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海洋非遗的传承传播问题分析
——以宁波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样本

2017-01-25 09:03徐君康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9期
关键词:宁波技艺文化遗产

徐君康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全球化背景下海洋非遗的传承传播问题分析
——以宁波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样本

徐君康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海洋非遗资源在传承传播中出现了较大的困难。首要任务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传统海洋非遗资源的困难所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在“一带一路”战略策略下,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形势下,海洋非遗研究意义深远。

全球化;海洋非遗;传承传播;问题

自古迄今,沿海人民在与海洋的亲密接触与不断斗争中,发明了舵、风帆、桨等航海工具,在长期的海洋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富含海洋气息的生产生活技艺、民俗风情、民间文艺以及神灵崇拜观念、仪式与制度等等,都是非常宝贵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但在国内外各种文化潮流的冲击下,在现代的快节奏的生活下海洋非遗项目发展与传播举步维艰。为此,首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传统海洋非遗资源的特色,并在合理合适的方式下进行推广与传播,当下,在“一带一路”战略策略下,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形势下,研究海洋非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与内涵

2004年8月,我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倡导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渐入公众以及学界的视野。于2006年6月10日,我国公布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在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就颁布实施。这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史上的里程碑。明确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①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强有力的见证,是一个族群、一个部落或一个民族情感关联沟通的纽带,是人类共同永恒的精神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相传、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传承的文化基因,凝聚着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情感精神。”②

而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沿海居民世代沿袭相传与生活关联度高又以口头或行为方式传承的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各种精神文化价值、生活方式与表现形式等等,包括海洋民间艺术、海洋民间文学、海洋传统民间制作手工技艺、海洋信仰、海洋风俗活动以及海洋传统节日庆典等。海洋非遗历经千年的历史长河磨难,蕴含着沿海民众的集体智慧,内容丰富多彩,分布非常广泛,数量非常庞大。

然而,随着现代经济文化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海洋文化项目面临很大的生存危机。“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③当然,海洋非遗也不能幸免。

二、传承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公众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海洋非遗的保护者和成果享有者,海洋非遗的传承、传播和发展最终应该由广大群众参与其中,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要很好地传承、传播海洋非遗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目前在海洋非遗的传承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缺乏自信

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条例,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连绵不断,我们先贤创造了浩瀚灿烂的文化,在当今世上极为罕见,本身就是对世界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有理由应该有文化自信。但是,目前社会上有些人士对中华文化出现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

其实,民众对民族自身的海洋非遗文化认同感十分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必须能够被共同体的成员接受,能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⑤如果民众在心理上对中华文化没有认可感,那么,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会有文化认同感。例如,宁波对海洋非遗资源的建设有一定成绩,宁波构筑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信息量较大,学术性也较强,但民众对此较为陌生,关心不足,参与度较低,普适性不高。对宁波海洋非遗的认知度较低。经过调查发现,宁波鄞州“龙舟竞渡”是有名的宁波非遗项目。2014年6月2日端午节,云龙镇因此获“中国龙舟文化之乡”。关于龙舟竞渡的由来已久,可以上溯到北宋时期。于2009年,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龙舟竞渡项目被列入鄞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龙舟竞渡的活动仍然承袭历史,举办各类活动。但在实际活动中,在线上平台宣传不多,很多人并不知晓,难以得到宁波民众的广泛认知,人们也很少真正投入并参与进来,影响力自然也不大。

(二)传承人青黄不接

海洋非遗传承人是传承传播发展过程中不可多得的最宝贵资源,是海洋非遗项目开发传承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枢纽,是海洋非遗发扬光大的桥梁与媒介。传承人对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经过调研后发现,传承人青黄不接几乎是每一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的问题,传承人危机问题十分突出。譬如,宁波海洋非遗传承人如今越来越少,大多年轻人不想进入此行,而原先的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使得不少宁波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绝活濒临消亡。例如,我们实地采访了蟹浦船鼓、纱船、鄞州龙舟竞渡、鄞州农渔船制作技艺、鄞州彩船制作技艺、鄞州渔翁捉蚌、招宝山风物等海洋非遗项目基地负责人,足迹到达北仑、鄞州、镇海、海曙等地,还采访了宁波海洋非遗老一代传承人,大都谈到了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镇海口海防故事传承人沈志远先生认为,宁波海防非遗故事具有特殊性,传播的过程主要以口述为主,这种形式在传播的过程对于传承人者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大多数年轻人也就不愿意成为非遗传承人。沈老师很有感触,如果宁波海防故事等海洋非遗项目传承不下去,那是很可惜的事情。

如今,海洋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少,如,宁波市鄞州区农渔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是朱志友先生,他从小跟着父亲学造船,当木质船被淘汰后,他转向制作船模,所造船只大约有66种之多。据了解,朱师傅虽然在课堂进行宣讲。参与举办的活动等等,但是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徒弟。以前海洋非遗传统技艺是一门糊口的手艺,传承人一般是从小开始接触技艺,并且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技艺的。而现在随着时代的 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作为以前糊口的技艺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就消失了。现在传统技艺是一种历史财富,这种传承保护偏向了精神方面。年轻人很难把精力放在需要学习多年时间的一门技艺上。

传承人未被社会认可也是传承危机的一个原因。许多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缺少传承人,一方面是因为从事海洋非遗的传承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年轻人会觉得从事这项工作得不到成就感;另一方面是现在的年轻人缺乏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对传统文化缺乏感情,对传统文化没有认同感。所以,一些民间老艺人之所以将自己掌握的海洋非遗坚持传承到现在,是因为他们有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情。

海洋非物质文化,其传授方式单一、学习时间较为漫长,而且多年来“中国传统传男不传女,家族不外传”的传承守旧思想对传统技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传统技艺的学习以手把手教导为主,传承人在学习过程中只重视传承,不重视创新,鲜有人在缺乏兴趣而又不确定以后生计问题的情况下会继续学习海洋非遗技艺。这些因素使得海洋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的矛盾凸显出来,导致了海洋非遗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出现停滞现象。以宁波鄞州区省级非遗彩船制作技艺为例,建国初,每遇重大节庆,彩船行会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彩船重显风彩,并推陈出新,并改进了制作材料与工艺,更易保存与陈列。随着传统庙会的减少和制作彩船的民间老人的相继过世,年轻一代对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已不太有兴趣,彩船艺术的传承,也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同时,由于制作彩船多属自娱自乐,今人若无特别原因,多不再愿意制作这种耗时、耗力,又不易保存的民间工艺品,彩船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再次趋于濒危状态。

(三)传播手段比较单一

首先,传播方式不合潮流。有相当一部分海洋非遗资源的传播活动以静态为主,较少考虑动态传播方式。又如真人体验、视频制作、剧场演出等形式,由于缺乏资金等原因难以实现。所以,由于传播形式新颖度不够、多样化不足,导致海洋非遗的传播没有吸引力,自然也大大削弱了海洋非遗资源传播的影响力。

其次,传播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海洋非遗项目本身具有充分的吸引力,然而很多项目推广宣传的机会很少,只有在一些特定的节日和庙会上有机会进行展示,也很少有机会走进学校进行宣传,自然不为大众熟知,或者只是在当地被熟知。

再次,新媒体手段运用较少。目前许多地方海洋非遗的传播主要是收集和整理已有的文献,并以文字形式传播为主。如,宁波镇海口海防故事以及海洋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往往使用口耳相传或编写小册子的方式进行传播。其故事主要涉及到抗倭、抗法、抗英、抗日等内容,将海防故事编写成一个个小故事的形式来记录。至今,仍有许多镇海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在传承基地——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更是为参观群众所熟知。又如,目前宁波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年纪较大,他们倾向于喜好传统的传播手段,依赖以口耳相传、口授心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当今的社会离不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据调查,大多数宁波海洋非遗资源并没有依靠新媒体进行传播,线上活动比较少。例如,宁波鄞州“龙舟竞渡”作为宁波海洋非遗很少有机会进入学校进行宣传,在除云龙镇之外的地区宣传传播活动也较少,影响力自然减弱。由于自身技术、知识素养等因素的限制,海洋非遗传播者对现代化传播手段不甚了解,因而忽略“双微”等新媒体的运用。据调查发现,宁波很多传媒基地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微信与微博平台,仅仅依靠地区的微博来传播宁波海洋非遗,传播效果显然不够理想。在全媒体时代,“这种过分依赖于传承人的传播方式限制着传播效果的广度和深度,随着文化全球化和文化霸权主义的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传统的传播方式显然很难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发展,必须寻找新的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⑥

三、总结

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大陆海岸线达1.8万公里。地处东南沿海的宁波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海岸线非常长,港湾曲折,岛屿星罗棋布,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宁波市海域总面积为8232.9平方公里,岸线总长为1594.4公里,约占全省海岸线的24%。全市共有大小岛屿614个,面积262.9平方公里。⑦这就为海洋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然诞生了许多海洋非遗资源。这些资源是先贤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不能随便丢弃。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头与灵感,只有当公众真正懂得了当地文化,对当地的文化有切身感情之后才会守护它。因为当下海洋非遗的生存土壤非常困难,且我们现在的发展模式深受西方化的影响,盲目地发展只会造成不同文化的同质化,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有自觉的认同感。此外,对于某些文化现象,不能以我们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原则来否认或肯定与我们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毕竟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不同,技术可以否定和替代,但艺术是层层积累的,可以超越但不可替代。

传承人很重要,如何培养传承人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只有当我们后继有人,才能把海洋非遗事业推向前进。当下,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现今,海洋非遗的传承传播发展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自觉运用新媒体进行传播,是海洋非遗传承传播发展的当务之急。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http://www.gov.cn/flfg/2011-02/25/content_1857449.htm,[EB/OL].[2011,02,25]。

②王诗文,陈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特点及策略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22-25。

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08,03,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5937.htm。

④中国非遗网[EB/OL].[2003,03,18]http://www.ihchina.cn/3/18945.html。

⑤王巨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10):192。

⑥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以女书为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3):3。

⑦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81%E6%B3%A2/209476?fromti tle=%E5%AE%81%E6%B3%A2%E5%B8%82&fromid=5901093。

G222

A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究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5JDHY03YB)。

猜你喜欢
宁波技艺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一图读懂宁波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