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2017-02-04 14:59闫柳狄刘文潮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9期
关键词:就业高等教育大学生

闫柳狄+刘文潮

摘 要:首先介绍大学生就业的理论概述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大学生就业的整体现状;重点阐释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几个方面提出合理的对策及建议,以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高等教育;政府扶持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9.052

1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整体现状

1.1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迁

(1)指令性计划下的“统包统分”阶段。

当时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背景下,国家根据政治形势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确定了“地方分配、中央调剂”的分配原则。国家制定招生计划,承担学生所有费用,学生毕业后由国家按计划统一分配工作,即“统包统分”制度。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进入到了指令性计划下的“统包统分”向“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开始了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制度,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为主要特征,这个阶段迈出了大学生就业政策改革的关键一步。

(3)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开始了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不仅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才,大学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选择上也有了更广泛的空间和自主权。这种开放的择业模式,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择业机会,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1.2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2.1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

中国高校教育的连年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多,大由于我国现在的教育体系多以理论教育为主,缺乏与实践的结合,较少对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指导,因此,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不能满足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

1.2.2 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到偏远穷困地区和技术含量低的岗位去就业,且认为专业不对口难以发挥优势,不能学有所用。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只把精力放在寻找收入较高、地位较高的大单位和大城市的工作岗位,形成了就业难的假象。同时很多大学生就业思想太古板,过于传统,都认为毕业就要找到好工作,择业观念不强。再者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意识也不强,在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从未想过创业,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均较弱。

2 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1 大学毕业生及其家庭就业期望值与现实反差较大

大学生虽然思想活跃,但受传统国民思想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存在偏差。学生在找工作时,期望值过高,想方设法进大城市、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不愿意到一些国家需要并且也需要人才的私营企业、中小企业、乡镇地区择业。挑选工作时,对地区,单位,职位,晋升空间,薪酬待遇等都有较高要求,造成了某些急需人才的单位找不到人,人数已足的工作挤破头的“错位”现象。此外,由于80后的大学毕业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家长担心孩子吃苦受累,也不愿意或鼓励他们到偏远地区或中小私营企业去工作,无疑也缩小了大学毕业生择业的范围。

2.2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

首先是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增长过快,当前大学毕业生已呈现出膨胀的趋势。2000年之前我国大学生每年毕业生人数还不到200万,而2010年之后每年毕业生人数都超过600万,且呈现逐年增加态势。然而高等教育的教育结构确没有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高等教育已不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其次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存在差距。人才市场上的用人单位出现了盲目追求高学历,不断提高用人标准的现象,不仅在学历上要求过高,还要求应聘者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对应届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再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往往不能达到任用人单位的要求。受到我国一直以来的传统教育影响,多数学生死读书,缺乏基础技能,基本操作能力较差,而且由于高中时期的文理分科,多数毕业生存在着偏科的现象,自身的知识面不够宽广,只熟悉自己的专业知识,限制了其在用人单位的发展潜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2.3 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责任缺失

我国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责任的缺位、越位、错位等现象。首先,缺乏相对完善的相关法律和制度,存在不合理的就业和管理体制;其次,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学生的失业保障、就业福利保障以及维权保障等方面均存在较大漏洞;再次,对于政府的政策也存在执行力度不够的情况。政府之间互相推诿,政策执行过程中不透明的现象时有发生;再次,缺乏完善的就业市场机制和有效的就业市场监管。

3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3.1 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首先,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能力,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转变为复合型人才。其次,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要改变工作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不要认为在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工作就丢面子。应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放下架子,为给自己设定一个更合适的就业目标,放宽就业地区和行业,并不难找到一份合适自己的工作。另外,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应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爱好以及成长背景等,做出一份合适的职业生涯计划书,确定明确的就业目标,并努力发展自己的工作技能,扩宽知识面,才能在未来择业中有更广阔的选择和更高的就业成功机率。

3.2 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应紧跟时代需求

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上,一方面要结合社会对创业者基本素质要求的动态变化进行教学理念的跟进,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于长远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将专业设置和课程完善贯穿于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进程之中。故在高等教育办学中应大力推进以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改革,例如:在办学理念上,高校应加强同密切同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联系,深入市场调研,掌握人才市场对人才技能,学生发展的要求,针对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在专业设置上,也应充分考虑师资水平、办学规模、市场需求等,改变“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分化、轻综合”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则应加大实践环节、创业环节的设计,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提早培养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3.3 政府应加大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支撑力度

首先,要健全适度的社会及保障制度。当务之急就应该调整相关的大学生就业政策,逐步建立完善的以大学生个体为对象的就业保障体系,从而去除因社会保障问题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空间更加宽广,保证大学毕业生合理择业,从而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次,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应由政府主导的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例如:政府应鼓励高校与就业单位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培训机构,帮助学生分析就业政策和自身的就业能力及优势,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再如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全面的对大学毕业生实施培训;同时,也应该鼓励大学毕业生就业培训组织的建立,多方位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支持与帮助。

3.4 用人单位应客观、公正招聘

用人单位应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严格按照招聘岗位的性质、特点和对人才的要求做好用人的规划,招聘人才,同时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将就业目标和用人单位长远发展联系起来,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合理配置人员。再者,用人单位也应给即将就业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招聘及培训信息,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这一人生关键时刻把好关、引好路。

参考文献

[1]王绍玉.跨越转折——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报告[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

[2]郁辉.当代大学生社会观调查研究[J].中国市场,2012,(01):78-79.

[3]张建英,贾强,刘亮亮等.大学生职业规划刍议[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03):40-43.

猜你喜欢
就业高等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