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策略

2017-02-04 14:05黄玲青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9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科研工作高职教育

黄玲青

摘 要: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和社会服务,其社会服务功能尤为突出。从建立社会服务长效机制、重视科研和社会服务队伍建设、搭建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分析探讨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如何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科研工作;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9.007

高等学校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三大基本功能。普通本科院校,三大功能并行,其中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高职院校具有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双重属性,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具有教育和经济的双重属性,是各类教育中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类型。办学类型与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的特殊性,其科学研究要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服务,与普通教育相比,其社会服务的功能更为突出。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2014年7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高等职业院校科研能力建设研讨会上强调,高职院校要与行业企业联动,重视应用科研能力建设,重点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服务企业人才发展战略。尽管从顶层设计层面来看,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比较明确,但落到学校层面,科研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科研组织相对薄弱,教师积极性不高,科研成果转化数量少,项目研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脱节,社会服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针对上述现状,笔者就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完善科研和社会服务体制机制建设,建立社会服务长效机制

1.1 完善组织架构

学校成立科研与社会服务建设项目工作组,下设工作办公室,挂靠在科研处或校企合作办等部门。工作组的职责主要是统筹规划,协调资源,研究制定各项政策和措施,保障建设项目的进度和质量。科研处、财务处、校企合作与就业指导中心、继教学院、团委及各系部落实专人负责,建立上述部门定期会商联动机制,切实推进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

1.2 完善体制机制改革相关制度

出台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社会服务工作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完善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建立支持广大教师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长效机制。加大科研投入,支持科研人员在岗离岗创业,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机制,将应用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等纳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量。规范纵向科研经费管理,放开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绩效支出的激励作用。完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教师潜心科研的积极性。

1.3 创新科研组织管理形式

建立学校、院(系)两级科研管理体制。在学校科研政策的指导和考评机制的引导下,使院(系)在科研项目评审、科研成果奖励等方面拥有足够的科研管理责任和权利,充分发挥院(系)在科研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同时,鼓励跨院(系)、跨专业、跨领域组建科研创新团队,遴选学院各部门优秀科研人员,联合有关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凝聚行业、企业科技创新资源,专兼结合,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增强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1.4 探索混合所有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可以探索将政校行企共建的科研和服务平台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采用混合所有制模式进行建设,成立理事会、顾问委员会等机构,在体现公益性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形式运作,以此充分调动建设多方的积极性,激发科研平台的活力。

2 加强科研人才培养,重视科研和社会服务队伍建设

2.1 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

围绕学校科研重点研究和重点服务领域,实质引进和柔性引进并举,争取引进一些具有博士学历(学位),有符合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前沿研究项目,与学校目前专业群研究领域发展一致的领军人物;加强与科技局、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联系,柔性引进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专家担任特聘专家和特聘教授,指导项目研究和带培科研骨干。

2.2 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团队建设

对接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学校重点专业的人才优势,培育以新技术、新工艺为主要内容的技术研发与服务团队,主动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应用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2.3 培养科研骨干力量

按照“择优选拔、目标考核、动态管理、成果导向”原则,启动技艺大师、青年科研骨干教师等项目,强化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逐步形成以老带新、以点带面、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技和社会服务队伍。

2.4 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

为充分发挥学校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学校应切实落实科技主管部门的政策部署,鼓励科研骨干教师积极申报“科技特派员”,开展向企业、农村派遣科技特派员活动,主要通过技术支持、技术指导、技术咨询、项目申报、人员培训等方式开展全方位社会服务。

3 搭建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撑应用技术研究

3.1 建设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技术研发水平,依托重点专业及专业群,以市场为导向,集聚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的资源,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此加强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和人才提升,进一步调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加快协同创新中心成果的产出,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组织学校教授、博士及科技骨干力量积极承担横向项目,设立政校行企合作开展科研专项项目,鼓励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教师积极服务企业,为企业员工开展技能培训,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3.2 建设重大科研服务平台

积极探索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实质性合作模式,以平台建设和项目研究为载体,打造重大科研服务平台,充分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孵化高水平的科研合作成果,支撑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3.3 建设咨询服务中心

针对文科专业教师所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还存在临时性、随意性,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服务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可以整合管理、财经类等专业骨干教师,引进校外专家资源,成立政府绩效评价中心、社会发展与咨询服务中心等咨询服务机构。拓宽服务领域,确定稳定的服务对象,落实咨询服务项目,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层次和水平,打造社会服务品牌,为当地政府及中小微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决策咨询服务。

3.4 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

以专业为基础,与专业建设紧密对接,鼓励条件成熟的专业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技能领军人物在技能人才培养、创新工艺技术、新产品研发、带徒传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创新提供平台,力争产生一定的社会服务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教师开展技术研究、技术服务、社会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合适的岗位。

4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1 成立科研成果转化服务机构

学校成立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配备专门人员统筹指导和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积极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在高等学校、行业、企业之间牵线搭桥,消除瓶颈和障碍,出台相关制度,推动、组织、协调、激励各方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科技创新信息对接平台,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加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力度,以此作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4.2 设立科研成果孵化基金

利用自有资金和引入社会资金共同设立科研成果孵化奖励基金,资助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有效实现学校科研成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3 进一步优化专利结构

鼓励有条件的院(系)积极组织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与企业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企业科技人员共同解决企业生产和新产品研发中的技术难题,重点支持发明专利、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

4.4 完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

改变科研评价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实行分类评价,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等科研业绩等效评价机制。将市场技术创新需求、知识产权运用及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等作为应用技术类项目立项、验收及资金资助的重要内容;将专利授权、行业标准制定及成果转化等作为工科类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朱磊.地方院校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2014,(05).

[2]杨聪,孙宾宾.高职院校科技服务能力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8).

[3]黄勇.大学科研服务社会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07).

[4]涂成林.大学科研服务社会的模式与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1,(12).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科研工作高职教育
运城学院召开2022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我校召开科研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