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兰迪:形而上的思考

2017-02-01 09:29王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2期
关键词:莫兰迪博洛尼亚静物

王骞

(宁夏大学,宁夏银川 750021)

意大利的人们习惯称莫兰迪为 “那个画一排瓶子的画家”。简单的静物组合是莫兰迪作品最突出的个人面貌。这个画瓶子的画家一生几乎从未离开过家乡博洛尼亚,在一间不大的房间中,面对着最简单的静物,探索人类最复杂的思想深度。

莫兰迪1890年出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是家中长子,共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小弟弟不幸早年夭折。1907年至1913年莫兰迪就读于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当时的最新美术观念和艺术主张在博洛尼亚美术学院传播很快,莫兰迪在那里接触到了全欧洲最先锋的艺术思想。他自己曾说道:“如果我这一代的意大利年轻画家中有谁会热烈的去了解法国艺术的新发展的话,那个人就是我。”莫兰迪的早期作品明显受到塞尚影响,还有一些早期立体主义的影子。1918年左右,莫兰迪开始与“形而上画派”有所联系,并在1918至1919年间创作过数幅形而上绘画的静物。但从1920年以后,莫兰迪进入了一种个人化的“形而上”领域。这一年,莫兰迪到威尼斯观看双年展的法国馆塞尚画展,受到启发并开始了极具个人面貌的静物绘画。30年代以后的近四十年里。莫兰迪的画面近乎抽象化了。他总是有节制的运用几种色彩,在和谐统一的色调中寻找微妙丰富的色阶变化,取得了宁静而神秘的画面效果。莫兰迪同时也是一位版画家,他的版画作品先后参加了1927年的佛罗伦萨第一届版画展,1928年及1930年的威尼斯双年展,1930年的巴黎国家图书馆版画展。由于莫兰迪在版画方面的突出成就,博洛尼亚美术学院聘请他任该校的版画教授,直到1956年退休。莫兰迪绘画生涯的最后十年里,他获得了国际性的声誉。1948年,莫兰迪被选为罗马圣·路克学院院士,同年获得威尼斯双年展油画首奖。1953年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版画首奖,1957年又获得油画首奖。1962年获德国西根布鲁本斯奖。1963年获故乡博洛尼亚金奖。1964年6月莫兰迪逝于博洛尼亚。这位绘画艺术的圣徒终身未娶,将全部的生命热情投入到了对艺术世界的探索之中,并在那个世界中得到了自身的完满和超越。

经过早期的几种绘画风格的尝试之后,莫兰迪十分幸运的找到了属于自身的表达方式。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时,莫兰迪选择了一种“以静制动”的处理手法。运用有限的绘画语言来解释无限的视觉世界。看似简单,实则深邃。这种“以点概面”的艺术主张和佛教“一沙一世界,一草一枯荣”的哲学观点十分接近。莫兰迪的绘画向人们展示了表象世界背后的样子,给身在此岸的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向彼岸的窗户。“我相信没有什么比我们实际看到的更抽象,更不实在的东西了。我们知道,我们作为人在这个客观世界上所能看到的东西,从来就不是像我们看到和理解的那样实在的存在着的。事物存在着,当然,但是它没有它自身的内在意义,没有像我们为它附加的那样的意义。只有我们能知道杯子是杯子,树是树…”莫兰迪对自己的绘画进行了这样的解释。莫兰迪的作品已经超越了具像与抽象,进入了“意象”的领域。巴尔蒂斯很早便敏感的意识到莫兰迪的作品与中国绘画之间的某种联系。他曾说: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了…他的绘画别有境界,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他不满足表现看到的世界,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莫兰迪在绘画中构建了一个解释世界的图景,虽然只是最简单不过的视觉符号,但通过个人化的表达,莫兰迪陈述着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秩序并不是被发明出来的也不是被想象出来的,秩序是沉思的结果。”莫兰迪的画中有一种平静的态度,这种平静出自于他最深沉的自信。似乎在他的心中总有一个疑问: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他又用作品一遍遍的回答着这个疑问。莫兰迪画中的光线宁静而有穿透力,在这种光线的照射下所有的物体都显得宏伟而神圣。他不是在画瓶子受到光照之后的效果,而是通过对瓶子的描写来表达光本身。莫兰迪在创作时尽可能的减弱对象的物质性,他甚至给瓶子涂上颜色以覆盖商标和改变质感。让它们成为更纯粹的精神的容器。莫兰迪用一种新的,现代的语言达到了古典艺术中的宁静。他没有揭示原理,而是在捕捉意向。画中的形象已经超越了形象本身,它们代表着宇宙的秩序和平衡的诗意,莫兰迪每天在狭小和拥挤的画室中进行的绘画活动如同中国的“修禅”,隐居避世,万念俱寂。生活修为与绘画品格的高度统一以及淡泊明志的精神修为,莫兰迪对“人品即画品,画品即人品”的思想作了最彻底的实践。

莫兰迪在描绘静物时,无论是油画还是版画都采取了简洁,明确和相似的构图。没有强烈的透视角度,基本都是平视,台面的边缘如同地平线一般将画面一分为二。在这“地平线”上,静物们尝试着各种各样的组合。没有对细节的描绘,我们只能隐约的辨认出静物的形状及分布。莫兰迪将绘画的官能性降到了最低点,现实的一切都被纳入了一种“形而上”的秩序之中。这种秩序不是发明创造出来的也不是画家个人的臆想,而是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得出的结论。这些结论又反过来为人们理解现实而服务。似乎在莫兰迪的眼中,具体的物理属性并不存在,现实只是空间、光线、色彩和形式的集合体。在积极开展个人化的艺术探索时,莫兰迪也时刻保持着警惕。“我所关注的题材领域一直比其他大多数画家狭窄许多,所以重复自己的危险也就大得多。我想我通过投入更多的时间避免了这个危险,我还想过要把我的每一幅画都当做另一幅或另几幅围绕这少许主题的画的变体来处理。”莫兰迪最终获得了一种“程式化”的表达方式,一种表面接近又变化无穷韵味十足的艺术手段。后来莫兰迪开始将物体组合在一起安排到一个形当中。这时,轮廓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它成为多个物体共同分享的边界,既成为物体之间的分界,又将它们紧紧连接在一起。这些轮廓对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进行了标记。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将空间按清晰的后退来组织的空气透视法在这里失效了。这种对空间的标记在莫兰迪的素描作品中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这些线条并不优雅,断断续续,有时还是颤抖着的。但它们却很好的体现了光在环绕物体四周的空间中的流动。面对风景时,莫兰迪依旧将景物像静物那样来处理。房子变得像盒子,停留在静物状态。天空,树木和道路都融入到了平面的秩序当中去。莫兰迪以十足的勇气,将自然中凌乱的可见物简化到画布上,用这种简化的形式来作为对世界本质的呈现。

莫兰迪的作品是宁静的。没有对物得表面形象的描绘,莫兰迪对转瞬即逝的视觉幻象做出了反抗。出现在画面中的物体退回到背景中,继而在人们的观看和视觉习惯中重新凸显出来。这是一个安静的视觉还原过程,物体以二维的形象将光线,色彩,空间和形式还原到观众的脑海之中。这个过程没有意外,不会惊喜,沉默无声且自然而然。这个过程也逃离了物质性的时间秩序。在这里,物体既是实存的,又是意象的;在这里,时间只有坚固的现在。“我本质上是那种画静物画的画家,传达一点宁静和隐秘的气氛,我从来都把这种氛围放在其他因素之上。”也许在莫兰迪眼中,整个世界都是“宁静和隐秘”的。他拥有中世纪时人们对宗教的虔诚一样的对世界的虔诚。在平凡的,脆弱的表象背后是永恒的宏伟的存在本身。莫兰迪的作品如同这存在本身,不争辩,不赌誓甚至不表白,但永远过目难忘直指人心。在莫兰迪的画中,人们可以逃离现实世界的纷扰,在诗意的精神世界中获得内心的平静。

莫兰迪极端的个人艺术面貌使得他在整个激荡的现代艺术运动中显得格外另类。而谦逊内敛的性格使得他没有那些满口主义,姿态万千的艺术家们抢眼。莫兰迪对自我的坚持和恪守使作品本身拥有了高贵的艺术品格,也以平静的口吻永恒的诉说着世界的真谛。

图1

[1]陈英德,张弥弥.莫兰迪[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2.

[2]许江.具象表现绘画文选[M].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04.

[3]Ernst-Gerhard Guse and Franz Armin Morat.GIORGIO MORAND[M].李笑男,黄继谦,译.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14.

猜你喜欢
莫兰迪博洛尼亚静物
潘明达作品
静物写生
莫兰迪 静物
莫兰迪的夏天
静物(节选)
安静地欣赏几支花瓶
梦回博洛尼亚
怎样写静物
2013意大利博洛尼亚陶瓷卫浴展览会(CERSAIE)
城市智慧之博洛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