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教学评估阶段提升学风建设的可行性探析

2017-01-29 22:56孟令昆
山西青年 2017年22期
关键词:学风辅导员评估

孟令昆

本科高校教学评估阶段提升学风建设的可行性探析

孟令昆*

齐鲁师范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学风建设是高校建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重要的一级指标。本文立足高校评估期间应重视并加强学风建设的节点,阐述了本科教学评估的界定及意义,以及论证了什么是学风,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做出了高校评建期间怎样建设学风的些许建议。

本科高校;教学评估;学风建设

一、本科教学评估界定及意义

本科教学评估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依据,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为原则。其构成应是由被评学校自我评估、专家入校现场考察和学校整改三部分构成的。自评阶段主要是在专家进校(即第二阶段)实际考察之前,而学校整改阶段应是专家考察结束后一年时间。三个阶段才能算是完整的评估过程,而非专家进校期间才是评估。

从评估三个阶段来看,将评估称为“迎评”是不恰当的。因为迎评只强调或看重专家实地考察这一阶段,其实在学校接到教育部通知开始,就已进入了评估。学校是否积极展开自评,将对第二三阶段影响甚远。自评阶段往往时间较长,涉及部门、人员较多,对学校自身建设、管理和改革中做的工作也较多,能取得的效果也最明显,是整个评建阶段的基础。而第三阶段,不论评估结论是什么,都要进行为期一年的整改,在规定期限内,向教育部呈报整改情况报告。

由此看来,本科教学评估的意义和落脚点是“重在建设”。一方面,学校应根据国家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结合当前教育形式和改革方向制定评估计划和方案;另一方面,对于评估中的指标观测点要理解其实质,加深对评估目的和意义的认识。评估是手段,改革才是关键,改进提高才是最终目的,切切实实取得效果才是评估的意义。

二、学风含义界定

何为学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学风即“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笔者认为,在不同的领域对学风的一般界定也有所不同。在高校领域,学风应分为广义与狭义。

广义的学风应是由学校自身办学定位和整体的办学思路所形成的校风、在职教师普遍认同并约定俗成的教风、学生受学校整体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学风构成。《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中将其定义为:包括教师在内的治学风气以及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教育词典》中特指学校师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的精神状态和治学方法;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也提出过学风,一般指社会团体、学校或个人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习尚和风格。他还说: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总的来说,学风建设就是反应全体高校教职员工在治学精神、态度和方法等方面风格的总和,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即知情意行体现在学习中的综合表现。是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治学态度、目的、精神和方式。优良的学风应表现为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明确的学习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主动的学习习惯,严谨治学的精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狭义的学风特指高校大学生的学风,即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学习态度、风气、纪律。综上,不论是广义和狭义,其概念都具有相似与一致性,本文所论述为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风,属于狭义范畴。学风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科评估中的重要指标。大学学风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直接体现出高校内部的文化底蕴、历史沉淀和办学质量,属于一种“软实力”。拥有优良学风将关系对大学生是培养质量,因此,它应内化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其次,加强学风建设收益最大群体的是在校学生,大学生学风建设的主体也是大学生。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期间,以评促改、促建、促管,评建结合,落脚点是重在建设。这意味着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加强学风建设不单是从学校自身建设入手,更应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是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共通合力,才能有效提升学风建设。

三、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齐鲁师范学院的学风建设进行了调研,通过整理和分析并将有关情况与其他学校有关调查数据比对,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做出总结。

1.理念问题

当前各个高校在学风管理方面普遍陷入单一管理。大多靠制度、惩罚规范学生,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要营造更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结合时代背景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对学生的教育质量不能以就业率、升学率来衡量,这样培养出来的“产品”缺乏后劲。

二是学风建设缺少制度保障,随着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各种常规制度逐渐出台,但很少有出台“学风建设转向制度”,在教学层面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制度大多只依赖于教务处系统;在评价教师的业绩、晋升、职称评定只重视教师的论文发表,不注重师德等;在多数高校艺术类专业中,多为考教分离,在考试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上小课”现象多见;在考试类科目中,监考责任意识淡化,给学生形成了作弊的风气;在考察课出题中,没有明确应该怎样划分难度、形式及优良中差,同专业不同老师所带班级出现分数差距大,难度不一等混乱局面。在学生层面上,规章制度繁缛,但约束力低。选课系统缺乏对学生的选课指导,也欠缺评价与反馈渠道;对学生的评价制度也算不上尽善尽美,学习成绩仍然在评价学生时占据大半比例,学生在各类评优评先评奖中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奖励。种种因素使学风建设进程步履维艰,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2.行为习惯问题

经过调研,超过50%的同学曾有过逃课现象,超过85%的同学有上课玩手机现象,对挂科呈无所谓态度的同学接近三分之一,更有大学四年从未踏入过图书馆大门一步的同学。绝大多数同学应付大学考试,都是在最后突击,超过半数的同学从未主动阅读过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在问课余时间都在干什么时,超过半数同学的回答都是上网、游戏、兼职或外出。

(二)因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飞速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否认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大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些负面的影响杀伤力巨大。一是大学生不再把学习看做首要任务,对待学习科研急功近利,贪图享乐,对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产生怀疑,逐渐丧失了学习积极性。二是缺乏大学教育模式的引导,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在进入大学前的学习是艰苦的,而且目标确定。进入大学后,开放式的教学以及较为宽松的管理往往使自控力弱的年轻人迷失了方向。如不及时正确引导,便很容易误入歧途。三是互联网发展的负面影响。一些不良思想在互联网上泛滥成灾,在自媒体时代下从众心理屡见不鲜,年轻人热衷沉浸于电子游戏和虚拟世界,很多人因此荒废了学业。

2.学校、教师因素

学校方面,一是课程设置难以激发学习积极性。某些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脱节,专业特色性不强。这些因素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在入学后没有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最后造成只求及格,拿到毕业证足矣。某些专业明明已经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却仍然大量招生,某些学生为上学而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这也导致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变窄,社会需求严重饱和,就业变得困难。这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自己专业的积极性与热情。

二是学风建设不够深入人心。虽然学校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纪律处分条例,但是在学生眼里只重视不逃课、不旷课、不作弊等具体行为规范。认为只要遵守纪律就是良好的学风。从而忽视了学风建设中应注意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重要因素。

教师方面,部分教师缺乏研究当代大学生学情分析。目前,一些大学城在城市的边缘聚集,大多数新校区实现了两地办学,教师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在班车上度过。这就导致了教师每天疲于奔波,极大减少了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学生和教师见面只限于课堂之上,课下几乎没有任何交集。二是教师不主动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对其学情没有准确的把握,这就阻碍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的学风问题和违纪现象应该是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没有把思想政治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全过程的理念。这就导致了在学风建设上难以形成合力,大学生的不良风气不能得到有效的禁止措施。

3.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方面,一是学习取向不明确。多数大学生没有对所学专业产生心理认同,导致学习不主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吧精力用在了兼职、人际交往上。二是大学生自控力较低,学习意志力差。在调研中,大学生晚睡熬夜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上网或者游戏,导致睡眠不足严重影响学习。目前,90后是大学生的主力军,也是伴着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而校园网平台建设又为大学生上网提供了便利,导致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也屡禁不止。

四、本科评估其间促建措施建议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一个学校发展的重要契机。学风要从“重在建设”为落脚点,以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展校园文化为抓手,以凝聚合力为支撑。

(一)以评促改,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1.把握引领学风建设正确方向,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学风建设的引领方向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优良学风。首先,唯物主义辩证法可以为学风建设提供科学的思想保障。通过科学的思想引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对事物的评价、看法和行为方式,并深刻影响个人存在与社会意义的互判,逐渐轻视主观,重视客观实在,明确个人学习在人生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意义,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学习认知态度。对于评估期间学风建设的问题,应坚持用发展、联系的眼光矫正短板,对高校内部深化改革,内涵发展。真正做到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此外,应出台有力的学风建设专项制度保障。在制度上,一要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竞争激烈的当下,高质量的人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学风建设更是大学生造就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二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大学学风不仅是高校内部理想信念的体现,更是影响社会风气、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这在地方性高校尤为明显;三要营造全员育人的合力,大学的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通过各个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全员参与改进学风,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学生刻苦钻研、求实创新、博学明道、崇德象贤;四要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完善奖惩机制。强调优秀厚重的大学学风,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向往,更是我们的发展目标。

2.牢牢占据各种传播媒体的主阵地,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一扇窗。改进传统媒体使其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新媒体,重视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牢牢占据主流价值观阵地,非常重要。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信息素养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不良信息已成为新的“疾病”,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能否增强抵抗力,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应将其提升到与“体育”相同的位置上来。这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身为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工作者,也应主动学习、了解互联网,把它作为我们教书育人新的武器。其次,学校应不断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建设官方网络平台,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以评促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风中的作用,坚持发展校园文化

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特色校园文化教育。思政教育是主渠道,优良学风下的校园文化应包括良好的学术氛围、学习习惯、学习价值观,大学生情感认同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可以指导实践,从而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学习价值观的养成。

学习价值观的养成比单纯获得知识更重要。也就是为什么要学习,我们可以通过获得的知识做些什么的问题。一方面是为改变个人、改变生存地位为主要动机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是为改造自然、社会,为国家人民而做出个人贡献的价值观。我认为后者应是高校应提倡的学习价值观。大学生将是国家命运和民族振兴的中流砥柱,个人的学习应与人类、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当前我们所掌握的还远远不够,所以更应该主动学习。因此,加强大学生专业实践引导他们结合世情国情引发深度思考,多用自己所学来分析现实问题,明确学习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明确解决问题需要不断学习的必要性,是在评估中开展思政建设的重要方面。

2.深化情感认同教育,善用陶冶教育

在学风建设中,感情认同教育应包括政治认同、学习认同和荣校爱校认同。首先,政治认同是将个人发展与世情国情相结合;学习认同指学习价值观的养成与参与学风建设的责任意识;荣校爱校教育指个人对母校由衷的肯定,不管是在校生或毕业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底气与自豪。

陶冶教育具有隐含性、长期性的特点,体现在学校各各个方面。学校的每一座建筑,一草一木,每一条路,广播展板,走廊教师都是对学校感情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毕业生进行荣校爱校培养,建设校友会、同学会,将陶冶教育安置于学校的每个角落。使人无时无刻感受到大学厚重的学术氛围。

3.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当前,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亚健康”状态。高校学风建设也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其争取处理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应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鼓励教师学习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团体辅导,增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家庭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格。

(三)以评促管,加强学风队伍建设,凝聚合力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学风建设需要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常处于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一线,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效果与优劣水平。因此,应全面提升辅导员整体素质,打造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常与学生打交道,是大学生身边“最亲近的人”,对大学生影响深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应注重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培养,加强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专业知识的培养,增强辅导员的人格修养与社会责任。二是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应给予辅导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完善职务职称评定建设,拓宽学术研究成果发表渠道,为其个人发展提供保障。三是按照生师比设立专职辅导员。

2.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力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他们对政治的个人理解与教授将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和对政治的掌握程度。为加强学风建设,可将思想政治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参与学生管理,将情感认同内化与学风建设之中。

3.营造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学风建设氛围

全员参与、全员育人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战斗力。除思政辅导员和思政理论课教师外,其他授课教师也要将学风建设贯穿于课堂之上。此外,学校学生工作部门、教学部门、后勤部门等单位要保持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做到以评改带学风,以评建促学风。以管理护学风,以陶冶育学风。

[1]张秀芳.中国共产党学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济宁学院学报,2015(5):81-84.

[2]吴保华,陈永生.试析高校团组织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7):64-65.

[3]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4):92-96.

孟令昆(1990-),男,汉族,山东德州人,硕士,齐鲁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G

A

1006-0049-(2017)22-0008-03

猜你喜欢
学风辅导员评估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对党建促学风、学风固党建的辩证思考
高职院校大学生学风考风作风的建设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双信封制和综合评估制各有千秋
学风就是质量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