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思路探析

2017-01-25 09:03司春燕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9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学科

司春燕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旅游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思路探析

司春燕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旅游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作为未来引导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无疑将优化学科结构、推进重点学科建设,特别是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培养、教育科研等特色,作为“双一流”建设目标。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完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迫切需要从当前存在的问题入手,重构学科建设模式,创新管理机制,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来改革配套管理机制。

“双一流”建设;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对高职教育争创“双一流”建设提出了三条标准,即要具备“世界先进水平”、要能够拥有“出人才、出成果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地”、要能够“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2015年10月,国务院再次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作为未来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目标。“双一流”高校建设将成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升我国教育综合实力的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十三五”规划建设中,明确提出“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着力构建一批高校和一批学科能够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由此,我们要抓住国家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双一流”建设机遇,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中发挥其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积极作用。

一、“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改革需求

截止2014年底,我国普通高校2529所,高职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全国范围内高职教育在校生人数突破3500万人。我国庞大的高职教育体系,与国际先进高职教育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高职教育管理机制体制方面,其问题和弊端较多,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发展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各领域要结合自身实际快速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面对新常态,各产业结构需要从转型升级中来体质增效,需要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促进内涵式发展。同样,面对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也需要从新常态下,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水平,深化高职教育管理机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这些规定的提出,既是对中央所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的一种体现,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举措。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方向,也将推进教育治理体现、治理能力作为适应教育形势新变化的重要目标,要积极从理论上、教育管理体制上来进行创新,全面落实中央教育改革决策部署要求。自2013年教育部出台《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以来,以深化教育改革和信息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高职教育信息技术改革工作,将逐步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承载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智慧管理等为主体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在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再次细化了“互联网+”对我国各行业与领域的重要指导意义。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需要借助于“互联网+”,着力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高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激活教育改革的支持力量,并从国家层面来进行总体部署和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教育力量、教育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核心地位,让创新成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主线。

二、“双一流”背景下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创新路径探索

深化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必然需要从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创新上明确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引导、保障和支撑体系,结合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实践需求,着力破解办学体制僵化、政校不分、粗放式扩招、自主权缺失等带来的教育发展模式和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现就创新路径展开梳理,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明确高职教育管理发展理念

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在先进的管理理念上来重塑。我国高职教育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管理创新思路上,虽然也取得了较大成就,探索出符合本地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但是,作为高职教育,作为一所大学,应成为社会的思想库,应成为知识的工厂,应成为科技进步的孵化器,更应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助力器。“双一流”建设方案将“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目标,也从具体层面上明确了高职教育师资结构、教师治学能力的改进方向。创新高职教育学科建设,争创世界一流学科,必然需要从学科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破解当前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和弊端,深化内涵式学科建设。比如,在学科方向确立上,要逐步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主导,以学科师资结构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师资体系;在学科平台及学科基地建设上,进一步优化学科发展环境,优化学科内部学术管理机制,不断增强学科间的合作与交叉,利用学科管理体制来深化教学、科研工作的教育部门协同发展。

(二)完善高职教育治理模式建设

高职教育治理模式是教育公共治理的一种体现,融合了政府、社会、市场、公民在内的各参与主体的集体选择与协调活动,也是对教育公共事务进行协同管理的具体方式。高职教育本身作为公共服务之一,原则上应该由各参与主体共同承担并落实各自的管理职责。政府要通过简政放权,给高职教育更多的自主权,还需要扩大高职教育治理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高职教育治理体系中,以实现更为多元化、协同共治的管理模式。

一是在政校关系处理上,明确政府的管理职责与职能,要树立服务型政府发展方向,转变角色,合理分工,将传统的“全能政府”变为“有限政府”、“有效政府”。政府作为行政指令颁布者,要从最初的管制型治理模式,向调控型治理模式的转变,结合高校教育、教研实际,让高校自身来完成教育管理工作,政府给予相应的协调、合作与监督。同时,高职教育自身也需要调整职责和分工,加强对自身办学权的明确,要从政府与高校分权自治上,遵循高校学术发展逻辑和高校自治诉求,依照教育发展规律来进行自治、自主办学。比如,进一步完善由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改革高校教育教学体制,让高校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法人实体,自主参与到高职教育改革实践中去,提升高职教育质量与水平。

二是高职教育治理体系要逐步实现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一方面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共同协商来互补治理,要打破传统政府集中管制模式,将高校治理权与治理主体进行多元化转变。比如,由高校、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同参与,形成上下协同互动的管理机制,政府不再是唯一的高职教育管理主体,而是以教育主体多元化,来实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心化。在多元化教育主体参与教育管理实践中,针对突出的问题通过谈判、对话、协商方式来进行,以“多元共治”制度来提升高职教育治理能力,作为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实质性发展的基本保障。另外,围绕“互联网+”,着力提升高职教育管理智能化水平,以打造智慧管理为特征,以教育管理信息化为主要形式的智慧管理决策体系、智慧教育资源调度体系、智慧教育机构布局体系、智慧教育经费分配体系等,促进高职教育管理工作和谐、有序发展。

三是实现高职教育“管办评”体系的有序分离。推进高职教育治理结构的分权性,着重从“管办评”体系分离上来构建职能分工明晰,多元主体合作的管理格局。分权管理的引入,以突出社会对高职教育的监督为主体,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到高校治理中,并引入相关组织和专门机构来评估高职教育质量,落实问责机制。同时,利用分权模式,以学科建设为主体,将教授治学、办学发展模式作为发展趋向,政府也要结合不同地域经济实际,不断拓宽社会组织参与到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比如,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估机制,对高职教育公共服务能力进行评测和监督,促进高职教育自查、自检、自我改进。

(三)深化高职教育分类管理

从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数量和规模来看,由于多类型、多层次、多模式共生带来的高职教育管理体系复杂化问题愈发突出。长期以来,政府在高职教育管理层面上,主要以宏观管理为主体,且过于单一化。比如,以单纯的管理立法、政策调控、决策管理机制、财务运行与管理制度来约束和规范高校管理,导致全国各类高校在管理标准上陷入盲从性,既不能适应各类高校的实际,又带来高职教育资源的浪费,从而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从“双一流”建设方案来看,突出“双一流”建设,就是要着力破解高职教育管理类型化问题,以个性化、差异化为发展导向,来适度发展综合性大学,支持和鼓励多种学科、单科型特色高校的发展。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拥有多个高水平学科的大学、拥有若干高水平学科的大学、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不同类型,也对各类大学从自身办学方向,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上,需要因时而化,因地制宜。

(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

积极推进高职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将之作为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关系到国家建设全局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成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完善。一方面,加强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所谓的“三级”机制,就是从国家层面、地方实际,来协同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府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层面上,要在职责分工上具体明确到位,建立多种协同国家、政府、地方、高校、社会多部门联动机制上,来确保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形成教育合力,破解创新创业政策、技术、资本、内容、激励等方面的困境。同时,高校自身也要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多层次、全方位服务来协同“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问题,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全面的服务支撑与保障,为深化高校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评价提供条件。

另一方面,完善政策支撑和保障机制。高职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从政策、制度建设上推动和落实各项工作。比如,在创业手续简化上,政府通过与各相关部门的协同,降低创业门槛,引入“一站式”创业服务绿色通道,简化过程与程序,让大学生能够快速、便捷、高效地申领证照。同时,在金融服务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补贴等优惠政策。比如,自主创业税费减免制度、创业地落户政策、小额资金担保贷款服务等等。另外,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引领与规划,特别是对一些新兴领域和产业,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以高校科技园、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为平台,优先扶持和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推广与实施。

(五)构建以学科建设为主体的高校配套管理体制

“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关键任务在于完善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在于搭建“双一流”配套管理机制。一方面,要注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职教育管理机制的改革,要明确人才培养质量,优化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真正认识到国家对高职教育创新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契机,完善人才培养的短板,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人才需求的矛盾。比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关注学科专业教育,还要扩宽知识素能独立训练,从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上,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学籍制度,营造弹性学制环境。另一方面,做好高校师资管理机制。围绕“双一流”建设,积极拓宽高校学科带头人和高校高水平学术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引入学术造诣高、影响力大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充实和增强高校师资教育力量。同时,加强高校师资激励机制建设,从师资人事制度变革上,协同好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综合绩效性的关系。

三、结语

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来拓宽和完善我国高职教育管理机制,还需要从学科布局、重点学科建设,特别是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机制上,对若干学科进行重点资助,积极创建学科发展平台,培育创新师资团队,营造学术大师氛围,深化高校科研与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的关联,以经济效益来反哺学科建设。另外,加强对高校资源配置机制的优化,特别是打破平均主义,促进高职教育资源向办学水平、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校倾斜,真正促进和全面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1]张应强.高职教育质量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与培育质量文化[J].江苏高教,2017(1):1-6.

[2]王媛.浅谈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239-240.

[3]王莉莉.大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5):83-85.

[4]张晓春.论成人高职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0(27).

[5]孙丽萍.新学期高职学校成人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考——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廖西琳.论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与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8).

G642

A

司春燕(1979-),女,江苏徐州人,助理研究员,任教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旅游学院,研究方向:教学管理、艺术教育。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超学科”来啦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