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根基

2017-01-24 23:34解梦晗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解梦晗

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根基

解梦晗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根”和“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础,是支撑国家、社会、个人发展的内在因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智慧和精华,是新时期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源泉。着力解决好优秀传统文化在承继过程中面临的时代问题,始终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创新,在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增强文化自信。我们承继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积淀,在厚度、应时而变、应时而用的优势上,增强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创新;途径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最具魅力的符号,反映着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中国文化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最古老的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之一。中国文化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不同时期结合不同的世情、国情又催生出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构建中国文化自信的三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因素。横向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产生于中国地域,同根同源;纵向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起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血液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产生得益于时代需要的同时,也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涌入中国的思想和价值观日趋多元,在激烈的文化竞争和角逐中民族文化的自卑感依然没有消除,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依然没有消减反而增强。增强文化自信的新课题在时代的推动下愈发重要和紧迫,我们从哪儿来,现在在哪里,将来要去哪儿,是我们思考如何增强文化自信的出发点和关键。

一、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本源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起点。追根溯源,中国要增强文化自信就是要解决好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认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风云际会的当今世界,不仅仅是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较量,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更是暗流涌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文化“软实力”,将文化软实力提高到与硬实力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足以见得文化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担当的重要作用。文脉系国脉,文化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经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沧桑愈发彰显其魅力,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神源头和根基,是新时期增强文化自信的本源。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基因。“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和增强都必须以各自的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与现代文化相契合。传统并不是保守、落后以及僵化的代名词,相反,传统是经典、智慧的结合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几千年生存和发展的智慧积淀,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和实践的证明。它解决的不仅是过去的问题和矛盾,更为将来中国的继续发展提供了理性的借鉴和参考。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曾经说我们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是精神文明建设同样不可忽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但也不能忘记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固有的优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出要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问题,转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内化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根基。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中华民族所倡导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结合,让人们在代代传承中,形成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和奋发进取的民族心态。”[3]我们有以“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态度的修身观,有以“孝”和“和”为中心的家庭观,有以“知行合一”和“自强不息”为标尺的学习观,有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担当的个人价值观和国家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线贯穿中国几千年的兴衰历程之中,它所传达的精神气质和传统习惯早已融入了历代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也成为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中无法抹去的文化血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灵活性使其总能在不同的时期与时代相结合,成为推动中国进步的内生动力。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生长以及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产生于西方的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并且能够融入中国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从客观上分析,是中国国情以及现实的强烈需要。当时的旧中国迫切需要引领旧中国走向新胜利的理论从而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迎合了社会需求;从主观上说,是马克思主义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可行性使之在中国得以传播。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让我们看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的可行性以及斗争胜利的曙光。除此之外,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一点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外来文化的进入,除了它本身具有的独特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还需要本土文化的接纳和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交流和互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发芽提供了养分和发展空间。

(三)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历史的思想启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中发掘其新的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中国目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期和机遇期,国内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全面从严治党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铁腕反腐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要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仍然存在各种问题,一些矛盾依然存在甚至有激化的趋势和可能;国际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打着“自由与民主”的旗帜干涉我国内政,指责我国人权问题,地缘问题突出也为我国的周边安全和外交增添压力。

认清现实,放眼未来。陈先达在其文章中指出:“应该站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高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只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4]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下,将现实与历史相结合,提出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最鲜明的话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角度全面阐释了我国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它所表达的时代要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高度契合。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我党在把握世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个理念的提出适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极化的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古代“天下大同 ”的思想嬗变。“大同”思想最早出自于儒家思想中的《礼记·礼运》,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天道精神和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后来晚晴时期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也提出了“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与当代世情、国情相结合的思想产物。它的提出和倡导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放诸四海并成为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的深刻理念。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内的治理还是国际的倡导,中国领导者所提出的战略主张和倡导的发展理念都吸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穿越时空、跨越世纪为我们提供理性的智慧和思想的启迪。

二、着力解决好优秀传统文化在承继过程中面临的时代问题

互联网的发展将世界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网络虚拟空间为国家间的竞争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时代时刻变化,实践不断深化,挑战接踵而至,增强文化自信的要求和时代任务提醒我们必须要认清自身面临的现实问题,掌握和分析世情国情,积极面对优秀传统文化在承继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

(一)要把握和解决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途径大致分为口口相传和文本教育普及,这两种传播途径在传播范围和传播内容上都有各自不同程度的局限性。随着互联网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以及中国网民的数量不断刷新历史记录,网络迅速成为文化创造和文化创新的新平台。但是必须认清的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反映了当前社会文化的开放性、多样性、新颖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和定位的忽视和认识缺失。新文化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但是重视时代新文化轻视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正确路径。我们总在别国将原本属于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申请世界遗产之后才愤懑不平,但却往往以不反思为什么让别人捷足先登而告终。网络文化的流行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寂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们要利用网络平台平衡时代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借助于网络平台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媒介的特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中国人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吸引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再者,网络平台成为了各国文化较量的新阵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流是文化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我们在积极接纳和互动的同时,要坚守自身思想文化的一方净土,净化网络环境,时刻警惕西方的文化渗透和“和平演变”图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断然不能数典忘祖,忘记了我们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输送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神聚气,召唤力量。

(二)要把握和解决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每个时代都有与这个时代想符合的精神体系和价值观念,并引导着一代人的思想成长。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和历史底蕴,把握和解决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文化交流中站稳脚跟,必须在保留自身本色的同时与时代相结合,用民众能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实现创造性转化其主要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容要变。在保留其本质的前提下,注入新鲜文化元素。第二,观念要变。在改变内容的前提下,作为主体的社会大众,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变被动为主动,要培养民众有自觉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第三,制度要变。中国是文化大国,却不是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运用制度的强制力,提升文化在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第四,社会风气要变。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营造良好的家风家教,建设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最后,传播方式要变。大数据时代,网络传播媒介种类多样且运用广泛,覆盖面积大。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渠道的产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多元化路径。要合理运用网络平台的优势,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三)要着重把握和解决好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晚晴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曾表述:“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要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文脉与国运相连。文化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家园的破坏,对于自身民族和历史的否定,就将会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近年来,一些社交平台、网络媒体传播着否定英雄人物、否定历史的大量不实言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重视。上个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与萨伊德曾指出的:“文化成了一种舞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文化决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毋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有各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5]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精神的壁垒一旦被冲破,国家将会不堪一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企图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就会趁机得逞。民族的历史和国家的发展史不容置疑和篡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我们民族自卑感和文化自卑感仍在作祟,另一方面也警示我们现阶段增强文化自信任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 在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中厚植文化自信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基,离开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增强文化自信更无从谈起。在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外来文化优势互补,明确文化发展方向,依靠创新驱动力,增强文化自信。

(一)始终坚持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以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审美的提升、以及对知识标准要求的提高,为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方式方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让人民群众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种自觉,是我们文化创新的关键。“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7]占领文化宣传的制高点。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广大人民群众,从而使得文化自信的气质由内而外的散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围绕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型智库建设、文艺繁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媒体融合发展、文化走出去等出台指导性意见,定位立法并付诸实施,有力推进了文化实践。”

(二)始终坚持和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好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8]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斗争时期产生的革命文化、社会改革和建设时期产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种文化之间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在深层次的思想脉络上,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起点,又是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是近代以来时代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文化思想结晶。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完善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厘清关系并制定相关的文化制度。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底蕴,从大局出发,整体性推进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的伟大工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展现中国气派,反映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之一。

(三)始终坚持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博采众长,增强文化自信。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内部交流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铸就了中国一大批流芳百世的经典。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史诗记载不计其数,其中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等都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化不能仅成一家之言,闭门造车只会使中国最终丧失国际话语权。传统文化保守又不失开放。其保守性特征与外来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互为补充,在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取长补短,促进自身发展。其开放性又能够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以别国文化为镜子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与魅力,实现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的效果。改革开放大踏步迈进新时期,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带动着文化交流日益紧密、文化竞争日益激烈、文化交锋日渐频繁。正如亨廷顿所说:“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国家日益根据文明来确定自己的利益。它们同具有与自己相似或共同文化的国家合作或结盟,并常常同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发生冲突。”[9]因此,我们要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此达到知己知彼,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境界,才能增强民族自信,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争得立足之地。

四、在不断凸显优秀传统文化优势中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承载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多年的社会发展,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从历代政治统治的角度讲,它能够稳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根基,是维系历代王朝的思想枢纽;从人民群众的角度讲,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千年的筛选保留至今足以说明这些优秀文化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厚度、“随时而变”、“应时而变”等优势,使它成为增强中国综合实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之一。如果说,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中国腾飞的引擎,那么文化实力的增强就是中国腾飞的羽翼。文化实力增强的关键一步就是文化自信的增强,而文化自信增强的核心动力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承继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积淀,在凸显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历史文化更具厚度的优势上,增强文化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优点就是存续时间较长。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将把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文明形态统计为26个,到现代却仅有七八个文化形态存在。这些文化形态大多数在历史的更迭过程中,一部分自然消亡,一部分被其他文明形态同质化。然而中国文化历经西方列强入侵,日本侵略战争却仍未中断。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累积,是其他民族文化无法企及的高度,是值得中国人引以为荣的民族文化,也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

(二)承继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积淀,在凸显优秀传统文化“应时而变”的优势上,增强文化自信。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说“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条件下的结合充分显示出了两种文化所共同具有的契合性和包容性,是文化结合的成功典范。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时而变”的优势在时间维度上在以下两个时期体现得最为鲜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政治上内忧外患,经济上积贫积弱,思想文化上更是充斥着民族自卑和文化自卑,多数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消极情绪日益加重。“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关键时期解决了关键困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外来性出现排他现象,相反,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具有的变通性特点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片丰厚沃土的滋养下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迅速成长,成为夺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利剑,成为重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进入大发展和大繁荣时期。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的需要相结合诞生了社会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谓先进文化,一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是指跟随改革潮流,体现时代特点的创新性文化。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文化,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的包容情怀和兼收并蓄而得以生存,同时也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绵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以及中国走向世界的底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的需要是历史赋予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和担当。

(三)承继优秀文化的理论积淀,在凸显优秀传统文化“应时而用”的优势上,增强文化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尘封在史书典籍里的文字符号,它们是具有生命力和充满活力并更能够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世界人类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的智慧。“实事求是”、“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治国思想和策略,其一脉相承的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精神的永恒性却无法撼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应时而变以达到应时而用的优势,为我们解决时代发展难题提供解决的办法,也彰显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效用性。

[1][2][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骆郁廷,史姗姗.论意识形态安全下的文化话语权[J].理论探讨,2014(4).

[4]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15—07—03(1).

[5]【美】爱德华·伊萨德(谢少波编译).文化与帝国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2).

[9]【美】塞缪尔·亨廷顿(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丛文娟)

解梦晗,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政编码 250100)

G120

A

1672-6359(2017)05-0084-06

国家社科基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工程项目“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政治生态思想研究”(16ZZD010)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