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估研究
——以桑植县民歌保护与开发为例

2017-01-25 09:23刘伍堂崔劲马文
中国资产评估 2017年8期
关键词:桑植民歌文化遗产

刘伍堂 崔劲 马文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是改善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提高上市公司发展质量,实现上市公司转型升级,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数量和金额也呈现出总体攀升的趋势。文章基于当前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发展现状,从资产评估的角度出发,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中与资产评估相关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上市公司发行股份定价的合理性,讨论标的资产评估过程中关键参数选取等若干问题,希望给资产评估机构和从业人员一些启发,同时为资本市场监管部门完善发行股份定价制度提供参考。

一、绪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详细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所包括的范围。《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约》对此定义做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开发程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商业开发程度可分为未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待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已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未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没有进行任何商业开发,需要财政资金支持以传承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属于此类。待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仅仅完成商业开发的初步工作,仍需深入完善开发工作,比如桑植民歌就属于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已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该类非遗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商业开发,能够带来一定的收益和较稳定的现金流,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已经基本实现资本化,如杭州宋城千古情、上海新天地等。

二、待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方案——以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一)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桑植县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素称“民歌的海洋,民舞的故乡”。目前,桑植县已成功申报并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项,市级有12项;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8人,市级项目传承人23人,县级项目传承人27人。根据2009年的普查,桑植县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本可分为17个门类561个项目,桑植民歌已收集整理1万多首,按曲调分为山歌、小调等,已出版的达2300多首。桑植民舞有土家摆手舞、白族仗鼓舞等;民间戏剧有傩愿戏、阳戏等;民族音乐有围鼓、唢呐音乐等;民族工艺美术有木雕等。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桑植民歌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劳动,千百年以来,桑植民歌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命、生产和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反映了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智慧和力量,质朴、粗放、风趣、诙谐是其主要的艺术风格。

桑植民歌种类繁多,有浑圆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欢快活跃的花灯、低沉哀怨的曲艺,还有气势磅礡的劳动号子、荡气回肠的薅草锣鼓,以及激昂向上的革命歌曲等。

桑植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节奏鲜明庄重的土家族《摆手歌》,包含了人类生存、劳动创造等内容,是一部土家生动的文明史诗。曲调肃穆深沉的《梯玛歌》长达万行,反映土家渊源、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生老病死,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文化史诗。声调深厚雄壮的白族祭祖歌,在蹁跹起舞中吆喝伴唱,怀古与颂扬结合,是一部传承云南大理白族文化的民族史篇。发源于桑植的澧水,一直是桑植民歌的摇篮。千百年来,澧水纤夫在征服险滩急水的同时,创造了高亢激昂、气势磅礴的澧水号子。澧水号子包括“下水号子”、 “上滩号子”、“平水号子”、“绕开头”、“拉纤号子”、“架桨号子”等80 多种,是山歌的经典。

据资料记载,桑植民歌共有10000多首,通过分门别类,改编整理,有山歌1400多首,花灯典调129首,小调200多首,劳动号子100多首,风俗仪式66首,编辑50多万字。经过岁月的打磨,桑植民歌已成为一朵经久不衰的民间艺术奇葩。

桑植戏剧有傩愿戏、目连戏、柳子戏、花灯戏、汉戏、木偶与皮影戏、茅古斯和阳戏等。其中傩愿戏、目连戏在国际上被称为“戏剧艺术的活化石”,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桑植曲艺有唱土地、三棒鼓、渔鼓、莲花闹、采龙船、马戏、九子鞭等20多个曲牌。其中薅草锣鼓、三棒鼓、渔鼓曾多次参加省、地市会演,并多次获奖。

桑植舞蹈有仗鼓舞、摆手舞、跳丧舞、花灯舞、八宝铜铃舞、傩舞、霸王鞭等。其中白族仗鼓舞曾参加张家界市“91 森保节”开幕式表演,得到国内外友人的极高赞誉,并被德国专电邀请外访。

桑植音乐主要有围鼓、草闹台(又称打溜子)、花灯锣鼓、龙狮锣鼓、唢呐曲牌、箫曲牌、婚丧曲牌等。许多西方国家专家评论桑植土家“打溜子”是“东方最完善的交响乐”。此外,还有佛、道、巫三教音乐,礼仪音乐也十分丰富。

桑植工艺美术闻名国内外,其类别有织锦、剪纸、挑花、银饰、蜡染、绘画等,这些传统工艺美术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编织有竹编、麻编、草编、藤编等,编织出的生产生活用品造型奇特,美观大方,经久耐用。剪纸图案种类繁多,结构大方,形象生动。挑花乃是与剌绣相配合的一种工艺,挑出的龙、鱼、狮子、花卉、乌雀等形象逼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银饰种类繁多,有银冠、银珈、项圈、披肩、项练、手镯、戒指、耳环、壁、牙签等。

(二)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桑植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速度加快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危机。非物质文化的继承后继乏人,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往往会因人而存,人绝艺亡,亟需加强系统的理论研究和保护。

2. 缺乏传承保护经费和设备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保护、研究、开发和数据库的建立等具体保护性工作需要大量资金和设备,由于桑植县属国家级贫困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远不能满足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需求。

3. 缺乏非遗传承展演场所

目前,桑植县没有电影院、也没有歌剧院,桑植民歌、白族仗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专门的传习、展演厅,县民族艺术团没有专门的办公和排练场地,桑植县也没有文化标志性建筑。

4. 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由于缺乏展演场所,桑植的艺人经常到附近的演出场所演出,导致人才外流现象突出,这使得周边的演艺市场繁荣,出现了较有影响力的《张家界·魅力湘西》、《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武陵魂·梯玛神歌》三台大戏,以及《烟雨张家界》、《印象张家界》等节目,这对桑植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艺市场将形成很大的竞争。

5. 交通环境制约了桑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

桑植县不通国道、铁路、高速,严重制约了旅游的发展,游客进不来,游不动,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同时也制约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桑植民歌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独树一帜,但其经济价值未得到充分的体现。

6. “桑植民歌”虽有影响力,但未形成无形资产

调研组成员除了考察桑植县周边情况,还专程到达张家界的其他区县,观看了《魅力湘西》的演出。《魅力湘西》主要以湘西文化为主线,以歌舞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桑植民歌是整晚演出的重头戏,时间占约25%,由此可见桑植民歌的影响力。但是,因桑植民歌没有知识产权保护,谁都可以以桑植民歌的名义来演出,桑植民歌作为桑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难以形成无形资产,从而难以得到保护和有效管理。

(三)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规划方案

1. 开发模式

建议采用PIPP模式,即在PPP模式的基础引入独立的中间组织,作为政府与私人部门的协调者和对话者,承担起某些政府不应该“管”的职能,或者政府和私人均失灵的领域。政府、中间组织、私人部门三方的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1)政府:成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管理委员会,履行政府部门应尽的责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管理委员会可作为当地政府的代言人,统筹开发相关事宜,主要履行以下职能:

① 协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相关的政府部门,为开发提供稳定、良好的政策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可能涉及到文、教、规划、国土、规划、财政等多个部门,关系复杂,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作为众多政府部门间的协调者和代言人,主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② 成立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基金,负责基金的管理与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离不开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合理的资金运作是充分发挥资金作用的前提。成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基金,采取基金管理的方式运作财政资金,能够有效的提高财政资金的运用效率。

(2)中间组织:成立非营利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协会,沟通、协调相关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

非营利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协会成立的目的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一方面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另一方面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庸俗化的开发,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本色。因此,非营利性的中间组织,主要职责应包括以下几方面:① 做好政府与私人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工作。非营利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协会应该扮演组织协调角色,直接组织和协调微观运行。② 成立相应的专门委员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有效的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非常专业化的工作,应该借助专业的咨询及中介机构的力量促成开发工作的完成。比如可以邀请大专院校的研究人员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委员会,全面挖掘潜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以要求评估机构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委员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等。③ 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监督开发基金的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基金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管理委员会负责运营与管理,而由中立的、非盈利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协会进行监督,管理权与监督权的分离有利于确保监管资金的有效运用。

(3)私人部门:作为投资方,负责开发方案的具体操作和执行。

私人部门应该发挥出高效率的优势,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方案的具体实施运作。在实施的过程中,接受中间组织及政府的监督,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2. 开发方针

桑植是张家界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桑植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走文化旅游之路,积极融入张家界旅游圈。要坚持“西部张家界、社会遗产地”文化旅游发展目标,着力打造以桑植民歌为主的民俗文化品牌。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做好“五个一”工程:

一是执行一个好规划。以桑植民族文化与旅游契合为思考点,按照《湖南省桑植县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5年)要求,实行重点项目带动,形成产业效应。确立“文化强县”总体目标,促进文化发展繁荣。利用好、发挥好桑植县民歌这个文化特点与优势,以此为基础拓展多维旅游项目,展现桑植文化魅力。

二是形成一种好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费补助机制。加大政府对桑植县文化旅游项目的财政投入,充分展现人文和自然相融合的独特魅力。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挖掘、保护机制,对重点项目进行专题挖掘整理。同时建立桑植民歌保护区,开展桑植民歌传承活动,对传承讲习予以奖励。开展桑植民歌进校园活动,培养桑植民歌后备人才。例如,在当地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除了使用国家规划的教材,还可以加入当地教委批准的民歌学习或者赏析等内容。孩子们在桑植长大,从小听民歌唱民歌,自然而然就会成为民歌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除此以外,还可以将民歌引入旅游区,发展参与型旅游项目,一方面丰富旅游的内涵,另一方面促进民歌的推广。

三是建设一处好场所。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桑植民歌大剧院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建设,并发挥平台效应 。一处好的文化宣传设施会更有利于吸引游客参观,同时也给游客一种更好的文化体验。同时,大剧院或者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的建设务必要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和展示桑植不可复制的文化内涵。

四是编排一台好节目。以桑植民歌代表的旅游文化品牌在张家界、湘西乃至省内外是独一无二的,经过精心策划,有序运筹,可以打造出一台代表地域性少数民族文化的品牌节目。结合桑植自身的文化资源特点,开发具有休闲度假特点的精品小剧场演出,以精、小、多、活为主要特点,适合分散式、多场次、精品化、针对性的休闲度假市场。同时,举办好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旅游者与当地群众大联欢等活动也是自我宣传、传承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要让更多人知道桑植,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充实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体验。

五是打造一个好品牌。主要是加强桑植民歌宣传推介工作,力争将桑植民歌打造为湖湘文化品牌。积极筹备南方民歌实践教学采风基地,建设南方(桑植)民歌网,定期举办中国桑植民歌节,探索“政府办节,公司运作,社会参与”的市场化新路子。组织召开桑植民歌专家学者研讨会,促进桑植民歌产业化。在包装民歌的同时,将桑植的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土司文化与民歌文化融合在一起,以民歌文化为主导,其余四种交相呼应,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

3. 开发方案

(1)桑植县作为张家界地区的一部分,应充分依托张家界的旅游资源,致力于发展成张家界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家界风景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是以自然景观为主打,以其参差不齐的石峰、郁郁葱葱的植被以及清澈的湖泊、溪流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也就是说,张家界旅游的主题在于自然生态。

桑植县作为张家界市的一部分,靠近张家界武陵源,地理位置优越。桑植县可以借助自身的民歌、民舞、民间工艺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着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一方面可以借助张家界已有的品牌效应带来更多旅客,另一方面能够弥补张家界自然风景区仅以自然风光吸引人的单一性,实现张家界与桑植的双赢,创造更大的旅游收益。一旦市场打开,桑植更容易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旅游品牌、展示自身的人文优势,并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带来更大的收益。

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桑植县还应当着力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是为了向游客呈现自然之美,融入张家界旅游景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桑植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2)要重点突出,选择桑植民歌作为开发重点。

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桑植民歌、桑植舞蹈、桑植工艺品等内容。鉴于桑植县现有的财政水平及经济发展状况,如果对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投资、规划和发展是不现实的,应从中选择最能体现桑植文化特色,在短时间内能够吸引更多受众并迅速传播的文化形式进行有重点的开发与发展。桑植民歌与桑植舞蹈和桑植工艺品等其他民俗形式相比具有内容丰富、可辨识能力强、口口相传、易于推广等诸多优势,因而我们建议可以采取以开发、包装桑植民歌为主,发展其他民俗形式为辅的思路指导桑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

(3)将“桑植民歌”申请商标加以知识产权的保护。

桑植民歌是桑植县特有的地理文化环境造就的产物,代表了当地特色,虽然桑植民歌在桑植县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但是桑植县人民在使用、宣传桑植民歌时,由于不享有商标专用权,如果发生侵权现象时,桑植县人民对“桑植民歌”的维权难度会很高。我们针对上述情况,查阅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后,建议桑植县人民政府把“桑植民歌”作为商标进行保护,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① 以“桑植民歌”进行商标申请,由于“桑植民歌”中的“桑植”是湖南省桑植县人民政府的名称简称,属于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十条的规定,“桑植民歌”中的“桑植”商标不能以普通商标进行申请,应把“桑植民歌”作为证明商标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提出申请。

② “桑植民歌”是湖南省桑植县特有的地理环境造就的产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并且鉴于第一条所述,建议把“桑植民歌”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提出申请。

③ 桑植县人民一直把“桑植民歌”作为文化服务,因此建议“桑植民歌”在第41类进行申请。

综上分析,建议将“桑植民歌”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提出申请,并申请在第41类。

(4)有关资产运营的几点建议。

① 举办桑植民歌音乐节——提升桑植民歌的档次。音乐节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内容上的统一性和地点上的固定性等特点,且音乐节不受场地的限制,可以接纳尽可能多的歌迷。音乐节的举办可以使得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被迅速传唱,同时也有利于歌手或者乐队的知名度提升。

桑植的民歌艺术是桑植人民从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感受孕育而生,这种独一无二的特性恰好是桑植民歌的吸引力所在。对于前来旅行的人们来说,在桑植人民生活的土地上,一边欣赏着优美的风景,一边用心感受桑植人民的生活情趣,会更好地体验桑植的独特魅力。因此,在旅游风景区举办音乐节,将对山水之美的赞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即刻抒发出来,让游客参与其中,将是种不错的体验。

桑植民歌音乐节的举办有助于宣传桑植当地的民歌艺术,扩大民歌的推广,促进民歌的传承。同时,它还可打破原始民歌的局限性,将原始民歌提炼升华,同时又保有最质朴的意境和情感。由于音乐节是非常适合大众的传播方式,结合民歌易学易唱、歌词朗朗上口等特点,可以很快就拥有一群拥趸。

② 拍摄微电影,通过电影故事,展现桑植民歌。微电影具有电影时间超短、制作周期超短、投资成本非常少的特性,它特别适合在移动状态下或者短时间休闲状态下观看,同时微电影又具有完整的情节,流传范围非常广,特别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因此用微电影来推广桑植民歌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途径。

民歌所搭配的电影,可以桑植本地的风光以及民歌背后的故事为内容,既阐释了民歌又宣传了桑植的好风光,一举两得。当然,微电影的内容也并不限于此,只要旋律主题和故事情节相吻合,均可拿来使用。

同时可与优酷、土豆等网络视频运营商合作,同时在微博等平台上发布,将拍摄的微电影上传与粉丝分享,充分利用微博的转发功能扩大微电影的影响力。此举主要是以微博用户、手机视频终端用户为对象,这类人群多为学生或上班族,他们在等车或者坐车途中就可以看完一部微电影,同时也乐于转发与分享,有利于迅速扩大桑植民歌的传播范围。

③ 将2-3首桑植民歌拍成MV。音乐是听觉享受,音乐电视是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MV可以利用电视画面手段来补充音乐所无法涵盖的信息。MV将音乐画面化之后,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可以更好地展现民歌诞生的背景和土壤,实现创作者和欣赏者心灵上的碰撞与共鸣。

完成的MV可以在酒店大堂、景区休息室、公共交通工具和设施(例如公交车、公交车站、火车候车室、机场候机厅)以及城市中比较繁华地段的电视墙上循环播放。这些地段的人群流动量比较大,有利于MV的传播。另外也可以将制作完成的MV放在视频网站上,供人欣赏和下载。

④ 邀请一些著名歌唱家演唱。一线歌手演唱的歌曲能够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更有可能被人们竞相传唱。以宋祖英为例,从1990年起,宋祖英就是春晚的常客,她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曲目都成了脍炙人口的名曲,春晚播出之后就迅速被传唱。根据调查显示,她的粉丝遍及各个年龄段、各种教育和职业背景,她所演唱过的《好日子》、《爱我中华》等歌曲,均成为街头巷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当红热歌。由此可见,如果邀请知名歌唱家进行演绎和诠释,歌唱家会通过自己的艺术造诣去理解和表达桑植民歌所饱含的情感,更易于听众了解、接受和共鸣。除此以外,借助演唱者的影响力,桑植民歌的知名度会大幅提升。

⑤ 邀请知名的文化策划公司提供策划方案。好的文化策划公司的经验比较丰富,能够更加全面的审视所要包装的对象,同时经过多方的考察和调研,可以规划出更加适合桑植的方案。

首先,在调查方面,好的文化策划公司会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走访得出最新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在资料的真实性和时间性方面是有保障的。

其次,在策划方面,由于好的文化策划公司在策划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可以比照以前做过的类似企划案,找出两者之间的共通之处,将效果良好的方案在桑植继续使用。此外,策划公司会从桑植的地方特色入手,扬长避短,寻找最适合桑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方案。最后,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而经验丰富的策划公司能够事先预测到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提前做出应对策略,更加灵活机动的将企划案落到实处。

三、待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特点——以桑植县民歌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特殊性质的文化资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可以在文化资产评估技术的基础上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应建立在文化资产评估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全面分析价值影响因素,恰当选用评估方法,合理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产价值。

从上述桑植县民歌的开发方案中,可以看到桑植县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形成的文化和实体资产包括民间音乐类著作权资产、“桑植民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资产以及作为开发管理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管理委员会及具体运营实体单位。一旦开发方案得以实施,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也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总的来说,对于待开发的桑植县民歌,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但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开发。对于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估机构可以从两方面介入到相关的开发过程中。一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底价值(即已开发完成的部分)的评估中,评估机构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业务;二是,在对不同开发方案的筛选中,评估机构可以运用专业技术,评估不同方案的未来潜在收益,从资本的角度评价不同开发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从而促进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商业价值的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

倘若桑植县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开发运营,能够产生比较稳定的现金流和收益。那么它的发展重点将是在有效融资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扩大知名度。遵循“资源-资产-资本”的发展路径,在有效融资以及资产向资本转化的过程中,合理的资产定价是前提和基础。因此,资产评估机构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介入到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中。一方面积极与已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营方加强沟通,在资本运营的进程中开展业务;另一方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理论的学习,提高执业水平,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开发力度,提高影响力,产生更大的收益。

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估工作是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先决条件,值不值得开发、如何开发、开发后要进行哪些维护工作以及开发可能带来的收益等问题,其间都离不开评估工作的支持。评估业界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估的研究,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1] WANG Hui, LIN Jian– guo. Calculation of tourism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n tourist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ninersity.2005(3).

[2] Brohman J. New Diretions in Tourism for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23):48-70.

[3] John F. McDonald. Fundamentals of Urban Economics.New Jersey:Pretice Hall. 1997.

[4] 周玲强.旅游业对经济与就业的双拉动效应及制度研究.旅游管理.2003(3).

[5] 赵荣.论区域旅游规划中的景观文脉整合.人文地理.2002(4).

[6] 王松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经济学研究——基于上海弄堂文化的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桑植民歌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视野下桑植民歌的创新研究*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桑植 卫生院住院费用全报销
桑植白族文化的汉化效应与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