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远程授权模式优势、风险与防控建议

2017-01-23 18:04何鑫
财经界·学术版 2016年21期
关键词:风险优势

何鑫

摘要:远程授权模式是现代银行建设流程银行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集约运营,助力网点转型的必由之路。在国内各银行纷纷实施或计划实施远程授权模式的当下,本文结合相关实践,分析了远程授权模式的优势、风险点,并据以提出了规避风险、发挥远程授权模式优势的建议。

关键词:远程授权 优势 风险 防控建议

银行远程授权是指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在不改变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交易完整性的前提下,将网点柜员需要授权的交易画面,业务凭证影像、身份证件影像、客户头像或视/音频实时传输至后台集中授权中心授权人员的终端,由后台授权人员在自己方终端上审核并完成授权的一种柜台运行模式。银行实施远程集中授权,建设集中、高效、安全的业务授权中心,是改变以网点为基础的分散式授权布局,统筹配置运营资源,实现授权集约运营、风险集中控制、业务流程优化、网点功能转型的必然选择;是银行建设流程银行式的运营模式的重要体现。据不完全了解,目前我国各层级的银行,无论是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甚至是信用社等,主流均已实施或计划推动远程授权。

一、远程授权模式的优势

(一)有效保障网点授权的独立性

相较于传统的网点现场授权模式下上级业务管理部门仅负责制度制订、业务指导,对网点授权的人员管理、业务管理缺乏其他有效抓手进而导致授权可能流于形式、授权人员与柜员串通等问题而言,远程授权模式有效保障了授权人员的独立性。该该模式下,授权中心人员与网点柜员分数不同的管理机构,彼此权责完全独立、差错区别统计,行政上保障了授权履职的独立性、权威性、超脱性,并结合授权任务的随机分配规则、多人复核规则等系统规则,大幅降低了授权人员与网点柜员串通概率,以及受网点管理人员行政命令而违规操作的可能性,保障了银行独立授权制度的执行。

(二)有效规范授权标准的一致性

较传统模式下的层层转训、自我总结的现场授权标准规范模式而言,远程集中授权模式下,后台授权中心一方面,通过事前统一的培训教材、集中现场培训、案例学习与研讨、特殊业务规范化等手段,保障了授权人员对授权制度、操作标准理解的完全一致性;另一方面,通过在岗咨询、事后差错点评与分享等手段,实现了对授权执行差错的实时共享及规范,利于授权人员实时纠正对制度的错误理解及误操作,有力保证了授权标准执行的一致性。

(三)有效挖掘授权风险案例的价值

远程授权模式下,不仅实现了授权操作的集中,而且实现了授权风险案例资讯的集中,集中授权中心通过对风险案例的动态追踪、实时分析、全面总结并全行发布风险预警与提示,一方面,利于更好的挖掘风险案例的潜在价值,更好的开展日常授权工作,提升全行风险防范能力;另一方面,授权案例数据的集中分析,利于反思现有风控流程、风控手段的漏洞,进而有助于从源头上整改、堵截潜在风险。

(四)有效释放全流程的授权人力

远程授权模型下,一方面,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业务运转模式,结合系统的自动控制校验功能,以及授权人员的重复操作实践,可授权提高后台处理中心的授权人均产能。据了解,目前有银行后台授权人员的峰值授权产能高达日均近800笔,是现场授权人均产能的5-8倍;另一方面,远程授权释放了网点现场授权人员的授权工作量,节约了现场授权人员在多个服务区来回奔波人力浪费、授权切换等待浪费。远程与现场间的一增一减,有效释放了全流程的授权人力。

(五)有力保障了授权风险的控制

远程授权模式下,远程授权人员的独立职责、独立操作,保障了统一标准的执行。而授权风险案例的实时挖掘,则提高了风险预警与防范能力;另一方面,远程授权模式下,也释放了网点现场授权人员的人力,使之能够投入相对充裕的时间运用到现场管理、内控管理、业务运行监控等方面,进而强化了现场的风险管控水平,保障并提升了全流程的整体风险控制水平与能力。

二、远程授权模式的风险

(一)业务真实性风险增大

远程授权模式下,远程授权人员仅凭网点柜员扫描的客户申请影像资料、证件影像资料等,并结合相关制度判断业务该项业务是否合规,并据以操作。较现场授权模式下,现场授权人员可通过与客户的现场见证、实时沟通、证照再次核实、意愿再次核定等辅助判断业务真实性而言,远程授权人员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业务真实性的识别能力下降。对业务真实性的防范,更多的依靠网点柜员的自身尽职履责。

(二)现场辅助审核风险增大

现场辅助审核是规避业务真实性风险的一项应对举措,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针对需要现场人员辅助审核并加盖个人印鉴或网点印章的授权业务,一方面,存在网点辅助人员对远程授权人员依赖度过高,部分人员只签章不审核或将签章交由他人代为审核,或者审核流于形式等现象。另一方面,也因现场辅助人员相对较少授权业务,存在对制度的错误理解、制度更新不及时等现象,直接参照既往模式审核,导致现场审核的风险点被遗漏。

(三)服务体验风险增加

远程授权模式下,在业务层面,因网点不定期有非标准特殊业务发生,而类似要么存在制度的漏洞,要么客户确实难以即时补充,而这类传统现场模式下网点自行把握的业务,在远程模式下新增了系列内部审批、资料候补等流程,影响了紧急业务的服务体验;而在柜员操作层面,则因集中操作授权后授权人员与柜员间对同一业务掌握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的授权误操作,以及为提高整体授权质量、效率而新增的对柜员质效要求、差错认定,对远程授权人员的产能、效率、差错等考核,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远程与现场间的差异立场,增加了双方的立场认知风险及协同难度。

三、远程授权模式下的风险防控建议

鉴于银行远程授权模式较传统现场授权模式既有优势,且存风险。强化远程授权模式下的风险防控,以进一步创造远程授权模式价值,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采取举措。

(一)强化全员的风险意识

无知则无畏,虽然远程授权模式有效实现了柜面操作与授权的物理隔离、任务随机,但是现场模式中的柜员操作风险(操作差错)概率并未改变、业务真实性风险却在增大。鉴此,应该持续强化全流程涉及人员的风险意识,通过培训、案例剖析、经验分享、剩余风险评估等不同形式,强化柜员、现场辅助人员、授权人员及运营管理人员的风险认知,牢固其尽职履责、风险自担的主体责任意识,从思想上防范于未然、降低违规的潜在概率。

(二)强化授权标准及案例更新与共享

要建立健全授权制度、操作流程、风险案例的实时更新平台,保障制度修订、产品推新、流程变革、新型案例等信息,能够及时的传导给远程授权全流程的全体人员。同时,该平台应能够支持智能检索,满足全员自助快速检索、调阅的需要,提高授权标准及案例更新的全员可获取性及统一标准的覆盖率,提升全员的授权理论水平、制度水平及潜在风险案例应对能力,从理论储备上提升素养、减少因不知情而导致的误操作可能。

(三)运用全新技术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在对客层面,要引入并运用人脸识别、指纹验证、声纹验证、虹膜识别、指静脉识别、电子签名验证等新型的客户身份识别、确认手段,以作为传统证件+密码验证的有效完善,提高业务真实性风险的识别、防范能力及违规成本;在内部控制层面,要持续强化系统的验证与完善,实现系统的可追踪、防篡改,异常自动提示。特别是要将线下审批转变为线上化、全程留痕,且要改变传统的账号+密码的审批模式,在审批环节引入指纹验证、人脸识别等新手段,提高审批效率及控制水平;在综合分析层面,要引入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将风险案例、渠道风险水平、客户行为等有关数据等进行交叉分析,动态评估、实时预警。充分运用现代技术的最新成果,从技术角度彻底防堵漏洞,杜绝外部欺诈、内部违规操作的空间。

(四)完善制度明晰责任边界

随着现场模式变革为远程授权模式的操作改变,不同授权模式下的管理架构、职能范围、履职重点也相应的发生变化。因此,不能继续套用旧的运营授权制度,要根据新流程、新授权体系,结合新风险点的特点,修订形成全新的授权制度体系及职责边界。在新制度体系下,要区分柜员操作风险、授权人员操作风险的范畴;要明确业务真实性风险、合规性风险以及由此产生不良后果在柜员、操作人员间责任的划分;要保障后台授权基于影像资料独立判断的权威,并明确其误授权差错的罚则;要明晰现场辅助审核人员的职责定位及在辅助审核中的责任承担,使之能切实履职,减少或杜绝流于形式、过度依赖的行为等。总之,在制度层面既要做到各环节风险的无缝对接,又要尽可能避免重叠空间、模糊环节,减少有关人员履职履责的寻租空间。

(五)强化考核问责提高违规成本

要完善远程授权全流程的质量数据、风险数据、效率数据、案例数据采集机制及综合分析机制,形成系统的考核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全流程各环节的每一个责任主体,基于清晰的责任界定进行考核,对未达标群体实施相应的惩戒。通过考核倒逼责任主体的风险意识,促进授权全流程各环节、各岗位认真履职和及时整改,自觉规避风险、化解风险、提高效率、改善体验。

参考文献:

[1]王盛谊.常莉.集约化管理新尝试——四川省岳池县联社推动远程授权管理新机制[J].中国农村金融,2012

[2]邱建华.涂福寿.胡灵涌.王志勇.风控视角下营业网点现场管理质量建设[J].中国金融电脑,2014

猜你喜欢
风险优势
画与话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问题研究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第二优势
从优势的胜势
从优势到胜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