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结构转变下的社会保险发展

2017-01-24 20:38周依群李乐乐
现代管理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口结构社会保险转变

周依群+李乐乐

摘要: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发展状况的基本反映,社会保险发展与人口结构状况息息相关。在我国生育政策变化的过程中,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将影响到我国社会保险的发展。如何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现状与趋势,将是社会保险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研究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保险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我国的当前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趋势,指出我国社会保险发展必须根据这些变化和趋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结构;社会保险;影响;对策;转变

一、 引言

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反映,社会保险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息息相关,人口结构状况对社会保险的改革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实施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们的生育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出生率的降低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中国的人口增长率的模式由高—低—高过渡到低-低-低的模式。处于劳动年龄阶段的人口整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年15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0.2%,在2010年达到最大值74.5%之后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014年降至72.5%。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我国早在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达到7%左右,开始步入老龄化的阶段,之后每年都处于逐渐上升的趋势,2015年底已经上升到16.1%,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中间部分逐渐减少,“人口红利”阶段已经过去,人口结构的上部和下部的比重逐渐变大,我国抚养人口的比例逐渐上升,总体来看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口结构变化会对人们自身的保险意识和保险消费产生很大的影响。国家发展社会保险的主要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得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有一定的保障,让劳动者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建设中来,其次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使劳动者在身体状态面临威胁之后能够享受完整的服务体系,再次是为了调整目前整个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适当地保障低收入的基本的生活需求和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基层服务,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让所有的民众都能够享受到整个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福利效应。然而,面临着当前人口结构的转变,社会保险发展如何应对人口结构转变的现实与趋势,关系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水平的实现。基于以上现状,将人口结构与社会保险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晰,分析中国人口结构转变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我国社会保险发展提出政策性的建议,促使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保险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人口结构是按照一定的规定来看人口内部之间的关系,它是按照人口的不同指标研究不同地区、一定时点的人口的内部结构及之间的比例关系,人口结构通常分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和人口地域结构。人口自然结构包括人口的性别和年龄结构,人口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的阶级的差异、民族差异、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宗教差异、婚姻差异、家庭差异、职业差异和行业差异等方面,人口地域结构包括由于自然原因产生的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由于政治规划产生的行政区域结构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生的城乡结构。由于不同语言和宗教之间的差异对于我国社会保险的发展的影响和非常小的。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不同类别的人口结构特征对社会保险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从人口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婚姻家庭结构、行政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方面进行分析。

二、 中国人口结构转变的现状与趋势

1. 劳动力减少,老龄化加剧,性别比趋于平衡。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劳动力人口减少,我国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的比重在2010年是个高点,之后便逐年下降。劳动力供给数量较以往年份逐渐缩减,这意味着将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数将持续低于步入老龄化的人口数,出现总体劳动人口减少的局面,从而会带来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人口红利效应逐渐消失,我国未来将面临劳动力供给持续减少和老龄化不断加速的压力。不仅如此,我国在面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的同时,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力供给分化趋势明显,年青劳动力数量下降,而中老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会增加。根据《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15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7 462万人,比2011年末增加680万人,16岁~60岁劳动年龄人口比2014下降487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3%,较2014年占比又下降了0.7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自2012年以来连续第四年下降。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领衔的研究团队预计,到204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25.62%。意味着将有1/4的中国人在65岁以上。到2050年时,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将达到3.75亿人。我国是世界上新生儿性别失衡最严重的国家,男女性别比正常范围是103至107,这与我国传统社会中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后,男女性别比例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更加严重。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转变,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状况会有所改变,从2004年新生儿男女比例的数值达到最高峰121.18后,一直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直到2015年新生儿女性占有比已经连续六年提高。

2. 家庭规模逐渐由大家庭向小家庭转变,家庭结构趋向单一。家庭户同住人口规模已经降至3人以下,户内代数以1代为主,家庭同住成员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同时,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也在不断地涌现。由1人或2人构成的单人家庭和丁克家庭占家庭总数的比例逐渐上升。代际水平是衡量家庭结构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数据显示我国的家庭代际水平出现扁平化的现象,三代同户的比例急剧下降,一代户的比例有了极大的提高,这种现象以城市为主,目前有80%多的家庭是以核心家庭为主要的家庭结构模式。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家庭户规模为3.10人,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家庭规模为3.4人;2014年家庭发展追踪调查的家庭户规模为3.02人,家庭平均规模为3.35人,户规模为2.72人。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将会造成婚姻结构不合理,使得大量单身男性将面临无法找到伴侣的状况。2015年结婚登记1 224.7万对,比上年下降6.3%,离婚手续的共有384.1万对,比上年增长5.6%。婚姻风险增加,“闪婚闪离”已成司空见惯。

3. 人口分布不均衡,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结构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存在明显差异:人口地域分布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地区少的特征没有明显改变。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明显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村地区人口有向大中城市转移的趋势,地市以上城市均为人口净输入地,由于大量劳动年龄人口选择离开农村外出打工和进城居住,农村地区为人口净流地,留在农村的通常是老人、妇女、儿童,农村地区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严重失衡。据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占比超过1/3,留守妇女占比超过6%,留守老人是接近1/4。

三、 人口结构对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影响

1. 人口自然结构对社会保险发展的影响。现行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不再适应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多的状况,实施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产生的“421”家庭模式和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使得现行的养老金支付能力面临着挑战,养老保险的发展面临困难。15岁~60岁的劳动力人口比例降低导致当前缴纳的养老金数额不能够满足养老金的发放,我国的的养老金制度在很多地区都是 “空账”运行。如果按照当前养老制度模式不进行改变,世界银行2005年5月关于中国未来养老金收支缺口情况EI的一份报告指出,2001年~2075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达9.15万亿元。人口趋于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按照现在的缴费制度运行下去是不够的,为了弥补养老金存在的缺口而进一步提高缴费比例,那么会给参加社会保险的年轻劳动者缴费带来相当大的压力。无论是企业还是劳动者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承受力都是有限的。同时老年人身体状况通常情况下比较差,随着老年人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享受医保的时间相应延长。一般情况下退休人员的平均医疗费用通常比在职职工的平均医疗费用高,高龄老年人口的平均医疗费用要高于低龄老年人口的平均医疗费用。这都对我国的整个医疗保险费用的承受能力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同时,男女性别比例的失调也会对社会保险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女性与男性相比更加有风险规避的倾向,对于风险规避者来说通常情况下会通过购买保险来减少遭遇风险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女性对保险的需求强于男性。在现实中,女性有面临生育的需要,社会保险中的生育保险的需求会随女生人口的增加而有所增加。在当前及未来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女性劳动者数量将会逐年增加占据比例不断提高,而且女性劳动者的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都高于男性劳动者,女性劳动者工作年数少于男性劳动者并且退休时间比男性劳动者早,男女退休年龄相差5年,这样国家在养老金的支付上有很大负担,导致养老保险的保障金缺口会进一步增大。由于女性相比于男性来说是趋于风险规避型的,因此女性在同一年龄段面临死亡的概率都小于男性,女性患有疾病的概率也小于男性,在同一年龄阶段女性在的健康程度所面临的风险低于男性。但是相对于男性来说,女生去医院的次数明显比男性多,会增加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

2. 人口社会结构对社会保险发展的影响。我国城市家庭的数量和状况将影响到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同类型的家庭对风险的承受力不同,家庭规模越大承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目前家庭规模都趋于小型化,由于家庭规模越小在遭遇风险时的抵抗力就越差,那么家庭的保险需求就会比以往有所扩大,同样也会加大对社会保险的需求程度。以前的家庭规模比较庞大,很多子女结婚后通常会选择一直和长辈住在一起,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比较高。这就为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家庭向小型化和核心化转变,子女结婚后都选择不同老年人一起居住,这就使很多子女都不在老人身边,造成子女为老人养老带来了很多困难和阻碍。60岁以上处于单独一个人生活的单人户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数据显示年龄越大家庭结构为单人户的的人越来越多,这大多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老年人的配偶过世造成的,数据显示差不多每5个人中就有1人是单人户,同时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也在不断地涌现,这类家庭成员没有子女的照料,会对社会保险产生更多的依赖,也就是这些家庭结构的家庭成员的养老很大一部分将会由社会进行负担,从而对社会养老保险的水平和覆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文化教育水平高低会影响着人们对自身社会保险需求以及社会保险各种政策的认识,教育水平层次的提高有助于人们更加理性分析自身社会保险的需求从而助推社会保险的发展。在经济状况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基础上,人们更加注重更高层次生活水平的满足,社会保险作为高水平生活方式的一种,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加入到社会保险中来,人们积极性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减轻社会保险推广的阻力。

3. 人口地域结构对社会保险发展的影响。我国一直以来总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是农业人口,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带来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大规模的上升,加快了人口流动的速度与就业的灵活性。2015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6 75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5.8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0 59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4.12%。城镇化比率超过5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10 193万人,乡村人口减少了6 81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6.2个百分点。由于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土地,改变了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收入来源,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应该如何进行政策自定以满足失地农民这类特殊人群的需求的问题特别突出。我国城乡二元化和统筹层次偏低,养老金异地转移存在很大的困难,使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并不能享受到养老金的待遇,把这些养老金红利留给了农民工户籍所在的地区就造成了更大的地区差异,社会保障发展造成更大的贫富不均。流动人口的频繁流动,会让社会保险费征缴及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供给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同样也会带来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养老金的异地领取、生存认证普查等。

四、 中国人口结构转变下的社会保险发展对策

1. 应对人口自然结构转变的对策。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民众社会保险的缴费能力。科学长效的“全覆盖”社保制度体系,解决民众重复参保以及漏保、脱保现象,尽量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险带来的待遇。在养老保险方面,未来几年应当通过实施全面参保登记计划,通过教育宣传等措施增加人们对社会保险作用的认识,增加人们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完善养老保险措施,增强我国社会保险在投资和融资方面的作用,增加对社会保险在财政方面的投入力度,将国有资产中的一部分资金划拨到社会保险中,促使社会保险更多发挥在市场融资方面的功能,通过投资和融资来增加养老金的数额,降低养老金的缺口,保证老人年基本生活有稳定的养老金。政府在完善养老保险的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并且主动承担社会保险转制所带来的成本,政府要在完善养老保险中发挥积极作用。实施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对在职员工建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账户体系。完善老年人医疗保健体系,提高其医疗保险报销的比例,完善对老年人的医疗救助。当前针对社会保险的相关政策都没有考虑男女性别比的差异,女性相比于男性来说劳动参与率较低、工资收入水平也比较低,如果不将性别因素考虑进来具体社会保险的政策规定就可能在养老金分配上产生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政府在制定社会保险时应注重性别的差异性,将性别加以区分。

2. 应对人口社会结构转变的对策。家庭制度的变迁,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化,尤其大量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的出现,使得家庭的社会化功能严重缺失,在对社会保险体系进行完善时,要做到以家庭为整体作为一个保障单位,注重强化家庭责任和家庭的保障功能重视家庭功能的发挥。在秉承中国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建设性地完善家庭保障体系,实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共同责任,由家庭、社会、个人和团体发挥各自的优势,促使养老保险的服务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需求的老年人。

3. 应对人口地域结构转变的对策。建立更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求的社会保险体系,要突破城乡差距和地域差距对当前社会保险发展造成的壁垒。必须把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统筹谋划,减轻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的地区之间社会保险转化的阻力。使城乡之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差距逐渐缩小,打破长期以来社会保险城乡相互分隔的局面,促使社会保险城乡一体化。通过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的提高,尽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和政策的一体化发展,使不同个体、不同区域之间在保障待遇上相对公平。实现政府、社会和个人等不同主体之间在保障责任方面的合理分担。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的治区统筹,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险的体系。

参考文献:

[1] 封进.中国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参与激励[J].经济研究,2013,(7).

[2] 胡继晔.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博弈分析[J].管理世界,2010,(10).

[3] 张连增,尚颖.中国人口老龄化对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影响分析[J].保险研究,2011,(1).

[4] 廖海亚,游杰.中国人口结构转变下的保险发展[J]. 保险研究,2012,(3).

[5] 王金营,顾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适应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和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6] 郭金龙,张磊.人口结构变化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和创新[J].银行家,2012,(12).

[7] 张磊,牟路平.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商业保险发展的影响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4,(4).

[8] 冯海芳.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1).

[9] 赵静.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6,(11).

[10] 黄洪.广东保险发展方式转型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1.

作者简介:周依群(1992-),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商业保险;李乐乐(1990-),男,汉族,山东省东营市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制度及政策、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

猜你喜欢
人口结构社会保险转变
探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保险稽核现状及对策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二胎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影响
人口结构对房价的影响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