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舞初探

2017-01-30 01:06
黄河之声 2017年12期
关键词:巴人舞蹈艺术

祁 佳

(1.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2.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巴渝舞初探

祁 佳

(1.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2.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巴渝舞作为我国汉代著名的武舞之一,因巴人居住地得名,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对汉代舞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探究巴渝舞的武舞风范、集体而舞、以鼓伴奏的艺术特点和包含巫文化、祭祀色彩的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深度挖掘汉代巴渝舞乐人、乐治、乐天地的功能。

巴渝舞;艺术特点;文化内涵;社会功能

随着汉代统治者扩大疆域,周边的少数民族逐渐归附,使得部分少数民族的乐舞艺术开始流传至中原地区,逐渐实现与汉文化的渗透、交融,早在秦朝就已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巴渝舞成为其中最负盛名的舞蹈。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传》中已早引过《子虚赋》,晋人郭璞注释“巴俞”一辞说“巴西阆中有渝水,僚人居其上,皆刚勇好舞,汉高募取以平三秦,后使乐府习之,因名巴渝舞也”。[1]汉晋时期巴渝舞因其源于巴人居住的渝水地区而得名,是古代川东少数民族“賨人”的舞蹈,“賨人”是四川地区的土著民族,“賨”本是巴人向统治者交纳的赋税,故被称为“賨”,由于善于制造和习惯使用木盾,又称“板盾蛮”。[2]虽然巴渝舞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但是没有受到封建史学家的重视,仅保存了少许材料在铜鼓图案上,笔者现仅就能查阅的文献考古资料中进行探究。

一、巴渝舞的艺术特点

巴渝舞作为汉代西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从汉至唐流传千年,在我国舞蹈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武舞风范

武舞最早出现于公元前10世纪,它通常产生于军事战争,通常以模拟战胜对手过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舞时手执斧盾,内容为歌颂统治者武功,展示军事实力,炫耀取得的辉煌战果。《晋书·乐志》记载,巴渝舞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辞本歌曲》四章[3]。汉高祖刘邦在看到巴渝舞后,就对它勇猛锐志、劲健豪犷的风格特点大为欣赏:“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4]。

(二)集体而舞

据史籍记载,在汉代,巴人居住在殷、周、秦、楚等强大部族包围之中,处境较为艰难。为了生存、发展,他们最重要的就是团结汇聚部族内各成员,平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一旦遇到外敌入侵,就“执干戈以卫社稷”,这种团队协作的精神在生产、生活中渐渐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也表现在舞蹈中。巴渝舞多为集体舞,班固在《汉书·礼乐志》中引丞相孔光、司空何武奏疏说:“巴俞鼓员,三十六人”,这里说“鼓员”三十六人,包不包括伴奏、伴唱人员,虽无从考证,但是这种参加人数众多的舞蹈无疑就是集体舞蹈。

(三)以鼓伴奏

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百戏,这一时期的舞蹈并没有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往往乐舞不分家,因此巴渝舞多以鼓伴奏。为巴渝舞伴奏的是“巴象鼓”,又名“八仙鼓”[5],表演时一般都是随着鼓点而舞,东汉张衡曾记载表演巴渝舞时“盘鼓焕以骈罗”。这种节奏感极强的鼓声,很容易让舞者把握快慢,使舞者步伐一致、动作整齐,就犹如战争时有令则行、无令则止。以巴象鼓为伴奏乐器顿足踏地,为整支舞蹈增添气势,更能彰显“发扬蹈厉”的尚武精神。

二、巴渝舞的文化内涵

就政治上而言,汉推翻了秦王朝,但是从文化来讲,楚文化才赢得了最终的胜利,楚文化被汉的统治者接受、继承和发扬。汉高祖刘邦返乡时领孩童唱《大风歌》,跳楚舞;戚夫人善跳“翘袖折腰”之舞;后在立废太子的问题上无奈之下即兴跳楚舞,以抒内心的哀怨[6]这些楚歌楚舞成为汉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对汉代舞蹈的影响不容小觑,巴渝舞当然也不例外。

(一)巫文化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曰:“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能齐肃神明者,在男曰觋,在女则巫。”巫文化的发源地是巫咸国,也就在巴蜀地区,追溯古老的巴渝舞,由于巴人生存的地理环境非常恶劣,常常要面对野兽的攻击、外敌的侵略,为了生存,还要具备打渔狩猎的本领,因此巴人会起巫舞,后来衍化成狩猎舞和战舞,长此以往,巴人尚巫重鼓,因此巫文化就成为了巴渝舞的重要内容。

(二)祭祀色彩

巴渝舞起源于秦汉时期,受被打上“信巫鬼、重淫祀”思想的烙印的楚文化影响,也带有浓重的祭祀色彩。起初在民间,物质文明尚未发达的远古,巴人以舞娱神,他们认为舞蹈是祭祀活动中通神的重要媒介。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到宗庙祭祀,都集中体现了巴人的信仰意识和崇拜观念。巴人居住在渝水一带,背山面水,他们靠山水,捕鱼打猎来获取食物,求得生存。但是,随着农耕生活成为了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巴人对土地的依赖越来越强,由此能看出巴人对自然的崇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巴人崇拜的对象逐渐转移到动物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图腾信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虎图腾。巴人认为白虎就是他们的祖先,他们认为虎图腾能带给自己无穷的力量,并将这种威猛的动物形象装饰在兵器上,这样就能在对抗外敌的战争中发挥超强的威力,可以震慑敌人。他们将这种对力量的崇拜融入到舞蹈中,因此,巴渝舞本身就自带祭祀色彩。

三、巴渝舞的社会功能

汉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每个人都热爱舞蹈,他们高兴时起舞,悲哀时也起舞。舞蹈充斥着汉代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汉代艺术形象所体现的古拙与气势以及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为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作为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巴渝舞,进入宫廷后成为宫廷宴会上使用的著名舞蹈,也凸显出其社会功能。

(一)乐人

汉代,舞蹈并没有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而是它和杂技、幻术、武术等相互吸收,因此,这一时期的舞蹈艺、技相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汉代舞蹈沿袭楚风,最主要的体态特征是“翘袖折腰”,随着疆域版图的扩大,创造出许多表现战争的武舞,巴渝舞在表演时手执矛、弩、仗等道具,以巴象鼓为伴奏,集中体现了汉代舞蹈的运动与力量,气势与古拙的审美特征,其勇猛锐志的舞蹈风格深受统治阶层的喜爱,可见它具备“乐人”的功能。

(二)乐治

据史籍记载,巴渝舞因深受刘邦喜爱,所以被引入宫廷,至于原因,笔者认为,首先巴人的骁勇善战,为汉代扩大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获得了刘邦的认可、肯定;其次,刘邦需要巩固自己的政权,巴人的作战能力不容小觑,为免后顾之忧,将其收入宫廷希望巴人感受到自己备受朝廷重视,不要再想其来破坏政治的安定;再次,汉代初期一直都处于战争纷乱的状态,巴渝舞对鼓舞士兵的作战士气,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确实兼具针对性和指导性,同时,在接待四夷使者来访时,也会安排其供外宾观赏,炫耀汉代军事实力,因此,巴渝舞还具备“乐治”的功能。

(三)乐天地

华夏民族自古就有“敬天法祖”的信仰,历朝天子都对祭祀文化推崇备至,尤其在汉代,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后,对祭祀尤为重视。巴渝舞受巫文化的影响,早就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被吸收到汉代宫廷后,专为祭祀礼仪所用。巴渝舞多以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鼓,作为乐器广泛用于古代的祭祀活动中。同时,鼓在汉代人心中代表了天神,古人认为“隆隆”的雷声和鼓声相似,汉人通过击打鼓面与神相通、与天相应,向天地传递愿望,寄托情感,具有传递信息的实用功能,因此,巴渝舞兼具“乐天地”的功能。

四、结语

巴渝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自秦代巴郡地区流行,兴盛于汉代,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后在唐代逐步走向了衰落,历时一千多年。它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舞蹈中极具代表性的舞蹈。它雄浑豪壮、恢弘磅礴的气势是古代巴人粗犷豪放、锐气劲勇、骁勇善战的真实体现,在我国悠悠数千年舞蹈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巴蜀地区的民间舞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较强的艺术研究价值。■

[1] 董其祥.巴渝舞源流考[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7.

[2] 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8.

[3] 季伟.汉代乐舞百戏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9.

[4] 孙颖.中国汉代舞蹈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4.

[5] 杨爱华.巴渝舞的历史渊源与特点的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03.

[6] 沈阳.汉画像舞蹈中的神仙思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02.

祁佳(1983-),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师范学院讲师,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乐舞研究。

猜你喜欢
巴人舞蹈艺术
英勇善战的巴人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英勇善战的巴人
纸的艺术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巴人:一个不能忘却的文化战士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