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

2017-02-12 07:51司元艺
文学教育 2017年25期
关键词:苗寨吊脚楼西江

司元艺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

司元艺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立在原始文明和农耕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它们来自民间,也发展于民间。被誉为“天下第一苗寨”的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有近1300户居民,是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族村寨聚居群落,所以又称为“千户苗寨”。西江苗寨保留了许多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既有铜鼓舞、西江芦笙舞、民歌等优秀歌舞,又有锻造银饰、织机织布织锦等传统手艺。包括苗族的吊脚楼在内,西江苗寨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提升地方文化形象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西江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对于接受民族文化教育的学生起着独特的作用。

苗族 苗寨 非物质文化 教育功能

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共同体中,各个民族所拥有的文化艺术,组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贵州省境内,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于此,在谱写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章时,苗族毫无疑问地是创造优秀文化的主力军。以黔东南的西江苗寨为例,它既是苗族千年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坚持文化自信,是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艺的关键所在,只有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和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民族文化艺术,用文化自信推动民族文艺的繁荣发展,才能使我国的文化经久不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需要教育来传承,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旨在智育、德育、美育方面都有发展的必要。而现在值得探讨的是,已经入选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江苗寨,在传承文化方面该有怎样的教育功能。

一.教育的智育功能

1.观察能力的培养

西江古街的中央地带,是苗寨举行祭典和节日活动的地方,是一个非常宽敞的圆形“坝子”。(坝子,就是当地人们对宽敞平坦的地面的别称,类似于广场)又叫西江的芦笙场。每逢传统节日,一般来说,隆重的祭祖仪式在中午结束后,人们便开始载歌载舞。苗族年轻男子组成芦笙队,吹着芦笙绕坝而转;身材窈窕的苗族女子,随着婉转悠扬的芦笙调欢快起舞。在庆祝节日的过程里,游客到场观看,并与当地苗族儿女对唱民歌,都被视为贵宾,会受到苗家人热情、淳朴的款待。与他们唱歌饮酒,携手共舞,在一片祥和欢快的气氛中度过美好的节日。历史悠久的芦笙场,见证了西江苗寨的历史过往。

要了解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察能力必不可少。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祭祀活动的流程、苗族人民的服饰、吹奏的乐器和舞蹈,都是最能直接反映苗族文化的载体。观察是一种需要用心的行为,对于非苗族学生来说,观察苗族文化,将苗族文化与自己本民族文化进行比较,从以往自己的经历和所学知识,发现和认识不同之处,更有利于理解民族传统文化,促进观察能力的提升;对于苗族学生来说,将自己的本民族文化和接受的汉语教育相比较,也是促进观察能力的方式之一。

2.注意力的培养

注意力对于知识的获取非常重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西江千户苗寨处处体现着苗族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智慧。学生是乐意了解民族传统艺术的,他们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这类文化,对他们来说,这无疑是新奇和有趣的。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能找到久违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西江苗寨的居民在节日庆典中所穿戴的服饰上,善于应用多种强烈的色彩对比,一般为红、黑、白、黄、蓝五种,再加上制作精美具有工匠精神的银饰制品,两相呼应,处处体现着苗族服装独特的美,也体现着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学生在观察苗族服饰和学习苗族服饰制作的过程也是用心体会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里,认真用心,通过认识到民族文化中的美学规律,领悟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起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二.教育的德育功能

1.民族责任感

充分发掘西江苗寨的道德教育因素,能够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爱国情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古时,苗族来自大江大河的交汇处,苗民的先祖蚩尤,和黄帝大战后失败,而后带领族人迁徙到黔东南地区。由于雷公山区林海茫茫,山川险阻,中原政权大多难以干涉,长期处于“管外”状况。因而女娲、九黎文化传承完整,沉积厚重。寨中保留下来的鼓藏头、活路头等族人身份,都是原始文化的遗存。西江苗寨丰富了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极高的研究和传承价值。在了解西江苗寨文化时,利于培养学生明确的国家民族认同感。通过传统民族文化教育和文化瑰宝的展现,增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价值和乐趣的认识,熏陶学生对个人、社会、国家的美好情操,增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责任感。

2.民族精神

正如上一段所说,苗族的祖先蚩尤因战败率领部落迁徙,在中华大地上前前后后迁徙了五次。因此在迁徙的过程中,苗族通过歌谣的形式,表达了迁徙的无奈和辛酸。但是苗族并没有因为长时间的颠沛流离而萎靡不振,相反,定居后的苗族人民,开垦荒地,勤于生产劳动。每逢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歌舞,用以祭祀,用以庆祝。歌舞是苗族人民对生活的反映,因为历史上苗族因战争多次迁徙,更多地体现出面对困境不屈不挠、奋力拼搏的精神。也正是由于这种精神,苗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苗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分子。从苗族的歌舞中,依旧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集体的热情与关怀,这种精神熔铸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上。以歌舞为载体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三.素质教育功能

1.培养创新人才

素质教育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与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内容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发展性的时代特征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日趋激烈。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取得现代化进程的硕果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文化是构成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任何民族都不应轻视自己的文化资源。培养创新人才又是文化竞争的重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江苗寨,可以为素质教育提供大量的知识来源和创造素材,有利于为创新寻找突破口。近年来,各院校的人文专业对西江苗寨都有相应的学术研究,在人类学、社会学等知识领域有了一定的补充和扩展。

2.提升综合素质

就西江苗寨来说,苗族的文学作品,如民间神话、古老歌谣、民俗谚语等,能够成为学生的人文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打破学校的局限;民众游戏、以芦笙、铜鼓舞为代表的传统音乐舞蹈、以色彩鲜艳的苗族服饰和做工精巧的银饰品为代表的民间美术等,调剂人的精神生活和单一的审美方式;民族传统的工艺技术、医药,皆是工科和理科类学生学习研究的宝库。将西江苗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在民族教育中,能提高学生多种素质,促进实践能力的发展。

四.美育功能

2005年,西江苗寨苗族吊脚楼的建造技艺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江四周环山,海拔高,地势陡峭。苗族居民依山而居,苗族吊脚楼依山而建,分成平底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每一座吊脚楼起码分三层,每一层有各自的作用,比如一层作仓库,二层作客厅,三层作主人休息的卧室等,一般都是大于三层的建筑,巧妙地处理了住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崇山峻岭之中,一座座的吊脚楼点缀着苗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建筑的美学就藏在苗族生活的吊脚楼里,对称、和谐、实用、既壮美又优美,凸显苗族勤劳勇敢的形象。吊脚楼的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定时期内苗族人特定的民族心理和精神面貌。这种独特的建造技艺,值得成为传统美育的内容。

五.结语

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拥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之瑰宝。用西江苗寨作为个例,从民族风俗、民族节日、民族艺术和民族建筑的角度和从个人接受的民族教育来说,具有发展智育、德育的功能和创新精神;从社会和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来说,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提升文化竞争力。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教育内容,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着积极影响,在学校课程结构方面、教学形式方面以及实践形式方面具有借鉴意义,为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哲珊珊.谈西江千户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J].魅力中国,2011(20).

[2]林佳瑜,陈如好.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意义[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0,10(3):54-57.

[3]刘伟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素质教育功能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8-02-28.

[4]宋春颖.对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实意义 [J].文教资料,2010 (34).

[5]胡小东.发展的有意识,保护的无意识——西江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现状调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6]李雅琼.简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苗寨吊脚楼西江
密闭取心技术在西江24-3油田的应用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西江千户苗寨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谢雱绥宁少数民族村落油画写生作品选
西江华彩路
西江苗寨
苗寨小记
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之景观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