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通识教育课报告

2017-02-13 14:03冯立
大学生 2016年23期
关键词:张艳书评助教

冯立

7月下旬是高考录取通知书寄送的季节,那年的清华新生的通知书信封尤为沉甸甸。这其中不仅有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高考录取通知书,还有路遥巨著《平凡的世界》,此外还会收到两门大学入门通识课程——“大学精神之源流”与“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的课程注册通知。这两门课代表了清华大学通识教育的一次全新尝试,它将线下大班讲座、小班讨论与在线MOOC课程相结合。

China Campus

China Campus

朋辈学习,师生共洽

“大学精神之源流”是一门体量为6个学分,但学生只能拿到3个学分的课程。体量之大,在于其课程学习之丰富。课程分为三部分,入学前的MOOC课程,以学堂在线上的视频为主,100道客观选择题作为测试手段,只有正确率达到95%以上的学员,才有机会享受开学后的线下课程学习。线下课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每周二下午三个课时的大课,除了第一节教学辅导课以外,之后为期12周的课时,由清华大学享有盛誉的六大教授——丘成桐、施一公、郑泉水、张希、朱邦芬和姚期智为全体学生各做两次演讲。他们是“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6个班的首席教授,两次讲座主题分别为个人的求学经历与学习方法。

12周的课后,每8~12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班,由清华大学人文社科专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针对六大教授的讲座内容,设计主题讨论,并且在小班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读书、演讲、阅读、写作等教学辅导。

“大学精神之源流”课程的小班助教团队由32个人组成,每一个助教在上岗之前,都完成了丰富的助教培训课程,并且至少有一个学期的小班授课经验。之所以配备人文社科的研究生助教团队,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对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清华学生有着刻板印象,觉得理工科学生木讷不善沟通交流,听说读写的文字功底相对文科生较弱。针对这一现实,学校特意挑选人文社科专业的研究生,在针对新生的问题时,他们可以更加轻车熟路给予引导。另外,学长学姐给新生讲课,更有利于实践“朋辈学习”的教育理念,让师生共洽,消除隔膜感,彼此间教学相长。

新生学,助教学

课程的第一部分是暑假的MOOC教育课程,此前清华大学素质教育基地的白峰山教授与教育学院钟周副教授的课程团队,曾开设了一门MOOC通识课程,名为“大学历史与文化”,其内容为探讨中国、西方大学的兴起过程,以及大学教育的内容。这门课程在录制过程中相当重视新模式,不仅每门课程之后配有助教推荐的阅读书目,还在课程内容部分引入了教师与助教的对谈模式、在全校的“街头”采访、在中学里的寻访等各种新式的课程展示手段,有别于以往网络公开课那种仅仅是录制课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加身临其境的互动感。

而2015级新生收看的“大学精神之源流”的课程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英国学者麦克法兰谈自己的读书生涯,美国著名汉学家裴宜理谈大学教育。

学生学习近十讲约16个小时之后,要完成100道客观选择题。之所以选择纯客观的选择题,也是由于约有近2000名新生选择了这门课程,而MOOC助教团队的助教只有5人,如果出主观题的话,一个助教需要负责批阅几百份作业,效率太低,且个人主观判卷难免有失公允。故而选择纯客观选择题,方便系统自行统计。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的热情,也分级设定题目,保证有难度层级和正确率。晋级资格被设定为95道题正确(一共102道题),最终达到晋级资格的人数不足300人,约占答题总数的七分之一。

新生们在网上奋勇答题,线下的助教团队也在进行培训。为了让每一个助教的业务技能与团队组织能力纯熟,清华大学组织了全校最优秀的教师团队为助教培训。首先聘请了心理系的老师为全体助教培训团体心理辅导的能力。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樊富珉教授是国内团体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其得力弟子贾烜老师,原本就是清华大学的资深助教,现任教于对外经贸大学,是这门课程的主要负责老师。贾老师认真负责,每节课教给助教们许多可以活跃气氛、迅速拉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心理学小游戏,并且教导助教在组织团队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细则。这些技能后来在助教的小班讨论上都得以实践,让每个人都收获颇深。

教育学院的钟周老师是这门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她是牛津大学教育学的博士,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她的课程设计培训一方面让助教们开拓了对课堂空间、课程流程的全新可能,同时也启发了助教关于自身小课特色的无限创新。

教授写作课的方艳华老师原是清华大学享有盛誉的英语写作老师,她的课程虽然任务量很大,但是让人明晰写作训练的要求,的确想要写得好,必须以大量阅读与大量作业为积累,所以后面我们课程的作业任务也与此有关。

还有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搜索技能培训,新时代的网络学习势必需要与之匹配的网络学习能力,那么如何搜索有价值的学术信息是最为必要的基础能力。

通过培训,助教们全方位技能的提升,这也符合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

记好笔记,皆有可能!

开学后就是线下课程。

第一节课,白老师给学生们讲授本课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当很多新生发现课程学习比高中还艰辛,纷纷退课,最终200人愿意进入小班课程,这也与白老师和钟老师起初设计课程时的预期是一致的。线下教育的一部分是六大教授的讲座,为了让这部分的内容能够与小班课程衔接好,我会给我的小班学生布置任务,即让他们每节大课记讲座笔记,一方面是检验他们的听讲效率,另一方面是锻炼他们的笔记写作能力。经过一年半的教学实践后,我发现课程效率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笔记效率;第二,课堂纪律;第三,课程参与度。大牛教授讲座机会难得,课堂纪律是可以保障的,认真做笔记可以保证极高的课程参与度以及最重要的笔记效率。

大学学习最重要的能力,是具有在有限时间内将知识高度浓缩概括的能力。所谓高手过招,点到为止。如何找到这个“点”是一个难题,即如何让学生运用最切中要害的学习方法,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呢?经过不断思考与尝试,我发现最尖端的方法反而是最朴素的方式,一切返璞归真才是正途——浓缩在最朴实无华的笔记上,即最好的点就是一根笔一个笔记本,用最本真最简朴的方法记笔记。记好笔记,一切皆有可能!

真正好的笔记,并不是运用的科技设备有多先进,而在于记录者本人的思维模式有多先进,其思维的先进主要表现于——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个人的知识反馈,快速将瞬间的所知所学转化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之中,并且转化加以应用,所谓举一反三,莫过于此。

一个高效复杂的符号系统的背后,反映的是个人强大的逻辑体系,其直接表现在于一个高效的笔记写作者会有一套非常丰富的笔记符号系统,这套笔记符号系统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其一为多层分级标题符号系统;其二为重点级别符号系统;其三为常用速写替代符号;其四为心得亮点写作模式。

严谨的逻辑系统势必需要一个强大的多层分级标题符合系统作为支撑,网络编程Html语言一般为操作者提供6级标题符号,由此可见极具逻辑推演能力的多级分成符号系统是构造高效笔记的有力支撑。

在听课时,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感触,即老师指明的重点,却于你的个人经历经验而言并不重要。那么将这一切量化还原为自己标准化的知识体系,需要自己有很明确的重点层级符号系统,这一系统的符号与多级标题系统的符号相互独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重点分级符号系统与多级标题符号系统一样是动态的系统,一个思维活跃的写作者要不断修改调整之前标注的重点,有时老师上课伊始强调的重点,或许整节课都在强调,到了课程结束之时,已经内化到你的个人知识体系中了,不需要再强调重点。

记得在与学过同声传译的同学交流笔记写作经验时,同学提及他们的老师在锻炼他们写作钱币单位时告知他们无论是人民币的简写“¥”,还是美元的简写“$”都不是方便一笔连写的符号,而欧元的“”是最方便速写的符号,那么以后在所有写作金额的时候都用“”来替代。另外所有遭遇数字的情况下,均用最直观的阿拉伯数字完成写作,之后在整理演讲稿的时候,将这些常用速写替代符号根据实际情况转化为大小写文字。由此可见一个高效的笔记写作者,必须具备一套符合个人写作习惯的速写替代符号,并始终秉持此符号写作体系。

最终,经过大班课程笔记写作的多次训练,总结所有同学的写作经验发现,优秀的笔记写作大多是两种写作模式,一种是双色笔记,即重点用不同颜色切换;一种是双栏笔记,写作者选择页面的不同大小栏作为辅助版,与总梗概笔记相互对照从而突出重点。这两种方式有一共同点,即逻辑清晰,且详略分明。

文科理科,必备搜索

除却大班讲座课程,小班课程主要锻炼学生的读书写作演讲能力,其中写作能力可以看作是读书与演讲能力的综合实践证明,只有思路清晰的表达能力与满腹经纶的阅读功底作支撑,才可能写出优美的文字,并且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也必须要学习一些必要的网络电脑技术。

学期伊始,由图书馆的老师教学生如何在网上搜资料,掌握最基本的数据库搜索,一个普通大学生,文科生不会用中国知网&Jstor,理科生不会用Web of Science & Proquest的博士论文库,以后估计就要被社会淘汰了。本课程的期中作业是结合书本文献与电子文献,撰写一篇符合学术引注规范的学界名人小传。

对于初学者而言,到底是用哪套学术规范是非常头疼的事情。批改这个作业时,我才发现原来理工科论文的引注是可以随意串号的,即使是最权威的期刊为了引注方便来源于同一页码的重要文献,是可以写成“①④⑥⑧⑨作者:文献名,期刊名,期刊日期,页码”此类格式,而严谨的国内的文科论文写作,如《历史研究》的学术规范是绝对不能这么写的,即使写“同上”或者“④同注⑥”也不能串号。但无论使用哪种学术规范都需要从头贯彻到底,这样才能显得你的论文写作是经过学科范式习得而成。

之后小班讨论课以主题演讲为主,课程主题虽然与每周大课相关,但是课程设置可以更加多元,比如助教可以提交申请,带学生去咖啡厅、大草坪上激烈讨论,也可以设计有趣的游戏环节,锻炼同学的团队协作能力。我在教学中会根据讲座主题设计进阶打怪式的主题演讲。我的演讲课不是个人演讲,而是小组演讲。我认为,现在的大学演讲课程丰富,但是个人演讲并不能够展现一个人的全面技能,也很难说能让个体有什么太多的提高。毕竟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未来社会讲究团队协作。

在我的课堂,我会把同学分为三四个小组,其中2~3人一组准备20分钟,完成一个多人搭配时长约15分钟的主题演讲,演讲要求利用黑板、肢体语言,在团队协作的基础上在有限时间内融入一个舞台剧的片段凸显主题。演讲组脱稿演讲一结束,一位同学立刻上台,对他们的演讲做一个为期5分钟左右的评述。在我的课上,要求所有同学,不论是演讲还是评述,必须脱稿而且不用PPT,杜绝照本宣科。也许有人觉得苛刻,但在我为期一年半三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后,发现基本上只需两节课,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这种水平,只要给予学生科学的引导,强烈的鼓励,学生的表现只会带来惊讶,从不会令人失望。

有许多人会说,现在的大学课堂理论性太强,过于脱离社会现实,而通识课程的设立,其初衷也是为了让学生全面丰富其个人综合素质。我们课程小课的设立初衷,就是希望学生们与其同辈的师兄师姐们之间,完成朋辈学习、共同成长。故而,利用我的课堂有限的机动时间和我在学校的人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不仅在学校教学,而且还带学生去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为他们做为期四个小时的全程解说,讲述中华瑰宝的来龙去脉。也曾在学校的咖啡厅里完成微沙龙探讨,探讨何兆武先生《上学记》与每个学生这一学期的“上学记”。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我利用我在学校的人脉为我的学生提供了三次主题演讲课,分别是“如何成为人见人爱的师弟师妹”、“如何撰写一篇符合SCI标准的学术论文”和“如何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演讲的三位学生都是清华大学相关领域的佼佼者。

5点书评写作万能模板

课程的第三部分是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势必需要广泛大量的阅读。这门课程的阅读量设置为一个学期读十五本书(涵盖文理各个方面),每本都要写两百字的短书评,此外还有一篇1500字以上的长书评。

开学伊始,我会为全班同学每人买两本书,并且让同学们分章节,共同阅读一本书,每人分50页左右的篇幅;要求每个人在第二节课时,仅使用黑板和纯文本笔记在5分钟内讲出所阅读的内容。这主要是锻炼同学们总结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也帮助我考察他们基本表达、现场调控的能力。想要做到准确表达,必须先要精读章节,我跟学生们定义何为精读:个人做笔记的时间是个人阅读时间的二至四倍,最后学生反馈:他们花费了比阅读多四到八倍的时间,才能勉强把第一次需要阅读的章节熟练掌握。

写作长短书评都是从一个个字词语病修改开始,先改小文章,训练学生的写作范式。要求写250字左右的短书评,这一点结合了豆瓣书评,它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目录学中教写读书摘要的基本功夫,锻炼学习者的阅读概括能力。这一训练模式主要基于我个人的5点书评写作万能模板,即:

(1)两句话总结本书核心观点极其深远影响;

(2)概述本书每段内容,以及全书重点亮点;

(3)分析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与书成关系;

(4)评述本书的优点、缺点与不足;

(5)总结、展望、推荐阅读。

学生写短书评,写作格式便是以上五部分每部分一句话;写长书评,就是每一个部分一个自然段。现在的学生高中英语功底都很好,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经常发现,大部分学生会用英语语法来写作中文,用词缀余现象严重。而中文写作其实讲究的是短频有力,并在行文流畅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四字成语。学生们普遍反映写150字的小总结时很好下笔,但是从150字扩写到250字时极困难。也就是俗话说的写文章容易,改文章难。不过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在经过3~5次修改后,其长书评作业就能写得行如流水。

长书评作业的要求是1200~1500字为宜,经过一学年的MOOC教学与实体小班课堂的教学实践,我们助教团队的骨干们发现1200字的文章可以合理表达一个观点,但是1200字以上因写法不同可以表达更多东西,当然功底越厚,书评的知识含量越高,即使字数不足四位数,也会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无论是书评作业,还是上课的即兴演讲,乃至好的笔记写作,都要求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以严谨的逻辑体系,自己归纳总结后的原创辞藻表达出来。多年的写作经验告诉我们,天赋较高的学习者,往往在笔记写作过程中会完成知识的两次反馈,第一次是吸收知识,第二次是学以致用。

课程的期末作业是以三四人的小组为单位,做一个社会调查报告。我鼓励学生多去观察生活,注意我们生活中的人和事,最终全班12个人四个小组的社调题目均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组是研究高校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安排状况,同学们发现被调查者当中有一半的学生表示学习时间不够用,但是他们觉得之前制定的业余生活计划非常合理,并不需要改动。一组是研究高校贫困生申请助学金的比例,他们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以贫困生的名义被招生入学,但是本科四年却从来没申请过贫困生奖学金。一组是研究高校人文、理工以及综合三个学科院系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发现并没有因为专业差别,导致阅读量的差别,同学们面临的学业压力与阅读障碍是一致的。还有一组是研究清华大学的宿管人员,包括楼长、保安与保洁工人在学校参与校园生活的程度,他们发现清华大学的楼长们的学历至少大专以上,且全部都利用清华大学的平台,听过讲座,甚至有部分好学的楼长全程听过一些课程。

“冯助教说,下学期的‘学术之道会很虐,不要选。”张艳笑着回忆起大一上学期结课后聚会时助教说的话。

就读于新闻系,大学伊始,张艳选修了通识课程“大学精神之源流”(2016年秋季该课程在清华网络公开课“学堂在线”上的课程名为“大学历史与文化”,有1500多人报名)。她并不知道自己是在MOOC课程考试里正确率达到95%以上的学员之一,才有机会获得上线下课程的红利。对张艳来说,这只是选课计划里必选读写课程之一。不过,一个学期的线下课程,让她正视了一些问题,比如大学为什么存在。这也正是这门课所希望的,通过学习引发学生对大学的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通过阅读《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上学记》等书,张艳开始了解通识教育所探讨的问题。大课讲宏观,关于大学的本质、起源、演进和前景,由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数学科学系白峰杉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李曼丽教授、钟周副教授等多位老师授课。小课则由助教们负责,在阅读、写作、演讲等方面训练学生们。

回想起来,张艳觉得这门课最大的特点是讲方法论,学到了读书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演讲的方法等实践方法,让她这个文科生颇为受益。“文科重感悟和理解,但我觉得也需要方法论。它可能是一种标准,或者是当你比较茫然、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可以用来参考,是比较有用的。”

事实上,在课上,理科生居多,张艳是少数,身为女生,又是少数。12人的小组,3个女生,分小组时,女生优先选组员。张艳给理科生点赞,觉得他们在文笔、口才方面都是很好的。

虽然课程要求每周阅读一本书,张艳压力不大,当时她的新闻课也要求每周看一本书,写一两千字的读书报告。“通识课上教我们如何写书评和怎么样读书,那些方法有的是可以用到专业课的读书作业上的。”张艳说,“还介绍了一款做笔记的软件,遇到书里比较好的观点时,可以用手机拍下来,直接转换成文字,可以很方便地做笔记。”

一上小课就要做展示,这让张艳印象深刻。第一次做展示,她被指定为主讲人,张艳很紧张。好在她准备得足够充分,效果还不错,这让她感觉做展示可能没那么难。事实上,英语课、新闻课上有很多展示的要求,张艳逐渐适应了。按照助教的要求,她在展示时开始与台下的听众有眼神交流,不再只是拿着稿子埋头念,或者忙着想接下来该讲什么了。她表现得越来越自然、大方。

张艳很高兴在通识课上就开始学习如何展开社会调研,从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到最后的总结报告,3名小组成员都要担任一次主讲人。为了调研报告,张艳和小组的伙伴们常常在课后开讨论会,分头查找资料,制作调查问卷,整理数据。当大一下的暑假社会实践开始时,张艳要比很多同学更笃定,标准流程、要注意的事项她都很清楚了。

通识教育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张艳没有想太多,她的回答是:既要精于某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比较广泛地涉猎不同学科。如果是文科生的话,需要学习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理科生就是要加强文科方面的一些训练。虽然这么说,但是对于清华要求文科生必修《基础理工认证》否则不能毕业的规定,张艳还是感到有些为难。在她看来,理科生在《基础读写认证》系列课程中选修一门是比较容易过的,对很多文科生来说在《基础理工认证》系列课程,包括《天文学导论》《文科数学》《工业系统基础》《制造工程实践》等选一门课程是如此无奈和心塞,因为很多东西是真不懂。张艳打算下学期选修,她说身边已经选修的同学有的经历惨痛。“一个室友选了《制造工程实践》,要求6人一小组,做一个智能机器人,她觉得很难,于是就退课了。另一个室友上学期选了《天文学导论》,虽然复习得很认真,但是最后分数很不理想,差一点就挂了。”张艳补充说,“她说那课还是挺有意思的,老师会安排去天文台看星星。”一想到自己,她低下头,不知道该选哪个课。

责任编辑:尹颖尧

猜你喜欢
张艳书评助教
书评
书评
书评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connected with the working processes
MH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of a Generalized Burgers’Fluid Due to an Exponential Accelerating Plate with Effects of the Second Order Slip and Viscous Dissipation∗
Similarity Solutions of Marangoni Convection Boundary Layer Flow with Gravity and External Pressure*
书评