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考古寻龙江县历史文明

2017-01-25 09:03丁艳波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东遗址文物

丁艳波

(龙江县文物管理所博物馆,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100)

从文物考古寻龙江县历史文明

丁艳波

(龙江县文物管理所博物馆,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100)

龙江县地处黑龙江省西部、大兴安岭东坡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山地、丘陵、平原交错,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河流纵横,生态环境良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古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繁衍生息的源泉。历史上曾有许多民族在这里居住,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据1982年和2007年文物普查材料统计,全县14个乡镇共发现各时期不可移动文物遗址、遗迹点437处,文物遗址总量居黑龙江省前5位,是黑龙江省文物大县之一。这些文物遗址遍布县城各乡镇,无一空白,158个行政村中有122个村有1处或多处文物遗址。

龙江县;历史文明;文物考古

龙江县辖境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点41处,其中山泉第二中学北、雅鲁河右岸的鱼化石地点为辖境时代最古老的古生物化石地点。化石产于距今1亿5千万年前,发现的鱼化石均在岩石的包裹中,多为鳙鱼和细鳞鱼,个体较小,采集到的标本比较完整。在近30年的文物考古调查和人民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发现大量的古生物化石,重要化石地点有七棵树正阳、高地,龙兴雅鲁河、景星缸窑、长发,龙江镇监狱、县医院、砖瓦厂,白山龙哈,哈拉海十里,山泉平安,鲁河三合,头站一心等地。这些化石出土地点多出土有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野马等属于更新世晚期,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哺乳动物群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这些古生物化石的发现表示着龙江大地在更新世晚期是水草丰美,气候适宜,这些古动物也为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提供了生存资源,创造了龙江史前文明。

龙江县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物点98处。这些遗址、遗物点多分布在雅鲁河、济沁河、綽尔河、罕达罕河流域的二、三阶地和古河道,河湖相沉积边缘的高平原及哈拉海湿地西边缘。2007年10月在龙江镇特教学校在距地表3米的黄粘土层下部、黄色细沙土层上部发现打制石片46件,其中经过二次加工的石制品3件。这些石制品的特点主要是,器型比较大,多为一次性砸击形成石片,石片较薄,刃缘较锋利,可以直接使用。石制品所反映的面貌与目前黑龙江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所见到的石制品相比有明显的原始性。其他石制品比较丰富的遗址有景星缸窑、姜家窝棚,七棵树望海屯、正阳畜牧场、沟口水库,鲁河四撮房、龙兴祚木岗、崔家街,头站北华,杏山西山等。在这些遗址地表采集到很多经过砸击、打制、压制的石制品,有经过二次加工的大型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大量楔形石核、船底形石核、柱形石核、锥形石核、漏斗形石核、半锥形石核等。这些遗址的发现证实,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龙江县为古人类集中活动地区。他们以采集、狩猎、渔猎为主,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生存资源。同时,众多的细石器的遗址在时代上晚于昂昂溪大兴屯旧石器文化遗址而早于昂昂溪新石器文化,在本区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填补了本区乃至黑龙江省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中的一个缺环,对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以及探索细石器的产生、发展、时空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龙江县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点目前发现2处。分布在雅鲁河龙江段上游和杏山乡的龙江湖。遗址均处在河、湖岸的高地上。遗址出土了磨制双肋穿孔长条玉石工具,玉矍,石骨朵等。经过专家认定年代距今5000-6000年。

龙江县境内的青铜文化以墓葬为主。雅鲁河荣发屯遗址出土了泥质黄褐陶碗、泥质灰黑方唇珍珠纹陶口沿,骨镞和青铜酒具等;景星缸窑墓葬为土坑竖穴,仰身直肢,无葬具,出土手制泥质灰陶罐和青铜泡;白山腰白土墓葬系土坑竖穴,无葬具,出土泥质红衣陶钵,陶片及青铜带饰。通过出土器物和葬式研究这些遗址和墓葬为青铜时代早期

辽、金、元时期在龙江县各地留下的遗址、遗迹、遗物十分丰富,说明契丹、女真、蒙古人等在这里有着长期的生活历史,是龙江县古人类活动最活跃、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历史阶段。全县共发现这一时期的遗址70余处,已出土、采集、征集到的文物近500件,其中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钱币、官印、兵器等系列遗物。辽代瓜棱罐(国家二级文物),金代“勾当公事印”发现2枚,金代和元代铜镜4枚。金代时期系列铁制农具、六板耳铜锅及铁锅系列等。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遗址有七棵树东大坎居住址、土城子古城、正阳古城址,杏山六合居住址、西山居住址、新农居住址、水井,新农窑址、新农窖藏、良种场窑址、鲁河新丰砖厂辽墓,广厚二村辽墓群等。这些遗址与遗物的发现证实了龙江在辽金时期是多民族的聚集地,是区域民族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

龙江境内的金长城遗址是十二世纪初女真族崛起,建立起以女真族为主体的民族政权的大金国修建的、当时东北亚最大、防御体系最为严密的军事工程。

据《金史》记载,金长城大体分为四路,即由东北路、临潢路、西北路、西南路四路组成。黑龙江省段位于东北路,全长213公里,是黑龙江省同内蒙古自治区的省界。金界壕遗址龙江县起点为龙兴镇荣胜村凉水沟至终点济沁河乡龙城村乌尔其根河中心线,全长53公里。金长城是民族大融合的纽带,是北方民族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奇迹。金长城的历史价值远远超出了军事防御的功能,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人类文化的财富。

金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龙兴镇发现清末民初的青砖建筑20余处,其中张公馆建筑较为重要,是奉系军阀张作霖所属骑兵旅长张奎武的家眷住宅,始建于20世纪初,位于龙兴镇东北角学府路龙兴镇中学后院。

目前张公馆所存建筑占地1764平方米,为独立的两座南北朝向、主体建筑为青砖瓦、四合院式建筑。正房坐北向南,两厢房一座坐西朝东,一座坐东朝西。其中西侧建筑比较完整,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建筑内部与墙体有部分改变,但大的格局没有改变。东侧建筑正房建筑被整体拆除,只有东西两厢房建筑尚在。

张奎武,吉林怀德县人,清末民初为匪。后到黑龙江省,被许兰洲收编,被任命为骑兵营长。民国9年3月,呼伦贝尔增设镇守史,张奎武充任其职。11月,哈满护路军司令耿玉田因父病重请假,遗职由张奎武兼任。

民国11年4月,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出动12万军队,分两路进攻吴佩孚、曹琨。张奎武为奉军东路军第三梯队骑兵黑龙江第二旅旅长。由于西路军16师哗变失利,张奎武部在撤退时,多为直军击散。后撤回黑龙江省。

张奎武系军阀,大地主,其眷属一直居住在龙江县李三店镇,宅院号称张公馆,周围占地1200垧,成为龙江县有名的官僚地主。

中东铁路于1902年设土尔奇哈(朱家坎现龙江镇)站。目前尚存俄式建筑32处。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沙皇俄国乘隙而入,打着中俄“相互援助”和“共同防日”的幌子,施威胁利诱的手段于1896年6月3日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从而夺取了中东铁路的修建和经营权。中东铁路呈“丁”字形,干线西起满洲里,中间经齐齐齐哈尔、哈尔滨、东至绥芬河;支线由哈尔滨向南,经长春、沈阳直至旅顺,纵贯吉林、辽宁两省。中东铁路干线、支线全长2480余公里。

中东铁路是横跨欧亚大陆的第一条铁路,也是我国第一条与国际接轨的铁路,在中西交通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随着中东铁路的延伸,从1898年至20世纪30年代的30余年间,沿线各种附属房产建筑应运而生,形成了大片具有俄罗斯和欧式特色风格的中东铁路建筑群。目前,在中东铁路近2500公里的铁路线上,尚存有几百幢带有浓郁异域建筑风格的老建筑,像大大小小的珍珠一样镶嵌在中东铁路线上。这些建筑中有铁路客运站舍,有工厂、水塔、机车库、学校、医院、商场、俱乐部、管理机关等公共建筑,有造型独特的高级住宅、规模较小的公寓住宅和成片分部的联户住宅,有东正教堂等宗教建筑,有因地制宜而建的桥梁隧道……沿线文化遗产种类丰富、类型多样、数量众多。这些属于西方近代建筑体系的老房子,奠定了中东铁路建筑的基本格调。

这些蒙受历史尘垢的老建筑,至今依然执着地向人们展示着不可抗拒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之美。在中东铁路建筑群中,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巴洛克风格、俄式建筑、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都不乏精品,很多建筑形式在俄罗斯境内都已经消逝,很难寻找到。中东铁路建筑群是目前国内存量很少的、有些是唯一的(如木刻楞式教堂)、原生性很强的珍稀群体建筑遗存,既属于线性文化遗产,又属于20世纪遗产,其中许多建筑还属于工业遗产,具有极高的、无可比拟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其建筑形式、建筑格局完全不同于国内古建筑,是一种以外来文化为显著特色的文化遗产,仅存于东北地区,在国内文化遗产中具有唯一性、代表性。

龙江县中东铁路建筑群龙江区域内共32处。位于龙江县龙江站、黒岗站、白山站、老道站、鲁河站现滨州铁路沿线两侧。

通过文物考古调查,使我们对龙江县境内的古文化遗址的分布:文化性质、特征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龙江县自旧石器晚期,距今2-3万年前至今一直是多民族在聚集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具有山地草原游牧民族的特色文化。这些文化遗址的发现,对进行研究对于提高龙江县人民对家乡的认知度,增强自豪感,整体提升人民群众的历史文化修养,进而激发人民群众建设家乡的热情,同时宣传龙江悠久的历史,扩大龙江在区域的影响和竞争力,促进龙江县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K85

A

猜你喜欢
中东遗址文物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文物的栖息之地
辽上京遗址
文物的逝去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山推800万元装载机大单落定中东市场
叙危机诱发“中东大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