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词新语的结构与形成机制探究

2017-02-12 02:49吴潮
文学教育 2017年26期
关键词:新语语素新词

吴潮

汉语新词新语的结构与形成机制探究

吴潮

本文以2016年网络词汇词频排行榜前50个词语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这些新词的结构特点、造词法以及背后人们的认知倾向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期望能一窥现代新词新语的形成机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新词新语 结构 形成机制 网络词汇

当代汉语新词新语的爆发式产生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使汉语充满了勃勃生机, 同时也给汉语词汇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对汉语新词新语的结构和成因的研究,不仅可以规范汉语词汇系统,还可以探求汉语词语的形成机制,加深对汉语词法的认识,将汉语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有机对接。

一.结构特点分析

本文对这50个新词新语的结构分析主要基于黄伯荣先生和廖旭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5版)(2011)中对汉语构词法的分析。即将现代汉语词主要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又可再分为:1.联绵词,2.叠音词,3音译外来词,4.拟声词;合成词又可再分为:1.复合式:联合型,偏正型,中补型,动宾型,主谓型,2.重叠式,3.附加式。[1]此外,对这些的词的结构分析,也难免受到笔者自身语感的影响。

首先看单纯词,根据笔者自己的统计分析,单纯词一共有7个。其中,包括6个拟声词:神马、啪啪啪、粑粑、麻麻、艾玛、草泥马,1个音译外来词:纳尼。再看合成词,复合式合成词一共25个,包括偏正式15个:傻逼、土豪、私聊、完美、热水、屌丝、小号、奇葩、吃货、奶茶、咋滴、小屁孩、马甲、逗比、咋滴,动宾式3个:潜水、为毛、碎觉,中补式1个:搞定,主谓式1个:脑残,联合式1个:机智;附加式合成词1个:锤子;重叠式合成词4个:静静、大大、东东、萌萌哒。此外,还有很多新的短语。其中包括偏正短语5个:你妈逼、什么鬼、你他妈、无语了、你大爷,“的”字短语1个:他妈的,动宾短语3个:吃药、吃屎、滚犊子,中补短语3个:笑死、作死、晕死,主谓式短语4个:我擦、我晕、我日、你懂的,连谓短语1个:去死。此外还有“服了”一个新词语,暂时不好归类。

二.造词法分析

对造词法的分析主要依据李如龙先生(2002)对词汇衍生的方式所做的分类。即将造词法分为四类:音义相生、语素合成、语法类推、修辞转化。[2]其中音义相生是指:在已有的音义组合的基础上用相近或相关的语音来表示一个相近或相关的意义;语素合成是指:用具有实义的语素来创造新词语,不包括意义虚化了的虚语素;语法类推是指:利用既有的或刚刚形成的语素以同样的结构方式来仿造同类新词;修辞转化是指:所谓修辞转化,指的是经过修辞加工的多音词或作为词用的固定词组。[3]

具体到本文统计的2016年网络词汇词频排行前50个词语来讲,这四类造词法都有涉及。首先看音义相生这一类,一共有8个,包括拟声词和音译词:神马、啪啪啪、粑粑、麻麻、艾玛、草泥马、纳尼、碎觉;再看语法类推这一类词语,一共有4个:傻逼、土豪、吃货、萌萌哒;语素合成是最多的一类,一共有28个:吃药、私聊、完美、搞定、热水、屌丝、大大、奇葩、你懂的、去死、他妈的、笑死、小屁孩、我擦、你他妈、我晕、作死、你大爷、为毛、晕死、吃屎、无语了、机智、我日、你妈逼、碎觉、什么鬼、逗比;最后再看修辞转化这一类,一共有6个:静静、小号、大大、东东、奶茶、马甲;此外还有3个方言词:咋滴、滚犊子、锤子,其他1个:服了。

三.成因探究

通过对这50个词的观察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词语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其中带有不同程度的贬义色彩的词语就有23个,其中带脏字的就有10个词语;带有不同程度褒义色彩的词语一共有7个;其他中性词语一共20个。而且这些都是网络词汇,而目前年轻人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因此这就意味着这些新词语带有年轻人的强烈感情取向。

1.社会压力加大,网络成为年轻人释放压力的主要平台,网络语言成为最直接的反应。众所周知,物价飞涨,房价飞涨,工资却又低又缓,而且连续几年都是最难就业年,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导致现在年轻人学习和生活压力巨大,而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社交平台,年轻人在使用网络语言也越来越大胆,越来越随意,致使很多网络词语都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甚至很多网络词语都像是脏话,但是这些词语的使用语境十分广泛,不仅仅用于骂人,更多的是为了表达一种特定的语气,以此来贴合语境。

2.这些词语也反映出众多网民的一种自嘲心理。正因为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而大多数使用这些词语的年轻网民都只是普通的一般人,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自己又没有绝好的出路,最后往往都以一种自嘲的形式来表达自身的窘境。比如说“屌丝、逗比、吃货、奇葩”等词语都可以用来表达一种自嘲。

3.语言不断通俗化、生活化、平民化,更加真实。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网民们在网上进行交流的时候,实际距离往往都不可估计,因此,网络语言往往会比较通俗易懂,比较贴近生活,以此不断向现实语境靠近,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以弥补网络中无法实现的面对面近距离交流的遗憾。正如上面统计的,在现实生活中,说脏话总是难以避免的,甚至越亲近的朋友之间脏话越多。反映到网络中,就更是如此。还有方言土语,在生活中更是常见,这些在网络流行词中都会反映出来,如“咋滴、锤子、滚犊子”等词就逐渐从地域方言通过网络不断向全国传播。归根到底,这些词的流行,都是由于其生活化的特点显著,网民往往用这些词语来还原现实场景,增加真实感,以此拉近彼此的距离。

4.追求表达的形象性和画面感。这一点在这些网络流行词语的创造上也是极其显著的。我们通过对这些词语的观察可以看到,很多带有不同程度的形象色彩和画面感。例如“屌丝、奇葩、吃货、粑粑、麻麻、啪啪啪、潜水、萌萌哒、纳尼、神马”等这些词语都在声音、形状、色彩的某方面极具表现力,画面感极强。比如说“潜水”这个词语本指潜到水下,让人看不到,后来进过网民的发展,引申出指代网友的隐身状态,让别的网友不知道自己登录了。

5.众多网民追新求异的心理。这一心理在当代年轻人中尤其突出。由于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人与人的距离也不断缩短,彼此也难免出现一种趋同的倾向,这个时候,反过来促使众多年轻人的个体意识不断强化,并通过在各方面的特异表现来彰显自己的个性,语言自然也逃不开。比如说“土豪”通过拆“壕”这个字造词,“东东”这种名词性语素的重叠表现一种稚化的倾向。“草泥马”来指代羊驼这一种动物。

6.年轻人的极端心理也造成了很多新词语。当代社会越来越浮躁,人们的心越来越浮躁,而很多时候越浮躁越不能成事,这样就容易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最终促使很多人走向极端。这在网络流行词语中同样有所反映。例如“笑死、脑残、我晕、作死、晕死、吃屎、服了”等词语中,“死、残、晕”等都表示一种极端的程度,是对前一个词素的补充。

以上几个原因,主要是在假设这些网络流行词语的主要使用人群是年轻人这一前提下做出的推论,是否如此,还可以做进一步的考察。

四.结语

本文从网络流行语使用频次的前50个词语为研究对象,以结构分析入手,进而讨论这些词语的造词依据,再进一步推论造词群体在造词时的心理。同时,这些心理因素的普遍性又反过来促进了这些词语的进一步的流行和扩大。当然,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很多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未必完全准确,很多讨论也不够深入细致,瑕疵之处希望读者不吝指正。

注释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版,第211-213页。

[2]李如龙:《汉语词汇衍生的方式及其流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2年,第05期,第68页。

[3]刘晓梅:《当代汉语新词语造词法的考察》,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04期,第66页。

[1]符淮清.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杨绪明,杨文全.当代汉语新词新语探析[J].汉语学习,2009,(01).

(作者介绍:吴潮,云南民族大学国际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新语语素新词
声音·数字·新词 等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学林新语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因果复合词
贺年新语
学诗偶感
新语初绽
解读习近平两会新语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