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虹鳟三倍体苗种培育试验

2017-02-02 10:53问思恩白海锋李平庞琨刘涛孙宇航
水产养殖 2017年3期
关键词:虹鳟鱼稚鱼三倍体

问思恩,白海锋,李平,庞琨,刘涛,孙宇航

(陕西省水产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86)

秦巴山区虹鳟三倍体苗种培育试验

问思恩,白海锋,李平,庞琨,刘涛,孙宇航

(陕西省水产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86)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隶属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大马哈鱼属(Oncorhychus),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冷水性鱼类,原产于美国阿拉加斯加地区的山川溪流中。我国于1959年开始进行人工养殖,目前已成功推广到大部分省份和地区。三倍体虹鳟是基于鱼类遗传育种理论生产的多倍体虹鳟,是四倍体虹鳟鱼和普通二倍体虹鳟鱼杂交产生的全雌性虹鳟鱼,具有生长周期短,个体大,抗逆性强,肉质鲜嫩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广阔。

秦巴山区片区西起青藏高原东缘,东至华北平原西南部,跨秦岭、大巴山,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秦巴山区水系发达,冷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适宜于冷水性鱼类栖息生长。同时,秦巴山区也是国家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是陕西省渔业扶贫的主要地区。为此,2016年笔者团队在秦岭白云峡进行了虹鳟鱼三倍体发眼卵孵化和苗种培育试验,现将试验总结如下,以期为秦巴山区发展冷水鱼提供基础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水源

试验地点为陕西省水产研究所鲑鳟鱼养殖基地,地理坐标∶34°02′17″N,107°37′15″E。试验用水取自养殖基地南侧峡谷中溪流水和深井水,水质清澈透明无污染,符合国家《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水温通过井水和溪流水混合调节。

1.2 孵化、培育设备

孵化及培育设备采用玻璃钢质的平列孵化槽和圆柱形培育缸。平列槽长3.0 m,宽50.0 cm,高35.0 cm,槽后部有一可以上下活动调节水位的排水管。孵化槽内套有5个小槽,小槽规格50.0 cm× 50.0 cm,小槽底部和后侧用直径2.0 mm的多孔篦子覆盖。圆柱形培育缸直径2.0 m,高60.0 cm,底部凹陷呈锥形,锥形底部中间有直径为25.0 cm的排水口,排水口用多孔PVC管外包聚乙烯网覆盖。

1.3 发眼卵来源

于2015年10月通过国际合作外贸公司从英国引进三倍体发眼卵,发眼卵数量30 000粒,平均卵径0.528 cm,卵重0.067 g。经过10 h运输,成活率100%。

1.4 孵化、培育方法

发眼卵运到后放入4℃清水中适应30 min,用100×10-6碘液消毒10 min,每个孵化槽放卵密度控制在5 000~10 000粒,孵化期间水温保持在4~8℃,溶解氧6.5~7.0 mg/L,水流量10~20 L/min。发眼卵破膜上浮平游后开始投饵驯化,此时培育密度控制在每个平列槽10 000~25 000尾。每天投喂鲑科稚鱼专用优质进口饵料6次,连续投喂一周后,每日投饵频次减少到4次。每次投喂时停止流水30 min,日投饵量为鱼苗体质量的3.5%~5.5%。当鱼苗体质量达到2.5~3.0 g时,将仔鱼放入圆柱形玻璃缸中,培育密度控制每缸8 000~10 000尾,水深50 cm。每日投喂4次,投喂饵料为鲑科仔鱼专用优质进口饵料,投饵量控制在鱼苗体质量的3.5%~ 4.0%。

1.5 日常管理

定期对养殖用水进行物理监测和化学分析,做好监测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每天定时观察鱼苗活动、摄食、排泄等情况以及水交换情况,每10~15 d用1.0×10-6~1.5×10-6聚维酮碘溶液进行消毒。及时清除死亡鱼卵及发病鱼苗,每2周投喂1次药饵,增强鱼苗体质,预防寄生虫及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严格控制光照,防止强光直射。

1.6 生长指标测定

发眼卵和鱼苗重量采用带水测量法,用电子天平称重(精确到0.001)。卵径和鱼苗长度采用游标卡尺测量。测量样本数取10~15尾(粒)。

孵化率(%)=(发眼卵数量-死卵数量-死稚鱼数量-畸形稚鱼数量)/发眼卵数量×100%

特定生长率(%/d)=100(lnW2-lnW1)/T

成活率(%)=100(N2/N1)

式中,W1、W2为初始重和末重(g),T为试验时间(d),N1和N2为初始和结束时鱼苗数(尾)。

2 结果

2.1 水质指标

试验期间(2015年10月—2016年6月)水温变化范围在4.0~17.0℃,溶解氧变化范围在8.60~ 9.34 mg/L,pH变化范围在7.9~8.5之间,电导率变化范围在56.5~81.2 μs/cm。实验室检测到高锰酸盐指数变化范围在2.51~2.77 mg/L,非离子氨浓度在0.0023~0.0031 mg/L之间,亚硝酸盐含量在0.012~ 0.038 mg/L,水体中总氮总磷含量也较低。

2.2 孵化率及生长率

经过80个积温孵化,破膜稚苗29 640尾,孵化率为98.8%,上浮鱼苗28 335尾,上浮率为95.6%。上浮稚鱼平均全长2.15 cm,平均体质量为1.068 g。

经过5个月的苗种培育(到3月10日共获得稚鱼26 465尾,成活率93.4%,稚鱼平均体长5.470 cm,平均全长6.160 cm,平均体质量2.291 g,特定生长率为0.502%/d。分缸后(7月1日)共获得仔鱼23 422尾,成活率88.5%,仔鱼平均体长6.156 cm,平均全长7.223 cm,平均体质量3.606 g,特定生长率为0.405%/d。

3 小结

3.1 水质对虹鳟三倍体成活率的影响

虹鳟三倍体属于冷水性鱼类,适宜水温0~27℃,最适生长水温为13~18℃,在适宜水温范围内,其摄食能力强,饵料系数较低,生长快。虹鳟属底层鱼类,生活在水质清澈,水量充足,具有砂底质的河川上游、支流以及山间溪流的冷水中,其对溶解氧要求较高,一般养殖中要求溶氧不低于6.0 mg/L。在一定范围内,溶解氧升高可以改善机体组织氧的含量,提高呼吸功能,确保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正常活动,防止红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的产生。该试验所在的养殖基地位于秦岭北麓白云峡峡口,峡中水流主要来自于秦岭高海拔山上积雪融水,随着夏季气温升高,山上的优质雪水源源不断地流经养殖地。但是该次试验期间,受气候影响,试验基地冬春季低水温(5~8℃)持续时间长,延长了鱼苗培育时间,减缓了鱼苗生长速度,导致了鱼苗成活率相对较低。

3.2 驯化及分缸对虹鳟三倍体生长的影响

投饵驯化是鱼类养殖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能及时驯化鱼类从摄食天然饵料到摄食人工饵料,不仅能提高鱼体生长率,而且还能预防疾病,增加产量。三倍体虹鳟鱼不仅发眼卵孵化时间较长,而且破膜稚鱼(13~25 mm)不吃食,主要依赖卵黄囊供给营养,待其上浮平游后才初具摄食能力。这一阶段由于稚鱼上浮不明显,摄食动作不显著,导致驯化难度大。因此,此阶段要采取仔细观察、跟踪投喂、耐心诱导等措施进行开口阶段驯化,以确保稚鱼能及时转变摄食方式,获得快速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虹鳟三倍体苗种在培育过程中,因为自身体质及摄食效果等原因常常会出现大小差异,因此应及时根据个体差异程度及时分缸进行分规格培育,通常情况下,每隔20~30 d分缸一次,确保同一培育缸苗种规格整齐,有助于粒径饵料的投喂及苗种快速生长,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摄食率。

3.3 虹鳟三倍体养殖的可行性

水量充足、水质良好、水温适宜、溶解氧丰富是虹鳟鱼孵化和培育以及养成成功的关键。白云峡水温低,水质清澈、有机质含量低,属地表水Ⅲ类标准,且流量恒定,非常适合虹鳟鱼的培育养殖。此外,虹鳟鱼流水养殖占地面积小,适合峡谷崎岖地形。因此,在秦岭北麓以及南麓山区发展虹鳟鱼养殖可在有效利用山区冷水资源的同时,能快速推动地区特色渔业经济发展。该次虹鳟鱼苗培育试验的成功,可证明在秦岭白云峡利用溪流水培育虹鳟三倍体是可行的,可为解决山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3.004

2016-10-31)

猜你喜欢
虹鳟鱼稚鱼三倍体
基于广义加性模型的天津近海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研究
我国三倍体牡蛎育苗、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
云南盘仔稚鱼口吸盘发育*
春季舟山渔场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长江口邻近水域仔稚鱼分层群聚特征分析
云南山地橡胶树三倍体育种回顾
牛脾转移因子联合核酸疫苗对虹鳟鱼IHN病的保护率影响研究
细数你吃的那些“不孕不育”食物
虹鳟鱼熟吃安全又美味
三倍体虹鳟鱼的海水驯化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