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理论课教材分析和编写设想

2017-01-29 17:01马骁晖
北方音乐 2017年15期
关键词:编写者音乐学师范

马骁晖

(潍坊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潍坊 261000)

关于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理论课教材分析和编写设想

马骁晖

(潍坊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潍坊 261000)

作为教材,必须有完备的知识体系和使用价值。声乐理论教材的编写所针对的是将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将来应该是高素质的、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声乐教育工作者,他们承担着基础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基石,既然是基石,那就必须要牢固,因此,声乐理论教材的编写者和高校声乐理论课的讲授者就得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唯有此,才能编写出高质量的声乐理论教材,才能体现讲授声乐理论课者的水平,才能培养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声乐教育工作者。

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理论课;教材;编写

一、关于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理论课教材的分析

据调查,目前各开设音乐学专业声乐理论课的高校所用的教材多种多样,主要有《声乐语言艺术》(余笃刚著)﹑《声乐理论教材》(李萍著)﹑《声乐学基础》(石惟正著),也有部分院校兼用两本以上的教材,还有很多院校用讲座的形式讲解声乐理论。

各类教材的思路有所不同。如余笃刚的《声乐语音艺术》是围绕“声乐语言”展开讨论的,比如声乐语言的艺术美﹑形象塑造﹑艺术特征﹑艺术风格等。李萍的《声乐理论教程》是围绕声乐牵扯到的生理现象﹑中外作品分析﹑教学法以及声乐史概述等展开分析的。石惟正的《声乐学基础》分七个方面:声乐生理学﹑声乐心理论﹑声乐艺术表现论﹑声乐教育论,从声乐的技巧﹑艺术表现力﹑声乐欣赏等。三本教材的编写出发点不同,但各有特色。很多教材只是罗列常用知识,毫无新意,而以上所说的三部教材则不同,编配新颖,各有侧重,都以音乐学为基础,突出师范性,声乐技巧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目的明确,与教育部颁发的《课程纲要》相得益彰,难度适中,值得推荐和使用。

从调查来看,声乐理论教材多年来的发展并不令人满意,发展速度不够快,最主要的原因是各院校对声乐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这门课的开设没有明确的概念,对到底开设还是不开设的问题摇摆不定,存在“开设也可,不开设也行”的思想,在教材的选择上的不确定性也就显而易见了。如此状况,编写者的积极性就无从谈起,影响了教材的正常编写,导致教材发展迟缓。不用说《声乐理论课》教材,即使是《声乐》教材的起步在中国也算比较晚的了。建国后的声乐教学基本是以民族民间曲目为依靠,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正如中国的戏曲教学一样,言传身教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各门各派的风格不同,曲目也不同,似乎用不着统一的教材。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声乐教材才逐步纳入正轨,到现在为止的近四十年来,中国的声乐教材已经实现规范化﹑体系化。但是,声乐理论课,算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对教材的编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受中国的音乐艺术一直习惯于用言传身教而不用教材的传承方式的影响,借鉴和参考的资料不够。与我们培养的声乐演唱和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数量比起来,我们培养和从事声乐理论研究的人才的确有点少。

教材既然是教材,那就必须具有科学性﹑师范性﹑统一性﹑针对性﹑实用性等特征。现在开设声乐理论课的院校所谓的“教材”是不具备教材性质的。写作者很可能是具有权威的音乐学家,著作水准也确实很高,但不一定能当教材使用。有的著作或许只围绕一个论点展开,内容不够全面;有的著作内容繁琐,牵扯面太广,思路不够清晰,没有系统性;有的著作研究内容过于深奥,不适用于大学本科的教学;有的著作理论性太强,不能和实用性相结合。这些类型的著作都不能作为教材使用。既然现在的声乐理论课教材还不够规范,那就需要各高校在每年征订教材的时候向教授这门课的老师征求意见,或者与各兄弟院校联系,看他们使用的什么教材,并询问一下他们学校对自己所使用的教材的看法,甚至从其他渠道,比如从网上了解各学校对各种教材使用的反应情况。说起来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很多院校长时间的使用一本教材,从不更新。试想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频率之快令人惊叹,虽然老的教材有可取之处,但也必须每年增添新的内容。其实很多新的教材已经出版了,而我们还不清楚,如此状况,怎跟上时代的发展?

二、关于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理论课教材编写设想

声乐理论课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和声乐技巧课相互依存。有句话叫“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声乐理论课是指导性的,声乐技巧课是实践性的。二者缺一不可,同等重要。这就要求编写者在遵循规范性的基础上,兼顾这两个方面的配合。因此,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是声乐理论课教材的编写者和编写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我们应该明确,教材的使用者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本科生,是将来走向中小学教师岗位的人,其师范性和艺术性缺一不可,科学性和文化性必须同时存在﹑统一性和实用性必须齐头并进。理论是什么?哲学的解释比较有深度,说的浅显一些,就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合乎逻辑的推论性的文字资料。声乐理论其实就是在中外各国长时间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的﹑合乎歌唱技巧的﹑艺术性的﹑具有师范性和示范性的歌唱方法的总结。这些理论早已存在,只是存在的方式大都是零散的,或者言传身教的,没有形成文字没有按照教材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规范化和统一性地总结。

既然声乐理论教材面对的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那声乐理论教材的编写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编写出它的师范性。从歌唱的姿势﹑气息的训练﹑各腔体的调整﹑吐字咬字到艺术表现力﹑教学法等,都需要体现其师范性和示范性。师范性和示范性,顾名思义,简单地说就是要具有示范性的样本和模仿的榜样的性质。比如歌唱的姿势,既然是被模仿的榜样,那必须是正确的﹑正面的﹑有气质的﹑积极的,让人一看到站姿就觉得你有歌唱的气场,有让人欣赏下去的期望;而不是消极的,懒散的,毫无生机的,让观赏者提不起精神,没有任何吸引力,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更无从谈起。

声乐理论的目的是实践。声乐不像某些学科,长时间在房间里研究就行,声乐是表演艺术,这就决定了声乐的实践性是重要的目的。声乐艺术实践的过程就是把思想感情传递给观众或者听众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唯美的﹑有文化深度和艺术高度的﹑富有感染力的过程,教材的编写必须把声乐审美的内容体现出来。声乐艺术是用人的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表达思想感情的,比文字的朗读或者朗诵所牵扯的技能技巧,比如声带的承受能力要强大的多,教材的编写者一定要科学地分析声乐演唱中所牵扯到的物理力学和物理声学以及生理学现象。做到科学﹑合理地用嗓。否则,技巧再高,没有美感,声乐的目的也失败了。

作为教材,必须有教材的知识系统和使用价值。无论如何,声乐理论教材的编写所针对的是将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将来应当是高素质的﹑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声乐教育工作者,他们承担着基础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基石,既然是基石,那就必须要牢固,因此,声乐理论教材的编写者和高校声乐理论课的讲授者就得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唯有此,才能编写出高质量的声乐理论教材,才能体现讲授声乐理论课者的水平,才能培养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声乐教育工作者。

J605

A

注:本论文为2016年潍坊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理论课与教材研究》中期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编写者音乐学师范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音乐学人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潜心“三读” 精准发力
论情报编写中的情报观点表达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长沙第一师范附小学生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