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兼施”壮大实体经济

2017-01-25 21:58沈晓栋
浙江经济 2017年20期
关键词:传统产业实体浙江

□沈晓栋

“软硬兼施”壮大实体经济

□沈晓栋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可以预见全国将掀起实体经济发展新浪潮。浙江作为实体经济大省,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已初步形成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动能加快培育“双引擎”驱动的格局,实体经济率先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当前浙江要在这波浪潮中勇立潮头,在实体经济发展环境营造和投入导向上需“软硬兼施”。

聚焦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实体经济发展“软环境”。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优化营商环境、关系企业获得感最强的一项改革。三季度全省万家企业监测显示,有75.0%的企业对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表示满意,环比提高5.8个百分点。但也要看到,仍有35.3%的企业反映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存在提升空间,16.6%的企业认为“代办效果不明显”,下一步要精准聚焦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痛点和难点,在企业最期待的“继续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65.5%),“加快建设、推广浙江政务服务网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53.2%),“大力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22.3%)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聚焦研发、人力资本、信息化,加快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软投入”。随着浙江经济由高速增长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经济增长将主要靠创新来驱动,主要靠技术、人才、生产率的提高来驱动,企业投资将加快从厂房、设备等硬投资向人才、科技、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软投入转变。三季度全省万家企业监测显示,50.5%的企业软硬投入比已超过10%,其中,县(市、区)创新力30强“双冠王”滨江已超70%。下一步,在“两市两县”软投入统计试点的基础上,加快建立覆盖全省的软投入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同时,结合省委省政府要求,探索将软投入作为今后全省扩大有效投资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各方紧扣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集聚创新要素,推动产业创新。

聚焦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硬环境”。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基础设施不仅要适应于实体经济发展,而且要适度超前于实体经济发展。近年来,浙江基础设施建设大踏步迈进,初步形成了互联互通体系,但对照“高质量、均衡性”的标准,全省基础设施仍较滞后,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块突出短板。下一步,要紧紧抓住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等省委省政府重要战略机遇,围绕“加密”和“提标”,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的统筹保障能力,进一步推进综合交通、清洁能源、水利、通讯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造省域1小时交通圈,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客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为民生保障和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聚焦存量改造和增量带动,持续加大实体经济发展“硬投入”。传统产业相对饱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是实体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必经阶段。对于浙江这样一个传统产业占比较大的省份,必须要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发展两手齐抓,这既是旧动力向新动力转换的途径,也是有效投资的发力点。下一步,要紧紧围绕“10+1”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制定出台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大力推动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为重点的技术改造投资。同时,进一步加大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文化等八大万亿产业投入,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产业基地,创新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

作者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经济监测预测处处长

猜你喜欢
传统产业实体浙江
Mother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马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实体书店步入复兴期?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丘区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