系建设的正常进行,阻碍报废车产业健康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和地方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2 解决问题的对策探讨

2.1 健全报废车回收法规和技术标准管理制度

国家和地方应在进一步贯彻落实报废车现行法规与技术标准基础上,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围绕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细化立法和技术标准,使之加快形成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应制定各级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参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模式,本着宽进严管零容忍的原则,设立报废车回收处理基金,补贴具备资质的正规企业,确保他们按照资源循环利用和环保要求回收拆解报废车。政府及主管部门应统筹各方,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研究制定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财政、信贷、税收、土地、环保、工商、治安等方面优惠政策,对行业给予扶持,尽快把报废车回收体系建设与行业发展纳入法制化和标准化管理轨道。

2.2 加强行业调研统计

针对报废车行业现状,科学设定统计口径,力争将报废车各类数据采集和分析列入法定调查统计制度。在相关部门信息联网互通的基础上,定期调查统计报废车资源状况,形成分地区、分品种统计报表和行业发展报告。为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掌握全局、科学决策、实施动态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2.3 适度增加报废车回收企业数量

本着稳步推进的原则,根据各地机动车社会保有量和报废量,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改变现有少数报废车企业的垄断地位,在同一行政区域内逐年增加企业数量,鼓励相互之间开展适度竞争,以经济手段促进市场秩序规范,提高报废车回收率,提高行业与企业技术、设备、管理和运营水平。同时,按照法规、技术标准要求,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一方面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不得进入,一方面达不到要求的现有企业退出。打造与报废车数量相适应的企业群体和产业规模。

2.4 构建报废车现代回收网络

针对目前正规报废车回收拆解企业收车难的问题,按照现行管理体制下报废车不同来源,在所属区县建立覆盖城乡、互联互通、运转顺畅的回收站点,鼓励企业采纳灵活多样的回收方式创新经营业态,构建与报废车主稳定的回收关系,打造报废车应收尽收聚集渠道,切实扭转收车难的困难局面。

2.5 培育报废汽车回收拆解骨干企业

在下步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情况下,强化政策扶持力度,选择回收网络健全、产业规模较大、研发能力较强、技术装备先进、经营管理规范的报废车重点回收拆解企业给予扶持,鼓励引导骨干企业大规模、现代化回收拆解报废车,利用拆解材料生产再生产品,开展零部件再制造,形成规模经营上建回收网络、中联物流、下接利废产业的经营链,带动报废车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6 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行业的应用水平

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在行业内推行“互联网+报废车回收”计划,形成以信息化为创新要素的行业发展新形态。支持企业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提高管控效果。鼓励企业以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要求,从报废车回收拆解到回用件与拆解材料销售,向网络化市场转型。

2.7 加强报废车回收拆解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推广

以科技为先导,注重开展经济技术交流和推动产学研用结合。政府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组织机动车制造企业、回收拆解企业、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经常性地开展经济技术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同行业在经营管理、产业规划、行业标准、网络建设、运作模式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不断开阔视野和更新思路,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并加以实际运用。加大报废车产业科技创新力度,强化报废车回收拆解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发推广,全面提升行业和企业报废车回收拆解的运营水平。

2.8 注重报废车回收拆解人才队伍建设

以在职教育、全日制和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等多种途径,为报废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对在岗从业人员,要倡导“工匠精神”,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革新创造活动,组织他们分期分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不断提升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适应行业发展要求。要采取激励措施,引进社会人才和在校学生不断充实队伍,建设适应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技艺精湛、作风过硬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2.9 规范报废车行业运营秩序

针对目前存在的违规回收、违法拆解、收脏销赃、偷逃税费、二次污染等突出问题,制定规范行业秩序的政策措施,综合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手段,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强化行业的行政管理和自律管理,通过持续的治理整顿规范经营行为,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报废车回收秩序和市场环境。

2.10 引导报废车行业运营向着高层次发展

根据世界汽车制造业发展趋势和对当前国内报废车行业现状分析,我国今后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发展应从以下若干方面提高运营水平:一是以提高报废车零部件再制造利用率和保护环境为目的,完善法规,调整产业布局,做好报废车回收行业的改革、改组和整合工作。二是建立集分散回收、专业拆解与集中破碎分离,相关下游产业和企业综合利用的运营体系。在经济发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依托现有的报废车回收拆解企业,打破行业、行政区划和所有制的界限,通过业内外资源、技术、资金和人才的合理流动组合,实行科学化管理,建立规范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年拆解能力在万辆以上的报废车回收拆解企业集团。集团内设若干个连锁回收站即回收网络、拆解基地、破碎中心和再制造部门。如此可以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和行业实际,细化零部件拆解工序,尽可能减少破碎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同时建立拆解物销售渠道及体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三是加强科学管理和科技投入,引入多元化投资渠道,探讨机动车制造企业与报废车回收拆解企业的联合,成立专业的报废车回收与拆解中心。通过研制、开发及引进报废车拆解与回收生产线,形成专业化加工基地,大批量地进行报废车处理,保证报废车回收、拆解、材料利用一体化。四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依托机动车制造业的技术力量和检测手段,建立专门的报废车拆解与回收试验研究中心。在拆解报废车过程中,对已定型产品的设计缺陷进行研究,及时建议机动车生产厂家改进设计,以提高机动车性能,消除事故隐患。研究如何保证报废车拆解后的零部件通过再制造工艺,在质量和性能上可替代新产品零部件。五是组织力量研究报废车的快速拆解技术,各种零部件和油液的有效回收技术,便于机动车回收与拆解的设计技术等。以降低拆解成本,提高报废车材料的回收利用率,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全面促进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健康、有序、稳定、协调发展。

Abstract:Along with the fast growth of the amount of scrapped automobiles in recent years,normatively recycling and dismantling of scrapped automobiles become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for the resource recycling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and it is also the approach to realize the green,low-carbon society and circular economy.So it is significant to find the problems which imped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and put forward relative countermeasures to draw attention from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enterprises and society,so as to push the scrapped automobile recycling and dismantling industry to the path of industrialization,resource-recycling and harmlessness.

Keywords:scrapped automobile;recycling and dismantling;problem;countermeasur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crapped automobile recycling and dismantling industry

LIU Jing,BAO Yajie,QIU Mingqi
(Shandong Resource Recycling Association,Jinan 250014,China)

X734.2

A

1674-0912(2017)09-0024-04

2017-07-11)

刘静(1985-),女,山东菏泽人,大专学历,废旧物资加工工高级技师。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