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2017-02-13 13:30李贵中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民族音乐 2017年1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音乐教育

■李贵中(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谈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李贵中(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是极具感染力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音乐主要以音响为媒介,通过张弛有度的韵律和节奏表达出美感[1]。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开始了全面的转变,改革在各个教学领域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其中也包含了音乐教育。针对音乐教育的改革主要是将审美作为一个核心力量灌入到教学环节。音乐教育的兼具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学科,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理论、演奏技巧还要注意学生的审美水平的提升,这对新时期教师的音乐教育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音乐的传播和审美是相辅相成的,把审美作为核心部分引入到教育当中,是完善音乐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

■审美和音乐的定义

审美是一种认知世间万物的特殊方式,一般来说,人与自然界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情感关系。美是世间存在的一切使人身心愉悦的静态事物和动态活动,人们对于环境、声音、事情的主观及客观感知和评判都会受到审美的影响,审美是对事物美丑做出主观判断的一个过程,它有很大的随机性、主观性,同时也会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尤其是社会背景、文化基础的影响[2]。在审美这一名词中,审是一个动作过程,认识作为主体存在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由主体介入并加以评价。审美作为一种带有评判性的活动过程,其评判结果是因人而异的,与审美主体当时的心境、心情、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密不可分,所以说审美主要是一种感性认识[3]。人的生命历程中,审美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有了审美我们才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人生道路上无穷无尽的选择当中加以取舍,用审美用自己的智慧丰富内心世界,愉悦自己。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审美也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通过审美发现世间的真善美,从而完善自我品格的构建。在这个快消费的经济时代,我们的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审美的3个主要特点是直觉性、愉悦性和情感性。直觉性不同于缜密的逻辑思维,它是人们在接触某一事物的一瞬间最直观的感受,可以说是“毫无道理可言的”。直觉一方面是最原始的感官体验,另一方面是在一定的知识文化积淀后,对事物的一个最初的认识形态;审美的愉悦性在于精神上的满足,如舒缓的音乐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追求一种精神上的静穆和恰然恬淡;情感性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态度,如欣赏《高山流水》时,人们随着悠扬的音韵和跌宕起伏的旋律变换犹如置身于巫峡云雾缭绕、万壑争流的环境之中,给人以平和超脱,无限感慨之情。

音乐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一种立足于大众审美的文化传播。音乐的鉴赏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理论、技术水平,还有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精髓,技术水平是客观存在的可量化的东西,但音乐的内涵就需要运用到人的审美。如果音乐只是单纯地注重于旋律的婉转起伏,声音的抑扬顿挫和力度的震撼效应,而不考虑对人的情操的陶冶、品质的提升和智慧的启迪,那这样的音乐便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价值[4]。音乐并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时期都会吸收不同的文化底蕴,并依据文化差异分为了两大类。第一类是源于自然界环境的音乐,如小桥流水声、沙沙的风声以及蝉鸣鸟叫等;第二类是人们为抒发情感,将自己的心情或是认知用音乐的形式加以润色表达,这便是音乐的创作过程。这种音乐创作的基础便是审美,这也是人类所独有的,没有任何功利性质的,对所见所闻的一种最直接的,不掺杂任何功利性的主观感受。音乐作为一种审美的衍生物,它本身也能带给人以美感,通过旋律的变化将音乐给人审美感受,所以说审美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5]。而所谓音乐教育,便是通过影响人的思维、品质等达到陶冶情操、寓教于乐、启迪智慧的目的,了解音乐的艺术性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使人们得到心灵上的启发,全面提高个人素养。音乐教育有专业和普通之分,普通音乐教育是针对大众普及音乐知识,专业音乐教育一般是培养有较高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如音乐教师和音乐表演者等。

■音乐审美的认识

1.人和音乐的关系有多种多样,但无论是在什么关系下,人都是作为主体,音乐作为客体。审美关系是人与音乐的一种基本关系,要建立起这种关系,就要充分发挥人作为审美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审美为出发点,倾听音乐旋律,找到属于自己爱好范畴内的音乐作品,加深自己的感性理解[6]。审美最初的目的是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所以音乐的欣赏不是一个强制性的过程,在音乐审美过程中,人们不受外界的看法和诱导的影响,也不用强行要求自己去欣赏哪一类音乐,只需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感受,需找自己需要的音乐体验。

2.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毫无疑问会存在一些审美饱和现象。我们在长时间欣赏同一个音乐作品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由刚开始的非常喜欢到后面的听腻了的现象,这便是所谓的音乐审美饱和。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对音乐充分了解后对其刺激性的慢慢适应,这就是为什么音乐家的审美饱和速度大于常人。审美饱和的存在意味着不存在所谓永恒美的音乐神话,真正的优秀作品并不是它会一直被认可,而是在经历时间的考验后,它的一些以往没有被发现的价值体验被发觉出来,从而可以进行重新的审美体验。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看作是一个资源丰富的矿藏,在人们不断开采发现中,不断获得惊喜。

3.音乐没有高低之分,用比较的方式去评价一个音乐作品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不同的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其创作背景、文化底蕴和创作环境也是不完全一样的[7]。比如将中国的传统乐曲和西方的爵士乐做审美比较就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人的审美是具有差异性的,正如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审美只是单纯的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选择对音乐作品的喜好,审美无高低贵贱之分,同样的音乐作品也没有好与坏之分。

4.音乐审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套自己的音乐评判标准,表明了音乐审美的客观评价。在音乐考试、音乐表演或音乐比赛中这些客观标准就会作为评价的客观依据。例如在同质不同量的比较中,复杂程度高的作品会获得优胜。这些客观标准并不是为了要把音乐划分出三六九等,只是作为一个评价参考方式,避免音乐的过度相对主义。

■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和不足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

1.音乐教育是一门有着鲜明特点的学科,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性和体验性。目前国家倡导音乐教育要关注审美,说明了审美教育有其难以取代的特点。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音乐方面的知识,让学生通过曲风、乐器等的不同辨别出音乐的类型,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将审美赋予音乐教育之中,是在音乐的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从内心体会音乐的美感,这种审美体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技能的积极性,激发其对音乐的热爱,而音乐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通过审美的介入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水平。总的来说,音乐审美教育包含了感性体验和理性引导两大块。感性体验是让学生感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自身情绪上发生的变化,并理解这些情绪变化中蕴含的审美;理性引导主要靠老师发挥其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运用自身的理论知识结合音乐背景,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对音乐表达出的情景犹如身临其境。

2.音乐审美教育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美感的认知[8]。在教育过程中把激发学生发现、创造美的能力放在第一位,着重培养学生自身审美体系的构建,逐步完善审美观。音乐的美并不是能即刻领悟的,只有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渗透,通过不同的音乐作品的鉴赏,加上基础知识的传授,才会从整体上提高音乐水平,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自身审美体系。音乐审美教育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会结合多个学科,在不同领域将审美串联起来。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不足

音乐审美教育是近些年才引入国内的一种教育模式,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音乐审美教育得到了广泛普及,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改革的不彻底,社会固有意识形态的阻碍,音乐审美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现在的音乐教育中都没有把审美能力的提升作为侧重点,很多学校以及老师并没有理解到审美教育的精髓,日常授课中,只是一味地抓学生在理论知识及音乐类型方面的讲解,而完全忽略对学生审美的培养,加上呆板的教育模式,造成索然无味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枯燥、呆板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学到的仅仅是音乐的外观形态,真正的内涵并没有被掌握,一个空洞的知识讲解过程,没有互动交流和深度的音乐体验,学生可能完全提不起兴趣,更别提发掘音乐方面的创造能力了。

2.音乐教学在方式方法上可能过于墨守成规,没有结合当今时代采用较先进的教学模式,没有把审美放在一个核心位置,忽略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观感受[9]。至于教育方式的改革也仅仅停留在一个讨论状态,一直无法付诸实践,学校不愿意在音乐改革方面做出过多努力,以致老师依然是沿用着老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所谓的音乐教育改革也就只是单纯地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

3.作为传授音乐知识的音乐教师,自身的能力有待提高。音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音乐,了解音乐的启蒙者、引领者,他们自身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悟,老师对音乐理解深刻,能力强,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使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所学内容。然而,现今的情况是:不少音乐老师缺乏很好的专业音乐培训,对于音乐教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照本宣科之中,连最基本音乐审美教育理念都没有树立起来。这种情况下,所谓的音乐审美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只是换汤不换药的区别,审美教育难以发挥其实质性的作用。

■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是一种富有感情和渲染力的一种艺术形式,人们的感情可以寄予音乐之中,并通过特定的旋律表达出来,音乐的创作和欣赏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音乐是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反映不同时期人们在表达形式上不同的特点,甚至能反映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民生活状况,对音乐的共鸣是人的一种本能。

1.在学习音乐作品时,审美是必不可少的。丰富的审美经验是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产生内心认同感和愉悦感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在多不胜数的音乐作品中,每个作品都会带有自己鲜明的时代标签,有不同的演奏唱形式和旋律搭配。我们在学习这些音乐之前,充分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差别、演奏形式和表现力差别,是达到高水平审美能力的前提。

2.音乐审美包括感受美、发现美及创造美这3个过程。感受美首先要求音乐要悦于耳,从而获得感官上最直接的享受。在审美教育中,要求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感官方面,还要感受音乐的张力和表达出的感情,最终上升到理智判断的审美阶段。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掌握牢固的音乐知识和基本功,对音乐的风格、作品体裁、表达手法等都要有一个较清晰的划分。要感受音乐作品的感情,就是要多听,从简单的旋律到复杂音乐作品,要做到一听到作品就能感受作品里的感情,需要经过大量的听觉练习。

3.在音乐欣赏中选择什么为审美对象,反映了这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水平,这在音乐的鉴赏里其实就是对于音乐的态度。由于音乐的极富张力的情感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和境界高低都很容易通过音乐审美中看出[10]。通过这种精神上的互动达到美的熏陶,提高自己的艺术境界。音乐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一系列的音乐规律和掌握大量的音乐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获得他们的认同感,音乐教育改革中提到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即是这个意思。对作品的整体基调的把握,着重强调情感的抒发,这才是音乐教育应该有的要求。

■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

在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中,以传授知识为主,注重介绍音乐的理论及其相关技术技巧,而忽略了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音乐审美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怎样用心去感受音乐的美,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才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充分发挥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1.改变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它就像一个国家的文化信仰,指导着音乐工作者的教育方向。教学理念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摸索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的指导方向,这种指导方向会引导着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通过教学实践来影响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11]。音乐审美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与音乐之间的互动性。

2.创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音乐的学习是一个享受艺术的过程,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提高整个教学环节的趣味性和质量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吸收消化音乐的精髓,创建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给学生一个最佳的视听环境是必不可少的[12]。在教学中,老师要努力将外界的干扰因素降到最低水平,以风趣幽默而又有质量的教学方式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具体实践当中,音乐播放的选取要经过仔细挑选,保证音乐的合适性,同时音乐器材也要确保高质量力求音质处于最佳状态。在音乐演奏示范时要严格要求自己,保证音乐表演的标准性,做到为学生带来最佳示范。

3.教学方法最优化。从目前社会的发展形势来看,僵化的技能讲解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追求,这种传统的忽视情感和体验的教学必然要进行改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确立审美的核心地位。在音乐欣赏时,二者都是审美主体,同时不强求学生在音乐学习时的掌握程度。体验性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点,有利于打造成熟的审美体系[13]。

4.注重想象和审美情感的融合。音乐通过特定的旋律变化作用于人的听觉,这种听觉感受传输到大脑时,会激发人的想象空间,随之使人发生心理上的一种反馈,随着音乐一起张弛起伏,使之同音乐作品产生共鸣。音乐声响的刺激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但这种声响和情绪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使得人们在音乐学习时往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去理解音乐传递出来的信息。同时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音乐的情感想象才会有无尽可能,使人们可以从多视角、多领域去感受音乐的美。

5.妥善处理制约和顺应的关系。在音乐教学中想要使学生真正地把审美带入到学习中,音乐教师就要弄清每一位学生在情感的接收和表达方面存在的差异。不是每一个音乐作品都会激发所有学生的审美欲望,很多时候对大多数人有吸引力的音乐作品,对某一个或某一类学生无任何审美欲望。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进入音乐审美状态,这便是音乐教育的制约性。而完全的顺应学生的喜好,又可能会扰乱课堂秩序。为了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矛盾,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分阶段教学法。如第一阶段是统一教学时间,主要由老师选取音乐来进行讲解。第二阶段为自由欣赏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音乐作品,从而激发对审美的渴望,尽可能让音乐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审美水平。

另外还需强调的一点是:在日益开放的当下,社会环境对音乐也带来了极大冲击。它一方面加快了音乐作品的传播速度,另一方面又造成了音乐的快消费。虽然任何一个音乐作品都具有其价值,人们因审美差异对不同的音乐有着不同的喜好也是无可非议的事[14]。音乐教育最基础的便是教会学生去评判每一个作品的价值和作品中包含的主体,使学生掌握判断美丑的技巧,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准确分辨不良音乐作品并加以抵制。

6.音乐作品的选择。世界从蛮荒时期发展至今,由人类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多不胜数,在繁多的音乐资源中,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可以用来作为教学内容。学校在琳琅满目的音乐资源中,要注意音乐资料库的全面性、绿色性、多样性。具体地说,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乡村民谣、激流金属乐、布鲁斯蓝调还是激进与力量的摇滚乐,无论是婉转的中国曲风还是带有浓厚地区色彩的欧洲通俗音乐,只要是内容健康就都可以拿来放在学校音乐资源库,这种开放式的音乐资源会带给音乐教学无限可能性。音乐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走进不同的地域,去体验那里的风土人情及当地音乐的独特性。将课堂上的知识与实际的体验相结合,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7.加深审美的理解。虽然音乐审美究其过程是一个感性的体验,但要想跟上音乐的步伐,理解作曲家想要表达的东西,就必须要掌握对音乐素材的辨别,对不同音色、韵律的掌握,总的来说就是要以理论知识作为背景。这些知识的掌握对欣赏复杂的音乐作品有着极大帮助[15]。基本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将听到的乐曲有效地进行分类,并加以理解消化。例如从力度的强弱、音调的体系可以判断乐曲的音响特征,从曲调的高低起伏、行进方向和节奏的长短强弱可以把握作曲者的感情。音乐教学环节,要把这些零散的理论知识串联起来与活生生的音乐实例相结合,改变以往的教条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色的特征,就要让他们接触具有不同音色特征的作品;了解不同的旋律就要把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对比,提高学生清晰分辨的能力。我们学习一个音乐作品不能单纯地从听这一环节来把握它的整体,在欣赏作品之前还要了解这个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环境,这样才会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这个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提高审美水平。作为学校,应该加大资源的投入,调动一切可用途径去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

■总结

本文对审美和音乐的相关概念作了梳理,并介绍了音乐审美的多样性、规律性、平等性和音乐审美评判标准,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与不足,以及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有利于音乐审美教育实施的几点相关建议,仅供参考。

[1]梁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分析[J].北方音乐,2016,2(1):124.

[2]刘翔,基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研究[J].北方音乐,2015,1(6):211.

[3]崔学荣,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J].中国音乐,2014,3(2):139~145.

[4]宋墐,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4(2):22~32.

[5]古全林,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进阶刍议[J].四川戏剧,2015,5(3):140~141.

[6]马巧梅,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J].音乐时空,2015,3(1):105.

[7]陈培刚,全球语境中“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面临的挑战[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3):27~30.

[8]吴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J].工业,2015,20(10):289.

[9]王洋,解析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J].通俗歌曲,2015,5(3):24.

[10]杜亚雄,国民音乐应以审美为核心吗[J].艺术百家,2015,4(6):82~89.

[11]盛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15,10(5):4-6.

[12]王俊,高校普适性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美学选择与目标实现[J]..中国音乐,2015,10(2):180~183.

[13]黄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育理念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5,1(5):176~177.

[14]马爱红,“以审美为核心”的当下语境思考[J].人民音乐,2014,12(9):50~51.

[15]李艳红,“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变革及有效路径[J].大舞台,2015,2(1): 236~237.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音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题解教育『三问』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音乐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