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客源国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贡献分析

2017-02-09 13:46王克军
旅游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时空演变概念指标

[摘 要]文章以经济学投入产出理论为依据,以定量分析法为主,提出了入境旅游市场贡献概念,为其构建了人口份额贡献、经济份额贡献和贡献指数3项关键指标,并就17个主要客源国近14年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贡献指标进行了单项和交叉分析。研究发现:(1)亚洲客源国是我国入境旅游人口份额贡献的主要市场,我国入境旅游虽已步入摆脱对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4个传统客源大国过度依赖的初始阶段,但未来很长时期内他们的人口份额贡献主导地位不会改变,人口份额贡献呈现出国别过度集中特征。(2)经济份额高贡献国较少,来华外国游客在单位旅游时间(天)内的旅游花费高低和停留时间长短是影响其对我国入境旅游经济份额贡献高低的两项重要因素。(3)客源国对华入境旅游市场贡献指数在“十一五”规划期内得到明显改善,研究期内样本整体的市场贡献指数虽得到增长,但整体水平不高,市场贡献高指数国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

[关键词]入境旅游市场贡献;概念;指标;时空演变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7)01-0032-10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01.009

引言

据《2014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次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为5568.59万人次、516.64亿美元,两项指标的世界排名皆为第4。这表明我国已成为世界旅游接待大国之一。客源国是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源泉。因此,加强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研究对改善入境旅游接待要素、优化入境旅游决策、进一步激发入境旅游市场快速优质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在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研究方面,国外以季节性指数[1]、月度季节性指数[2]、TRAMO-SEATS和ARIMA模型[3]对案例国入境游客的季节变动规律、分布规律及人均花费的季节变动规律类成果居多,部分学者也关注案例国的国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4]等研究。国内学者则以SSM分析、波士顿矩阵、地理集中指数、年度集中指数、亲景度、竞争态模、转移数量模型等方法为主,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入境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和活动行为[5-6]、空间动态分布[7]、空间转移及时空演变[8]、客源市场聚类[9]、客源市场格局及发展预测[10]、入境客源旅游流流质演变[11]、宏观或微观因素对入境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及目的地选择的影响[12-14]等。这些成果虽为入境旅游市场研究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但他们的视角多局限于市场的“现实环境”,给实践带来诸多不利。如在国际旅游营销中,我国应以每年来华游客人次最多的国家为主还是旅游花费额最大的国家为主?从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角度来看应取决于他们的贡献大小。在此实践及理论研究方面,1988年,美国夏威夷州州长旅游大会决定“该州关心的已不再仅仅是增大游客的数量,还应集中精力吸引‘高质量游客”……同年,美国夏威夷大学学者Liu采用地区乘数法对在夏威夷的游客对该州经济的相对贡献及游客的“质量”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就游客的消费而言,日本和加拿大市场的价值显而易见[15-16]。但这一视角并未得到国内外学界的持续关注,且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仍为空白。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现实环境”及“实际贡献”双视角,基于主要客源国近14年提供给我国的旅游人口及经济规模,从“实际贡献”角度刻画他们对华入境旅游市场的贡献值及特征,为我国未来在入境旅游国际目标市场、营销策略、经营战略等方面提供甄选参考。

1 概念界定与研究模型

1.1 概念界定

市场贡献一词虽频频出现在政府及企业的经济报告中,但学界并未对其给予一个明确的定义。事实上,市场贡献是一个广义的经济学术语。笔者认为,它既指某领域企业对消费者、社会公众、其他关联企业(组织或团体)、国家等创造的一切价值,也指该领域消费市场对企业的市场人口份额、经济份额、这两者的增长率、市场机会提供与创造等做出的正负贡献。本文市场贡献含义为后者,它可表达为式(1)函数:

[y=f1(a0x1+b0x2+c0x3+???n0xn)- f2(a1z1+b1z2+c1z3???n1zn)] (1)

式(1)中,y为特定消费市场对某领域企业的市场综合贡献,x1~xn为市场贡献因子,a0~n0为相应贡献因子的贡献系数,z1~zn为企业在相应市场中的成本因子,a1~n1为相应成本因子的成本系数。

入境旅游市场贡献,即在特定经营周期(月、季、年)内,世界客源国对旅游目的国的入境旅游市场人口或经济份额(或对应增长率)、市场机会创造、他国或地区市场带动等方面的综合贡献。

1.2 研究模型

入境旅游市场贡献仍遵循式(1)的函数关系,但消费市场和企业成本投入部分因子的贡献极具隐蔽性,且实际统计工作也难以获取或剥离它们的相应数据。不过,在观察期内各客源国对目的国的入境旅游市场人口份额、旅游收入份额的贡献是最为直接、显性、重要的。因此,在一国的入境旅游市场中,客源国提供的人口和经济份额贡献是观测客源国对该国入境旅游市场贡献最基本的两项指标。

1.2.1 入境旅游市场人口份额贡献

入境旅游市场是由他国欲到某目的国旅游人群的集合。这一集合的大小是目的国获得入境旅游发展机会与经济收益规模大小、提高国内旅游成本综合贡献高低等的前提。在入境旅游市场人口结构中,客源国对目的国的入境旅游市场人口份额贡献(以下简称人口份额贡献)既反映出“客对主”的喜好倾向也反映出“主对客”的吸引力。在实践中,目的国可根据各客源国的人口份额贡献高低,结合入境旅游产业发展目标,科学地制定宏观层面的入境旅游要素改善、产品改良、营销倾斜等战略,以促进入境旅游健康、快速发展。人口份额贡献即在特定研究期内,某客源国为某目的国提供的入境旅游人口规模份额,其计算公式见式(2)。

式(2)中,Qp为特定时期内客源国对目的国的入境旅游人口份额贡献;Xit表示第i客源国第t期造访某目的国的游客总人次;yit表示第t期目的国接待的入境游客总人次。Qp值越大,表明观测客源国对该目的国的入境旅游市场人口份额贡献越大。

[Qp=xtii=1nxtiytii=1nyti×100%] (2)

1.2.2 入境旅游市场经济份额贡献

规模人口流入是旅游出口国获得经济收益的前提,但受各客源国游客的支付能力、出游动机及买卖市场的空间距离等差异影响,各国同一单位的人口流带给同一目的国的经济收益并非一致。因此,入境旅游市场经济份额贡献(以下简称经济份额贡献)是衡量客源国对目的国入境旅游市场贡献的另一重要指标。经济份额贡献即在特定研究期内,某客源国为某目的国提供的入境旅游经济规模份额,其计算公式见式(3):

[Qe=xtii=1np×e×ttiytii=1nyti×100%] (3)

式(3)中,Qe为特定期内客源国对目的国的经济份额贡献;Xit表示第t期内造访某目的国的i客源国游客的总花费,p、e、t分别代表第i客源国第t期到目的国的游客总人次、人均天花费、平均停留天数;yit表示第t期目的国的国际旅游(外汇)总收入。

1.2.3 入境旅游市场贡献指数

客观地讲,客源国的经济贡献份额大小并不代表对应的利润贡献高低。因为各客源国游客在目的国的平均停留天数、游览城市座数、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情况等有较大差异,实践中难以判断相应入境旅游综合成本。且我国旅游统计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即客源国游客在此的花费实为毛收入。在入境旅游实践中,企业或政府如仅以人口或经济份额贡献值为决策依据将会为其经济负收益埋下隐患。原理同式(1),但其成本具有“国家和企业”的双重性。为此,研究提出入境旅游市场贡献指数(以下简称市场贡献指数),以衡量观测国的贡献质量高低,从而降低Qp和Qe值对理论研究和实践决策的错觉或干扰。这一指数并非表示观测客源国对目的国入境旅游市场总贡献度大小,而是其单位人口份额贡献带来的相应经济份额贡献。其计算公式见式(4):

[Q=QetiQpti] (4)

式(4)中,Q为特定时期内客源国对目的国的入境旅游市场贡献指数;Qeit为第t期第i客源国对目的国的经济份额贡献值;Qpit为第t期第i客源国对目的国的人口份额贡献值。为更好观测市场贡献指数的横纵动态变化或空间特征,研究在有益观察及比较原则下按梯度递减法将Q值的等级判定划分为:Q≥1,属于优质贡献;0.9≤Q<1,属于潜优质贡献;0.8≤Q<0.9,属于良质贡献;0.6≤Q<0.8,属于中质贡献;0.5≤Q<0.6属于低质贡献;Q<0.5,属于极低质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在理论研究及行业实践中,该指数不能单用,否则将失去其实际意义。

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部分邻国的游客来往频繁。为降低一日游对后期分析的影响和干扰,本文使用的数据为入境过夜外国人数据。考虑到后文将基于人口与经济份额贡献“原点分割”交叉分析对称性的需要及样本国数据的连续与完整性,研究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入境旅游者抽样调查资料》整理了2000—2013年间日本、菲律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蒙古、印度、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17国到中国旅游的年度总人次、人均天花费(按国别分组)、停留天数(按国别分组)。同时搜集了此间我国的入境旅游过夜外国人总人次、当年我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来源中外国人所占比例。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各国游客相应年份在中国的停留天数,再根据式(2)、式(3)、式(4)求出相应值。其中,因受2003年非典影响该年各客源国的人均天花费和停留时间的统计数据缺失。但这并不代表该年无外国人游客到中国旅游。为观察这14年内相应指数的整体变化,研究根据2002和2004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算数平均法推测出各客源国该年的对应数据并参与节点计算。统计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来,除2003年SARS、2008年“汶川大地震”、2009年H1N1和新疆“7.5事件”、2013年“雅安庐山大地震”等特殊事件影响年份外,我国入境旅游外国人年总人次均呈快速上升态势。在我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中,入境外国游客的贡献占比已由2000年的43.4%上升至2004年后的5成以上,2012始该项值达到60%以上。这表明,近14年中,我国入境旅游发展迅猛,整体呈增长态势,入境外国人游客是我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主要贡献市场。

3 统计结果分析

3.1 人口份额贡献

研究期内,样本国整体的人口份额贡献由2000年的86.80%下降至2013年的77.29%,下降了9.51%。据该值的增降变化可将研究期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微弱增长阶段(2000—2002年),此期我国入境旅游虽受2001年“9·11”事件和次年欧元发行的影响,但整体人口份额贡献仍得到0.37%增长。(2)明显下降阶段(2003—2013年),样本整体的人口份额贡献值一直呈下降趋势,共下降9.88%。在2003年、2008年、2009年、2013年等危机年份,样本整体的人口份额贡献均呈有下降。这表明,瘟疫、自然灾害、社会骚乱、国际金融环境等对入境旅游的影响是直接易见的。期内,日本、俄罗斯、韩国、美国的人口份额贡献均为净下降,下降值分别为10.82%、1.12%、0.71%、0.41%,分别占此阶段净下降总额的78.9%、8.12%、5.16、3.28%;泰国、新加坡、英国、荷兰4国的人口贡献值虽皆出现净下降,但他们的合计仅为0.62%,占此阶段净下降总额的4.54%;其他国家则在0.1%~0.45%范围呈不同水平增长。研究期内除危机年份外,我国入境旅游外国人总人次呈迅猛上升趋势,入境旅游客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比值也在不断上升且于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6.1%水平[11]97。但样本整体的人口份额贡献却呈现上述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为,随着我国入境旅游由政治接待转为市场化,在我国综合国力与入境旅游事业双提升的基础上,我国“世界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地位日益突出,更多国家来华旅游的人次增长致使样本国的人口份额贡献有所下降,且传统4大客源国尤为明显。这表明,我国入境旅游转型发展已初见成效,我国已步入摆脱对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4个传统客源大国过度依赖的初始阶段。

从图1可看出,各样本国在人口份额贡献方面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一直雄踞前4名。其中,日本在2000—2002年期间以两成左右的贡献率成为我国最大的人口份额贡献国,但2003年始其贡献率持续下降至2013年的10.95%。韩国的人口份额贡献在2001—2003年年内以1个点位以上的速度增长,2004年开始出现上下波动,2010年开始基本保持在15.43%水平,2005年始超过日本并长期位居第一(除2009年外)。虽中日经济与文化联系紧密,日本有1.26亿人口、周边邻国是其出境旅游的首选、对中国出境旅游偏好逐年增高[17]178,但研究期内日本到中国的游客累计净增长仅为49.18万人次、对华人口份额贡献持续下降。韩国的人口虽不足日本的一半,但其对中国出境旅游偏好长期高于日 本[17]178,中韩双边关系虽还存在民间负面情绪等问题[18],但相对好于中日关系。研究初期韩国访华游客绝对数虽仅为日本的61.1%,但其后期绝对量增幅极为显著,其由2000年的134.47万人次增至2013年的396.9万人次,增长2.95倍,累计净增长262.43万人次。因此,我国入境旅游内部发展与提升、外部市场结构变化、国际区域间的旅游依赖度与双边关系、日韩游客对华旅游情感动机[19]差异等是导致日、韩人口份额贡献趋势及两者序位变化的综合原因。俄罗斯的人口份额贡献一直位于第三,但自2009年后该国的贡献值逐年下降。这主要是其来华游客多以购物目的为主所致。此外,除了受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外,俄联邦海关严格的限制政策也成为俄罗斯来华游客人数锐减的另一个原因[20]。美国的人口份额贡献则较为平稳,一直位于第四。蒙古、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人口份额贡献则长期位于3%~4.8%水平之间成为第二组群。荷兰和意大利两国以长期低于1%的人口份额贡献位于列尾,其他国家的这一贡献值则长期介于1%~2.9%之间。据17个客源国在研究期内的人口份额贡献均值显示:亚洲各国贡献合计51.56%。其中,日本与韩国的贡献合计为32.42%,占该区域的62.88%。欧美各国贡献合计30.12%。其中,俄罗斯与美国的贡献合计为17.92%,占该区域的59.49%。日、韩、俄、美4国的贡献合计值为50.34%。这表明,亚洲客源国是我国入境旅游人口份额贡献的主要市场;未来很长时期内,4个传统客源大国对华人口份额贡献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各贡献国中,高贡献国国别过度集中。这一空间特征虽利于我国国际旅游营销成本降低,但也为入境旅游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性和脆弱性。

3.2 经济份额贡献

研究期内,样本国整体对华的经济份额贡献呈增长趋势且变动时间节点与其人口贡献份额并不同步。按经济份额贡献的年度变化可将其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相对平稳阶段(2000—2008年);经济份额贡献值由2000年的42.94%上升至次年的55.71%,2002年降至48.61%,此后一直保持在54.33%水平上下微弱波动。2008年达到研究期内历史最高56.39%。(2)下降波动阶段(2009—2013年);此期经济份额贡献在49.35±2%水平波动,但整体仍高于研究初始年份值。近14年中:样本国整体对华的人口份额于2003年开始持续下降,但其经济份额贡献却呈波动性增长;前者净下降9.51%,但后者却得到7.87%增长;在国别变量下,日本、美国、俄罗斯、新加坡、英国、荷兰6国的人口份额贡献出现不同程度的净下降,但他们的经济份额贡献却得以不同程度净增长(日本和新加坡除外)。从前文式(3)可知,在目的国国际旅游(外汇)总收入不变条件下,经济份额贡献值高低不仅与入境旅游人次有关,还与他们在目的国的平均停留天数、人均天花费有关。2000—2013年间,样本国游客在华的平均停留天数虽有微弱波动,但整体变动不大。虽受欧元发行、金融危机及样本国国内经济影响致使部分国家游客在华人均天花费在部分时间节点下降,但期内各国此值皆为累计净增长,最高增长为俄罗斯112.49美元,最低增长为印度10.67美元,平均增长85.03美元。这是形成样本国整体对华经济份额贡献增长的主要原因。上述人口和经济份额贡献的反向变动及成因表明,客源国游客在目的国单位时间(天)内人均花费高低是影响其对入境旅游接待国经济份额贡献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图2看,日本、韩国、美国和俄罗斯在经济份额贡献方面仍位于前4名。日本2000年后的贡献率超过10%,2004年达到研究期内峰值13.59%,2005年开始逐渐下降至2013年的6.8%。韩国的经济份额贡献虽有部分波动,但整体仍得到2.58%增长。2007年,韩国经济份额贡献超过日本,与人口份额贡献排序相比滞后两年。由日本与韩国游客来华人均天花费差异所致,研究期内前者的此均值高于后者32.99美元。美国的人口份额贡献低于俄罗斯,但其经济份额贡献却远远高于俄罗斯,位居第3名。研究期内,美国的年均访华游客量和在华人均天花费分别低于俄罗斯42.25万人、19.93美元/人/天,但其在华平均停留天数则高于俄罗斯5.67天。这一差异是形成两国在此贡献排序的主要原因。这表明,客源国游客在目的国的平均停留时间长短是影响其对入境旅游接待国经济份额贡献高低的另一重要因素。俄罗斯的经济份额贡献在3%~6%之间呈现出明显的“M”形波动。这可能暗示着“以购物为目的的旅游消费市场存在某种行为或因素的周期性特征”,该隐示值得学界关注。荷兰、意大利、蒙古的经济份额贡献长期低于1%而位于列尾。其他国家的该值则在2%~3%上下波动。整体看,经济份额高贡献客源国较少。近14年中,入境旅游市场经济份额贡献在6%以上的国家为日本、韩国、美国,占17.64%;在3%~6%之间的国家仅俄罗斯,占5.88%;在2%~3%左右的有10国,占比58.82%;在1%以下的有荷兰、意大利和蒙古,占比17.6%。据17个客源国在研究期内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经济份额的贡献均值显示:日本与韩国的贡献合计为18.89%,占亚洲样本国贡献值的71.42%;俄罗斯与美国的贡献合计为11.32%,占欧美样本国贡献值的45.77%;这4国的贡献合计值为30.22%;最高贡献国为日本10.08%,最低贡献国为荷兰0.6%。各国人口份额贡献与经济份额贡献均值排名差异方面,澳大利亚的人口份额贡献为第11,但其经济贡献却为第7;蒙古的人口份额排名第8,但其经济贡献却为第15;加拿大的人口份额贡献为第12,但其经济贡献却为第9。这一排名变化印证了前文所述人口份额贡献和经济份额贡献之间的逻辑推理。

3.3 市场贡献指数

据表1可测算出2000—2013年期间,17国整体对华的年度市场贡献指数均值。其中,最小值为0.56,最大值为0.77,年均值为0.67。此间,各国整体的市场贡献指数有微小波动,但仍得到0.14增长,各客源国的贡献指数较稳定。研究期内,样本国的贡献指数均值排名为:美国(0.92)、德国(0.82)、加拿大(0.82)、澳大利亚(0.81)、荷兰(0.8)、意大利(0.78)、英国(0.75)、法国(0.73)、印度(0.67)、新加坡(0.65)、马来西亚(0.65)、日本(0.61)、泰国(0.59)、菲律宾(0.57)、韩国(0.55)、俄罗斯(0.41)、蒙古(0.34)。前10名中,欧美发达国家居多,市场贡献指数等级方面,美国为潜优质贡献级,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为良质等级,意大利、英国、法国为中质等级。特定观测期内,在客源国造访目的国的人口规模不变条件下,客源国的市场贡献指数大小取决于这一人口规模的总花费高低。这一花费大小则受客源国游客的支付能力、购买欲望、支付意愿度和目的国对其购买欲望和支付意愿的刺激度共同作用与影响。如意大利游客在我国旅游期间,从他们自身的旅游状况来看,并不是不愿意“花钱”,而是“值不值”的问题[21]。上述表明,长期以来,我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庞大的人口容量增长,而基于“东道主”的刺激性增长并不显著。如长期以来,成都市入境旅游导游服务质量未得到明显改善,致使入境游客在对该市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中对此最为不满[22]。这势必影响入境游客在该市的相应消费欲望。

研究期内,样本国的市场贡献指数等级整体偏低。在国别变量下,仅有荷兰(2006年)、美国(2007年、2008年、2011年)、澳大利亚(2007年)4国在部分年份进入优质贡献等级。属于相对较高等级的市场贡献指数国家集中于欧美地区。其中,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在部分年份进入潜优质等级。但英国仅在2008年中进入潜优质等级,2007年、2010年、2011年属于良质等级,其他年份则主要在中质组群内。长期以来,蒙古和韩国分别处于极低质和低质等级,其他亚洲国家则主要处于中质等级。2000—2013年中,各国的市场贡献指数相对稳定。在2003年、2008年、2013年3个中国自然灾害及社会危机年份中,各国的市场贡献指数并未发生下降。而在2002年、2009年、2012年3个年份中,各国的这一指数却整体下降。其主要是欧元的正式流通及金融危机影响所致。这表明,客源国对目的国的入境旅游市场贡献指数不受旅游接待国自然灾害及社会危机影响,但地区或国际金融环境对其作用明显。俄罗斯的人口与经济贡献排名分别为第3和第4名,但其市场贡献指数排名却为第16名;荷兰的人口与经济贡献排名皆为第17名,但其市场贡献指数排名却为第5名;韩国的人口与经济贡献排名皆为第2名,但其市场贡献指数排名却为第15名。这一实例印证了研究逻辑推理。

3.4 基于三项值的组群特征分析

鉴于人口份额贡献、经济份额贡献和市场贡献指数三者的逻辑关系,在入境旅游市场贡献研究与实践中须将它们结合使用方能得出更为科学、合理、可靠的理论及实践指导决策。为了探究各样本国在三项值中的组群特征,研究以2000年、2005年、2010年各国的人口和经济份额贡献值及各国在研究期内的两项均值分别按降序排列得到相应排序值,以人口份额贡献排序值为X轴,以经济份额贡献排序值为Y轴,以“两项排序值=9”为分割点,同时以对应贡献指数为各国单位市场贡献差异标志绘制了图3。之所以截取上述3年数据,是因为其分别是我国“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的期末年份,相应数据截图可以观测组群内的国别在计划周期内的时空演变特征。

据图3研究期内人口和经济份额贡献均值可将样本国分为4个组群,即人口和经济份额贡献双高组: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经济份额高贡献人口份额低贡献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人口和经济份额双低贡献组:德国、英国、印度、法国、意大利、荷兰;人口份额高贡献经济份额低贡献组:泰国和蒙古。从4组的国别双值坐标或象限区域变动来看:人口和经济贡献份额双高贡献组的国别结构相对稳定。菲律宾仅在2005年位于第一象限,其他年份则处于第四象限,这表明该国的经济份额贡献具有波动性。经济份额高贡献人口份额低贡献组内,加、澳两国在观测年份中先后出现小幅度上下移动和较明显地水平移动。澳大利亚的第二次右移表明,2009年李克强副总理对该国正式友好访问之后,随着世界经济和两国关系的同步回暖,澳大利亚旅华市场也逐渐复苏[23]。这也反映出,在国际旅游中,双边友好关系是促进主、客国游客往来的重要因素。人口和经济份额双低贡献组中,德国出现小幅度上下移动,英国也如此并伴随明显的左右移动,印度则主要为较大幅度的左右移动,意大利、荷兰与法国则表现出相对稳定状态。这表明,该组中英国和印度对中国入境旅游的人口份额贡献波动较大。人口份额高贡献经济份额低贡献组中,泰国的人口份额贡献具有较小波动,蒙古的人口与经济份额贡献相对稳定。在入境市场贡献指数变化方面,在“九五”计划期末最高等级为美国、加拿大、德国等中质贡献;在“十五”计划期末,逐渐出现1个潜优质和4个良质贡献国分布于第二和第三象限内;在“十一五”规划期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进入潜优质贡献等级,并散落于第一、第二、第三象限内。整体来看,主要客源国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贡献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国别组群特征,国别市场贡献指数在“十五”计划期内得以提升并在“十一五”规划期内得到明显改善。

4 结论及建议

研究对日本、韩国、俄罗斯等17个主要客源国在2000—2013年期间,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人口份额贡献、经济份额贡献和市场贡献指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人口份额贡献方面,亚洲客源国是我国入境旅游人口份额的主要贡献市场;我国入境旅游虽已步入摆脱对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4个传统客源大国过度依赖的初始阶段,但未来很长时期内他们的这一主导地位不会改变;各贡献国中,高贡献国呈国别过度集中特征。这一空间过度集中特征是诱发我国国际旅游风险和危机的潜在危机源之一。从主要客源国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人口份额贡献现实性来看,我国仍应以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蒙古、菲律宾、泰国、印度、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15国为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但应进一步采取针对性营销策略刺激意大利、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的人口份额贡献增长。在保障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人口容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对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传统4国的客源依赖度,从而降低因贡献国国别过度集中而带来入境旅游经营风险的可能性。

(2)在经济份额贡献方面,高贡献客源国较少;在我国客源国人口份额贡献结构实情下,来华外国游客在单位旅游时间(天)内的消费额高低和停留时间长短是影响其对我国经济份额贡献高低的重要因素。为此,我国区域入境旅游目的地和入境旅游企业应针对客源国旅华游客需求或瓶颈问题,通过提高入境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需对接性、丰富入境旅游消费产品、增强组合产品的综合深入体验度、提升入境旅游产品及服务的品质,从而刺激入境游客在华的消费欲望、促进其在华单位时间(天)内的花费及停留时间增长,最终提升他们对华经济贡献份额的增长。

(3)在市场贡献指数方面,客源国对华入境旅游市场贡献指数在“十一五”规划期内得到明显改善;研究期内样本客源国整体对我国的市场贡献指数虽得到0.14增长但整体水平不高;各国的单位市场贡献质量差异较大,高单位市场贡献国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陈春花认为,企业需提供贡献价值才可以称雄市场[24]。Liu认为,“高质量游客”可能是一个被“创造的”,而不是被吸引的游客[16]75。因此,我国在入境旅游实践中,一方面应从市场的“现实环境”着手针对市场需求差异及内部接待要素不足采取积极改进措施,通过提高对他国游客的贡献价值,为培育高质量入境旅游市场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应针对现实市场的“实际贡献”,结合入境旅游发展战略目标,合理选择国际旅游目标市场,基于贡献实情科学制定国际旅游营销倾斜战略,从而为“创造”更多的“高质量游客”提供可能。这是推动我国由国际旅游接待大国转为国际旅游经济收益大国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Hui T, Yuen C C. A study in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Japanese tourist arrivals in Singapore[J]. 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4): 127-131.

[2] Lima C, McAleer M. Monthly seasonal variations: Asian tourism to Australia[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1): 68-82.

[3] Koc E, Altinay G. An analysis of seasonality in monthly per person tourist spending in Turkish inbound tourism from a market segmentation perspective[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1): 227-237.

[4] Wade D J, Mwasag B C, Eagles P F J. A history and market analysis of tourism in Tanzania[J]. Tourism Management, 2001, 22(1): 93-101.

[5] Guo Yingzhi. The inbound tourist origin market features and marketing tactics[J]. Commercial Research, 2002, (22): 32-34. [郭英之.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与营销策略研究——以徐州市的入境旅游为例[J]. 商业研究, 2002, (22): 32-34.]

[6] Han Lining, Wu Jinfeng, Wang Yiqi, 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behavior of inbound foreigner tourists[J]. Soft Science, 2012, 26(11): 130-134. [韩立宁, 吴晋峰, 王奕祺, 等. 入境外国游客旅游行为性别差异研究[J]. 软科学, 2012, 26(11): 130-134.]

[7] Wu Liangping, Zhang Jian.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distributions of inbound tourists in Chinas regions and dynamic distribution forecasts based on the ARIMA model with the dummy variables[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11): 74-84. [吴良平, 张健. 入境游客在中国区域的动态分布及其预测研究——基于带虚拟变量的ARIMA模型[J]. 旅游学刊, 2015, 30(11): 74-84.]

[8] Liu Junsheng, Ma Yaofeng, Li Zhenting.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evolu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 and diffusion of inbound tourist flows in six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 in 1997-2010[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4): 450-455. [刘军胜, 马耀峰, 李振亭. 1997-2010年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集散时空动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3, 33(4): 450-455.]

[9] Guo Anxi, Huang Fucai. Study on the competition state and preference scale of Hong Kongs inbound tourism market[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2, 31(1): 104-108. [郭安禧, 黄福才. 香港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态与亲景度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1): 104-108.]

[10] Zhou Peng, Ren Jianlan. Analysis and anticipation on overseas inbound guest market of China[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4, 23(5): 68-72. [周鹏, 任建兰. 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格局及发展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23(5): 68-72.]

[11] Li Zhenting, Ma Yaofeng, Li Chuangxin, et al. 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the inbound tourism flow to China in the latest 20 years[J].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2, 40(1): 94-99. [李振亭, 马耀峰, 李创新等. 近20年来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变化分析[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1): 94-99.]

[12] Sun Gennian, Zhang Yu, Xue Jia. Scenery attraction, location accessibility and trade connection: Three factor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destination choice of Japanese tourist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6): 1032-1042. [孙根年, 张毓, 薛佳. 资源-区位-贸易三大因素对日本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11, 30(6): 1032-1042.]

[13] Liu Changsheng, Jian Yufeng. The analysis on affecting factors of Chinese inbound tourism market demand[J].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2006, 23(4): 54-60. [刘长生, 简玉峰. 中国入境旅游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J]. 产业经济研究, 2006, 23(4): 54-60.]

[14] Tian Xiangli, Bai Kai. Assessment and policy response of unexpected event on Tibets inbound tourism market scale[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3): 38-44. [田祥利, 白凯. 旅游目的地突发事件对西藏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影响与政策响应[J]. 旅游学刊, 2013, 28(3): 38-44.]

[15] Liu J; Wang Guotang, trans.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tourists in Hawaii[J]. Tourism Tribune, 1988, 3(1): 20-23. [Juanita Liu; 王国堂, 译. 各类游客在夏威夷的相对经济贡献[J]. 旅游学刊, 1988, 3(1): 20-23.]

[16] Liu J; Wang Guotang, trans.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tourists in Hawaii (continue )[J]. Tourism Tribune, 1988, 3(2): 68-75. [Juanita Liu; 王国堂, 译. 各类游客在夏威夷的相对经济贡献(续)[J]. 旅游学刊, 1988, 3(2): 68-75.]

[17] Zhou Lu, Sun Gennian. The interaction analysis between inbound and outbound tourism of Japan, Korea and China in the past 20 years[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8(1): 175-182. [周露, 孙根年. 20年来中日韩三国出入境旅游互动关系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1): 175-182.]

[18] Zhang Huizhi, Wang Xiaoke. China South Korea relations two decades: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J].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3, (1): 20-27. [张慧智, 王箫轲. 中韩关系二十年: 成就与问题[J]. 现代国际关系, 2013, (1): 20-27.]

[19] Wang Kejun, Ma Yaofeng. An empirical study of emotional motives of tourists[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5, 31(3): 111-116. [王克军, 马耀峰. 旅游者情感动机的实证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 31(3): 111-116.]

[20] China Tourism Public Opinion Database. Public opinion survey report on Russian tourists in China [N]. China Tourism News, 2015-01-23(10). [中国旅游舆情传播智库. 俄罗斯来华旅游舆情调查报告[N]. 中国旅游报, 2015-01-23(010).]

[21] Qi Jiajin, Li Xinjian. Feasible strategy to develop the market of Italy tourism: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public opinion for Italian tourism in China [N]. China Tourism News, 2015-04-10(10). [漆家进, 厉新建. 开发意大利旅华市场的可行之策——《意大利来华旅游舆情调查报告》解读[N]. 中国旅游报, 2015-04-10(10).]

[22] Wang Kejun, Ma Yaofeng. The perception study of inbound tourism and destination supply relationship: The case of Chengdu City[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5, 37(1): 60-66. [王克军, 马耀峰. 入境旅游与目的地供给关系感知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37(1): 60-66.]

[23] Xi Yubin, Li Yuezheng, Leng Hui.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stralian visiting—China market[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1, 20(4): 134-142. [席宇斌, 李悦铮, 冷慧. 澳大利亚旅华客源市场特征与拓展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11, 20(4): 134-142.]

[24] Chen Chunhua. Contribution value can dominate market[J]. 21st Century Business Review, 2006, (1): 51-52. [陈春花.贡献价值才可以称雄市场[J]. 21世纪商业评论, 2006, (1): 51-52.]

猜你喜欢
时空演变概念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我国制造业区域格局时空演化研究
基于WebGIS的城市空气质量时空演变动态可视化系统研究
江苏省物流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的时空演变特征
山东省工业经济增长的水资源效应及时空演变分析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